善于观察,妙笔生花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cxy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真正引导学生做到: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自古至今,凡是深入人心的作品,凡是流芳百世的作家,无不得益于观察。无论是古人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还是今人在《荷塘月色》中写出的荷塘月色惊异之美,都是因为作者对景物观察得细致,了解得深刻。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交不上来,有的虽然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或者东拉西扯,强行拼凑。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作文教学一般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很少指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更缺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平时只注重课堂内的写作命题指导、讲评,很少去观察、体验生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一提笔写作文就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从下笔的状况。
  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迅曾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都告诉我们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能力呢?
  一、端正学生的观察态度
  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对一切事物都不会放在心上,生活中缤纷动人的事物只会与他擦肩而过。所以生活面狭窄的学生更应该端正自己的观察态度,开放五官,积极观察生活,摄取外界的各种信息,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感悟,有意识地培养感受生活的好习惯。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某些丑恶现象,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说一些牢骚、过激的话。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不好的东西,但是我们生活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再者,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确实令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更应该努力用行动去传承美好的东西,发扬优秀的东西。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应该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在作文教学上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考试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生活作文”。比如,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生活随笔,上至国家大事,下至身边琐事都可入文,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评。写生活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便可消解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1.要“细”。这里说的“细”,包含着两层意思,既指选择对象要细微,又指在选定对象之后观察要细致。一个人的一生,大多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度过的,所以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场面才值得去观察。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堂平常的体育课,一阵轻轻的春风,一条漫游的小鱼……都值得你去观察,都可能成为你写作的素材。当你确定好观察对象后,观察一定要细致入微,绝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
  在林清玄的《光之四书》中,一束光的折射,在作者的心中引起感情上的涟漪,由此引发了对艺术的感悟。细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你会发现,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才能引发你的感悟,一个自然的景观,一件琐屑的小事,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你的某种感悟,并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很可能与社会中的一些惊涛骇浪、轰轰烈烈的事情无缘,但只要我们留心,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说:“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2.在观察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只看到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现象。现代文坛名将鲁迅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既细致又深刻。他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在短篇小说《祝福》中,着重刻画了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前后的对比,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学完后,教师可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布置作文,让学生通过细节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讲练结合,长期坚持,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并透过一些现象去思考、理解、抓住被观察事物的本质。
  3.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三分钟的热度去观察是不能写好作文的。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曾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4.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观察要与积累相结合。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生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流,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只有广泛地摄取材料,及时地积累材料,才能在写作中厚积而薄发,写出佳作、上乘之作来。
  总之,写作能力应该包括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能力。没有对生活细致观察深刻体验的能力,即使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苍白无力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这是最基本的创新写作要求。而要真实地体验生活,最根本的一步是观察。只有善于观察生活,冷静思考,合理联想或想象,才能透过生活的现象洞察和挖掘生活的内涵,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个性张扬的好文章,真正做到: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通过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头脑风暴”式教学 作文教学案例 创作灵感    作为一种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Osborn)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方法。我们将这种训练方式引入作文教学之中,汲取“头脑风暴”的基本理念,开展“头脑风暴”式作文教学,通过营造氛围,鼓励学生
摘 要: 孔子本人从事过巫史职业,其文化背景与商周时期的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着重要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实现了由巫史而士的转变,但巫史传统对其思想仍有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要知天命,却慎言鬼神,并用天命来解释世俗化的人生,让人与天命合一,对天命进行了由巫史传统至世俗化的改造。  关键词: 孔子 天命 巫史传统 世俗化    孔子处于一个王纲解纽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解释权下移的年代
摘 要: 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少,真实的体验少,所以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当务之急,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
摘 要: 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有效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不仅在内容设计上可以直接凸显“基础”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而且为“基础”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的有效途径。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分层次,
摘 要: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为例,来说明这部用“血和泪写成的”剧作不仅是奥尼尔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高超运用,而且是奥尼尔极度压抑的自我得以宣泄的突破口。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尤金· 奥尼尔 自传剧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    一、引言  荣格称弗洛伊德“是一个被魔鬼占据了心灵的人”,也是“一个被赐予了
摘 要: 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造型基础课程,在设计学科中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随着大学扩招,设计素描教学日益表现出一些不足和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本文从设计素描教学现状谈起,认为设计素描要始终贯彻以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并从教学理念、课堂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作业评价和优化教师团队等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摘 要: 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日益凸显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单亲孩子的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为教师应关爱、帮助、教育单亲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关键词: 单亲学生 教育 关爱    一、背景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每天面对众多正处于花季的青少年,看着他们成长。高中三年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摘 要: 通过翻译,电影文献成为一种频繁的跨文化交流文献,在汉语族地区,电影文献又将遭遇特殊的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本文从电影文献片名着手研究了这一现状,同时又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并就解决这种二次跨文化冲撞现象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汉语族 二次跨文化冲撞 电影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产生的相关文献与信息都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华语在《辞海》
摘 要: 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于美术高考的教学,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等功能的发挥。中国画欣赏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
摘 要: 关于食指的诗歌意象研究,大部分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于诗歌深层主旨的探究,以及“季节”“大海”等常见的意象上,对诗歌中女性意象探究的文章屈指可数。在这些女性的身上,蕴含着温情、善良,她们语言不多却处处留情,她们激情奔放而富有女性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食指对精神和未来执着追求的同时,也在另一个世界即情感世界同样也染上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充分反映他对亲情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感叹。  关键词: 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