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认同差异之因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日关系是中国所面临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当前致力于建设和谐周边与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然而,中日双方在认同上的差异使双方始终难以真正和彻底的和解,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障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日认同差异形成的原因,打破和解僵局,应该从根源入手。
  关键词:中日关系;认同差异
  一、民族文化症结
  中日两国虽地理位置相近,却由于各自民族特性和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存在着“虽近实远”的现实。
  1、从地缘角度看民族特性。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陆地造就大陆农耕文明,重视秩序与稳定,具有传统的开阔性与普遍性视角。中华民族的优越感是一种“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日本既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此二者特征处于完全对立的极端,因此造就日本文化矛盾性与双重性特征。明治维新之前,岛国心态占上风,闭关锁国、自我隔绝;明治维新之后,逐渐转变至海洋国家心态,从探索改革,到对外侵略扩张,直至如今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到1987年冷战接近尾声时,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许多日本人逐步从沉重的战败国心态中走出,“金满国”论、“大和民族优越论”和“亚洲雁行论”在日本国内受到热烈追捧。右翼政客开始否认日本军国时代放下的错误,企图抹杀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公开改变战后历史观。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进入萧条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正飞速发展。刚经历过辉煌的日本,一时难以适应中日权力结构转变。岛国心理使日本在面对日渐强大的邻国时,内心开始充满焦虑与压力。这为日后中日关系因认同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和谐埋下伏笔。
  2、从文化角度看价值取向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与西欧基督教盛行的的“罪感”文化不同,主导日本社会的是一种“耻感”文化,重视周围人的评价,以在外人面前丢面子为最大耻辱,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社会,而非自我内省。基辛格曾略显刻薄地评价道,“日本社会机器特异”。日本保守势力认为,战后日本的历史观是一种“自虐史观”,对于这次战争采取反省态度就是在“自虐”。实际上,他们在历史认知上与“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观点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让日本人对战争进行发自内心的深刻反省,目前不太现实。
  上村威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关系型”文化,其特征表现为中国的外交政策追求的往往不是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是一种长期的互惠关系,表现为一种道德优越感。这由自古以来的华夷朝贡体系铸就而成,对中国而言对外关系长期和谐的基础在于他国对中国的尊重与认同。2015年习近平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德不孤,必有邻”,呼吁中日两国以德为邻。但中国对日本的单边宽容和道德感化并没有换来真诚反省和道歉。
  二、美国从中掣肘
  中日和解本质是中美和解的“延长线”。
  战后新中国刚成立之际,冷战两级对峙激烈。中国加入了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日本则奔向美国的怀抱。冷战结构使得中日和解从一开始就被限制了各自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与中美关系缓和,力量平衡终于打破,迎来中日和解机遇。
  1969年,在尼克松政府主动向中国传达了改善关系的意愿之后,中国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举措,抓住时机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受美日同盟结构影响,中国在中日和解上并不具备多少主动权。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谈判中,关于日本道歉问题和台湾问题等领域,中国政府都做出了重大妥协与让步,为两国关系实现从敌对到友好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日的国家领导人,明确表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中国的长期对日外交方针,而绝非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1985年邓小平根据对世界形势的观察,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明确宣示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与“合作共赢”。正在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再一次为实现中日和解提供了重要转机。
  与中国相反,日本对中国的和解政策一直徘徊在坚定的不和解与机会主义的和解之间,追随美国始终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冷战之初,由于美国的包庇,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一直是尽可能逃避战争责任。日本对中国采取了机会主义的态度,利用勉强的道歉既实现了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又掩盖了其真实的不和解政策。因此日本的历史认知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缺陷。与中国和解,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保持政策一致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看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以宽容的单边和解政策,来换取日本对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最终和解谈判因中国的宽容妥协勉强完成。谈判虽然开启了中日关系新局面,但没有决绝历史认知这一核心问题,中日在历史认识及认同方面仍然存在深刻差距,决定双方关系仍难以走出冲突框架。
  三、交往结构缺陷
  中日双方过于重视寻求共同利益,而忽视构建认同。
  战后以来的中日和解过程表现出过分重视利益结构,而忽视认同结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加害国与受害国冲破对立与仇恨的强大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刚实现正常化,双方和解迈出第一步。但现实利益是主要推动力量。双方出于共同应对苏联威胁的考虑,在安全利益上达成战略一致。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急需技术设备支持,日本也确实通过ODA援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等问题;而日本则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双方出于发展需求,在经济利益上达成一致。诚然,对于新生且脆弱的中日关系初级阶段来说,共同利益是极其重要的。但中日关系进入巩固阶段时,仍未能冲破利益结构框架,双方认同差异鸿沟愈发显现。
  中日双方在利益需求结构上也存在不平衡。无论是前期战略安全利益还是后期经济利益,中国对日本的需求都更为迫切。这种不平衡使中古在和解谈判中作出许多妥协让步,但也正是这种宽容,才使得断绝了20多年的中日关系经过短暂谈判很快就实现了正常化,也就此奠定了中日和解中,明显的中国单边和解倾向。和解应该是双方共同的妥协退让,单边不平衡结构使中日和解始终存在巨大缺陷。双方在历史认知上不能达成一致,共同认同无法构建起来,成为中日關系症结所在。
  中日关系进入新世纪时,认同差异对经济利益的影响越发微弱。据清华大学统计分析表明,中日认同差异问题严重损害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则以2000年为界,此前非常明显,此后非常微弱,中日之间呈现出“政冷经热”的僵局。历史认知事件引发的“经济外交”对双边贸易的冲击显得很小。因而,只有促进双方相互交流和理解,中日历史认知问题的僵局才能被打破,中日真正彻底的和解才能有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陆征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2]刘宏:《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权对华建交决策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徐显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杨公素:《开展人民外交促进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载《外交评论》1990年第2期
  [5]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最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遭遇不小阻力。本文从贫困农户类型划分出发,针对人力资本贫困,基础资源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贫困农户设计脱贫策略,从自身发展和外界资源提供的角度对农户脱贫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农户;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现阶段“精准扶贫”难点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
期刊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传统经典文化去挖掘感恩伦理,可以对治学生不知感恩现状,本文从明理践行角度,对感恩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精忠报国、回报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传统的伦理价
期刊
摘 要:书籍具有历史性,因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得以形成,是凝聚人类历史中各类文化的载体。伟大的前苏联作家、政论家高尔基先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向前进步,构成了不同年代的多种书籍文化和表现形式,这其中就需要设计师们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创作技术和运用前卫的创作思维等,增加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感官体验和利用新材料来设计出符合人们各类需求的多元化作品。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人们拓展了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自由在网络空间的平台上发表自由言论,进行自由交往甚至是自由交易,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改变,但同时也使人们的隐私遭受着严重威胁。对此笔者在本文中结合网络时代背景与网络隐私权界定,对网络时代隐私权法律保护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加强网络时代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具体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研究引起人们对当前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视
期刊
摘 要:本论文围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展开的论述。通过图腾信仰以及相关的仪式展现,探究了信仰深层次的起源,而不是像复杂社会的宗教体系一样成为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枷锁。宗教应该成为一种人们共同精神的集合物,代表了不同群体的观念、信仰。每个人都有选择各个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代表自己精神世界的宗教派别。这也是我们党在西藏实施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依据。  关键词:图腾信仰;社会整合;宗教信仰自由;西藏  
期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花落杭州,这对于杭州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本项研究从语用角度对比中外运动会宣传片,将为杭州亚运会的宣传片语用撰写制作提供参考性建议,有助于增强宣传片作为杭城亚运会的传声筒的传声功能,使亚运会称为杭城的有一大“名片”,有助于杭州把握機遇,宣传自身江南水乡与国际化交融特色下“运动之城”的活力风貌,提升城市价值,展示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中外运动会宣
期刊
摘 要: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英剧,美剧,英美电影中出现的字幕。通过分类并借鉴英美国文化知识的方法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旨在让字幕的翻译更加精确,且在符合英美国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英剧;美剧;字幕;误译;对策  在观看英美剧及电影作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依赖着翻译进行理解。翻译除了要通俗易懂,没有生僻字的同时,很多时候还根据国内语言的潮流进行了异译,以便更快的被
期刊
摘 要: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财税〔2017〕34号)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本文对通知的规定从
期刊
摘 要:“丧其耦”的“耦”字有几层含义,“丧其耦”同“吾丧我”指的是一种状态吗?“鷇音”具体指什么,庄子为何选择它来类比人言?以上是本篇论文致力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辩疑  《齐物论》是庄子中历来较有争议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的“齐物”思想。然关于“齐物论”这一文名已众说不一,百家纷纭,更遑论全文。此篇论文中,笔者试挑出几则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之处,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其加以辨析,以供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司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司法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适应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和发展。新形势下村社法务工作繁重,一线工作人员压力较大,新型和疑难案件不断涌现。司法改革以来为响应国家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的号召,我们学校与温江区各社区与村镇联手打造法律学生服务村社的活动,通过几个月在基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