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贝柳斯的民族主义精神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yo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西贝柳斯;民族主义;《芬兰颂》
  19世纪是民族主义思想普遍涌动和欧洲大规模的民族建国的时代,民众开始将民族作为个人身份的界定标准,并在民族语境中思考问题。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分别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形式,反映了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人们称这些作曲家为民族主义作曲家或民族乐派作曲家,称他们的音乐为民族主义音乐。
  民族主义音乐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和东欧与北欧若干国家的历史状况有密切关系.是这些国家所处的特定环境的产物。如北欧的芬兰,在12世纪至18世纪中叶被瑞典占领,18世纪东南部被俄国占领,而19世纪初叶俄瑞战争后,其余部分也并入俄国,成为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公国,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同年12月终于宣告独立。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生产力落后,精神受压制,民族受压迫,历史地位低下,极大地阻碍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芬兰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是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解放,发展国民经济,复兴民族文化。随着整个欧洲大陆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高涨和社会进步思潮的广泛传播,西欧资本主义进步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民族主义音乐诞生的土壤,芬兰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逐渐增强,涌现了不少立志于献身民族解放斗争和复兴民族文化事业的勇士,其中在音乐领域内出现了一位杰出代表,为芬兰的民族音乐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让·西贝柳斯。
  让·西贝柳斯——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北欧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涉及了多种体裁和形式,其中器乐创作成就最为显著,尤其突出的是交响音乐的创作。他的七部交响曲、多首交响诗以及小提琴协奏曲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形象多样,有的富有英雄史诗性,有的充满强烈的戏剧性,有的散发清新的田园风味,有的着意内心情感的刻画,一切都贯穿着芬兰民族雄浑、粗犷、豪放的气质,充满了史诗气魄和怀古幽情,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最为重要的代表作是交响诗《芬兰颂》,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这首作品在芬兰正处于俄国的统治下诞生,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每一位芬兰人民的民族自尊和为国征战的正义和勇气,正是因为西贝柳斯的出现,芬兰的音乐更具备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让世界听见了芬兰的声音。西贝柳斯也因此受到了芬兰人民的拥护和尊敬,成为了芬兰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具有民族进步的世界观,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且,西贝柳斯不仅是北欧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浪漫主义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他的创作中不仅采用民族的题裁内容,反映民族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也继承、借鉴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和创作成果。因此,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中既凝聚着民族精神,又传递着芬兰自然风光的浪漫风情和美妙神韵。西贝柳斯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眷恋.从一刚一柔中展现了芬兰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将人、情、乐高度融合,向世界传达了融人自己血液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一、西贝柳斯民族主义精神的形成基础
  西贝柳斯民族主义精神的形成基础取决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西贝柳斯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即芬兰的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从主观条件来看,西贝柳斯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资历才能也是其不可缺少的奠基石。
  (一)客观基础
  任何一个作曲家都不是独立的与时代脱节的个体,而是生活于特定的国家与时代之中.受文化與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社会环境与作曲家的一种勾连,或者说是作曲家的情感寄托。因此,一个时代最能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一定是能够反映时代最本质的精神面貌的作品。如抗战时期反映救亡图存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建国初期鼓舞人民建设热情的革命歌曲,这些时代的烙印反映在该时代的每个人的精神之中。同时,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整体气质,这种反映在群体上的精神风貌也会反映在该国所属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中皆渗透着其民族坚韧不拔的个性与强烈的爱国情怀,法国的音乐作品多是浪漫与风情,中国的音乐作品则意蕴深刻、含蓄内敛。因此,作为创作者,必须要深刻理解自己的国家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什么,时代中的每个灵魂最诚挚的渴望是什么,西贝柳斯正是立足于此,在祖国陷入压迫与独裁的危难下,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注入于音乐作品,奏响了祖国的心声和人民的呐喊,通过音乐这条纽带展现了芬兰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世界诉说了芬兰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
  (二)主观基础
  除了上述条件,西贝柳斯民族主义精神的形成基础与自身因素密不可分。根据当代的遗传学的理论,一个人青春期之前对于世界的认知、文化经历与所塑造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认识论,而根据该理论讨论审美能力的塑造也可以得到结论,无论我们在未来身处何方,又在成年后或主动或被动了解接受其他文化,我们都需要追根溯源,找到自我在青春期接受的社会与文化的经历,这些经历可以被理解为个人的母体文化,即本质文化。西贝柳斯于1865年12月出生于芬兰,9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学习小提琴.在青少年时代就能够为钢琴和其他独奏乐器创作一些小作品,其显露的音乐天赋是之后进行音乐创作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实质上是将自我对音乐的了解灌注其中。西贝柳斯生长于芬兰,对芬兰民族音乐的认知形成了自我的认知体系并将其灌人到音乐创作中,在音乐语言上,西贝柳斯不像巴托克那样专注于民间音乐或直接或改造地使用民间音乐的因素,而是更多地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旋律极具创造性,很难从中找到民间音乐的影子,但又极富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人们从他的音乐中可以体会到芬兰民族争取独立的渴望和勇气,以及芬兰民族粗犷尚武的性格,可以领略到芬兰大自然的美妙神韵,使得听众能够在西贝柳斯的作品中感受到芬兰的景情之美,感受到芬兰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芬兰人民热情豪放的生活气息,进而感受到西贝柳斯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从《芬兰颂》中看西贝柳斯的民族主义精神
  探索西贝柳斯的民族主义精神离不开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正如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音乐的代表一样,《芬兰颂》作为西贝柳斯的代表作有着重要的探讨价值和深刻内涵。
  (一)《芬兰颂》的创作环境
  交响音诗《芬兰颂》写于1899年。当时,处于沙俄独裁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捍卫芬兰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停刊的报界.组织一场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活动中有一场被称为“历史场景”的爱国历史剧,讲述了芬兰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丰富精彩的历史神话故事,《芬兰颂》的最初版本就是西贝柳斯为该场景所创作的配乐。第二年,西贝柳斯对配乐的终曲进行修改,使它成为独立的管弦乐曲,即交响音诗《芬兰颂》。乐曲上演后,激起芬兰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由于当时芬兰处于沙俄政府的统治之下,一切与芬兰爱国主义相关的书籍、画作、音乐等事物皆受到沙俄政府的强力排查.禁止一切爱国色彩的出现,并且该部作品对芬兰人民反抗帝俄统治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沙俄一直禁止该作品在芬兰演出。为此,《芬兰颂》不得不以《苏奥米》(芬兰语“祖国”)、《即兴曲》等曲名出现。12]直到1917年沙皇政府倒台后,芬兰独立,这部作品才正式以《芬兰颂》的标题上演,正式成为一首举世闻名的杰作。
  此曲是芬兰人民重获新生、获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象征与旗帜,它向全世界诉讲述了芬兰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展现了芬兰人民坚毅不屈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凝聚着西贝柳斯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芬兰大地,正因如此,西贝柳斯被公认为是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芬兰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二)《芬兰颂》的基本情绪
  首先,乐曲的基本情绪与乐曲的体裁相关。不同的体裁建立的情绪特征大不相同,如室内乐规模较小,氛围较为轻松愉悦;交响曲规模庞大,气势宏大,是多乐章的大型管弦乐体裁。而《芬兰颂》的体裁是交响诗(交响诗:产生于19世纪,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单乐章标题管弦乐体裁。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始,是标题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虽然规模不如交响曲庞大,但同样能够传达壮阔恢宏的气势。在初次聆听《芬兰颂》时,便能感受到十分强烈的民族气息,从音乐中体会到粗犷苍凉,震撼人心的气势。并且,交响诗的一大特点是与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结合创作,强调哲理的体现,具有深刻意蕴,而芬兰颂的最初版本是爱国历史剧“历史场景”的配乐.这一场景讲述了芬兰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丰富精彩的历史神话故事,因此,历史与音乐的结合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民族风貌。
  其次,乐曲的基本情绪与其创作手法和传达情感是紧密关联的。《芬兰颂》的整体结构分为前后两大段。前一部分篇幅较短,开始的引子部分由铜管乐器奏出沉重粗犷的低音和弦,好似吹响战斗的号角,整体给人不协和的听觉感受,使音樂充满紧张感,表达了沙俄统治下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被禁锢下的人民对自由的渴望。随后,在低音弦乐器的铺垫下,铜管乐器和弦乐一起奏出下行舒缓的旋律,半音阶的进行表现压抑伤感的情绪.描写芬兰人民受压迫的痛苦生活。紧接着,定音鼓奏出节奏鲜明的强烈节奏型,弦乐演奏逐渐推往高点,暗含着音乐中蕴藏的内在力量,为成功号角的吹响做了铺垫。接下来,乐曲的速度转为中庸的快板,低音弦乐仍然保持铿锵有力的节奏型,铜管乐器急促有力的音调与之结合,奏出了庄严的主题氛围,象征着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前进步伐。之后,乐曲情绪快速转换,逐渐引出乐曲的高潮——木管乐器用其温柔亲切的音色奏出一首庄重严肃的伟大颂歌,表达了芬兰人民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情的歌颂.象征着人民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最后,进行曲式的主题和有力的节奏再次响起,在浑厚的音响中将乐曲推往最高潮,并在恢宏的气势中结束全曲。
  (三)《芬兰颂》的精神象征
  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中的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决定了一部作品的精神象征,是每一部作品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的精神象征需要人们去分析、归纳才能最终得到,不仅需要感性的聆听,也需要理性的思考。
  就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性或民族性格而言.俄国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认为,“民族性并不在于旋律,而在于总的特征,在于各种各样条件的总合”。在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可能仅仅只有对乐曲恢弘气势的感叹而无法联想到具体的时代场景。但当我们揭开历史的伤疤,看到的是芬兰人民遭受压迫的痛苦画面,感受到的是芬兰人民渴望自由的迫切愿望.聆听到的是胜利后的喜悦和自由的欢呼。此刻,我们才会真正因为乐曲奏响的旋律感到热血沸腾,感受到促使我们灵魂升华的力量,它远远超出了一般乐曲输出的表面情绪,所传达出的具体内涵无法用语言说明,唯有内心明了。而这正是《芬兰颂》中精神象征的具体内涵,西贝柳斯的爱国情怀在《芬兰颂》中亦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怀,更是整个芬兰民族的情怀。
  总结
  探索西贝柳斯的民族主义精神离不开其音乐作品,西贝柳斯因《芬兰颂》成为芬兰的民族代言人,《芬兰颂》也因西贝柳斯成为一部象征芬兰民族精神的不可替代的民族音乐杰出作品,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交融中成就了彼此。
  从作品角度来看,《芬兰颂》不但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并且也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到西贝柳斯《芬兰颂》的内部形态特征,更要去发现探索民族音乐与现实世界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关联。千百年来,各民族音乐历经时代的洗礼依旧保留不变的精神内核,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独特的社会形态和自然环境下孕育出的文化瑰宝,我们对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应长存一份敬畏之心,保护、发扬、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是新时代青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也期待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世界音乐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从西贝柳斯本身来看,其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在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中,每个人几乎都是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前进的道路。西贝柳斯则是一位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到达了理想彼岸的胜利者。在探索的路上,其强烈的民主思想和爱国思想使他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上,广泛而深入地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将民族音乐的伟大传统与专业的音乐优秀成果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长期与人民群众密切的接触中使他的民主思想和爱国思想得以发展、成熟和确立。就西贝柳斯本人而言,他不仅与其他同时代的作曲家有着差异,其本人也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欲见西贝柳斯民族音乐风格之“森林”,必先见其“森林”中之“树木”,只有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其各个阶段的作品的个性之后,才能找到其在创作上的共性,也才能谈得上概括归纳,这是进行研究的方法,也是一项非常艰苦又非常细致的问题。对刚步人研究领域的我们来说,要不断追寻其他研究者的脚步,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继续思考前行。
其他文献
[摘要]声带闭合是声乐技术学习中的门户,结合医疗、物理、体育、心理、方言土语、练声、声乐作品多途径对8例闭合不全的症状、成因、治疗、反馈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歌者遇到的发声漏气、沙哑、粗糙、无力等问题,使发声者对声带闭合不全有综合性了解。  [关键词]声带;闭合不全;闭合;声乐  声带闭合不全常见于演唱中,例如漏气、粗糙、声音不够透亮、难找位置等,包括先天性声带闭合不全对声乐学习者造成极大的困扰。本文
期刊
[关键词]序列音乐;调性融合;塞缪尔·巴伯;夜曲;十二音体系  从巴洛克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调性音乐一直是音乐的主流。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开创的十二音作曲体系将之前调性音乐创作中的主音导向性彻底打破。这一作曲技法的出现,标志着新的作曲思潮与传统作曲方式的彻底决裂。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
期刊
[关键词]传统民俗送麒麟;生命力;文化品质;社会环境;即兴创编  中国神话中麒麟的外形特色鲜明:龙头马尾、鹿角马蹄、狮眼蛇鳞。传说其性情温和,寿命长达两千多年。传言麒麟能给人们带来福禄丰收、多子多财、美好长寿等祥兆,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吉祥瑞兽,不断融人中国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并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众多类型的麒麟文化中,民间曲艺送麒麟是其中一道颇具色彩的风景线,千百年来送麒麟的习俗从未间断,由此民俗催
期刊
[关键词]Nordoff-Robbins;创造性音乐治疗;理论核心  一种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治疗方法是基于一种信念,即每个人内在的音乐性都是与生俱来的,可以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这种自我实现通过使用即兴音乐最有效地被唤醒。在即兴音乐中,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被用来克服情绪、生理和认知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在这种与治疗师共同创作的形式下,参与音乐治疗的人积极、主动地与他们的治疗师通过音乐治疗专用的乐器,即
期刊
[关键词]《钗头凤》;同词异曲;审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直至元、明、清时代,古代中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历史遗产。1840年之后,随着西乐东渐和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第一代留洋音乐家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国,并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启发,着手创作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此期间,古典诗词成为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借鉴西方的作
期刊
[关键词]《梁祝》;传承;新媒体;民族交响乐  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概述  每件事要想成功都必须经历磨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也不例外。其创作之路苦漫漫,创作者们的辛苦更是不堪言状,然而,即使困难重重,创作者们依然坚持本心,在学习借用民间曲艺表演的技巧上,坚持民族风格,从而将中国风格与西洋体裁结合,创作出了《梁祝》这一神曲。此曲的问世,立刻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世界波澜。  (一)小提琴协奏
期刊
[关键词]竹笛;当下中国竹笛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  在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竹笛音乐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在硕博论文方面尤为突出,学者们主要结合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律学、声学、调式学、表演学、流体力学、乐器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国竹笛音乐有多重角度的关注。据文献统计,硕博论文的选题主要涉及对竹笛作品演奏的研究。因此,笔者以当下的硕博论文的选题为例,从学科发展方法论、研究对象
期刊
笔者以黎锦晖先生的儿童歌舞剧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探析儿童歌舞剧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歌剧艺术产生的关联,通过梳理中国歌剧在谋求发展之路时创作的代表性衍生剧目对歌剧的影响,结合前人纳析中国歌剧对儿童歌舞剧的继承与发展的思路.笔者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当代歌剧创作中的直观问题和当下社会现状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儿童歌舞剧;歌剧;黎锦晖  一、黎锦晖及其代表作品  (一)黎锦晖与儿童歌舞剧的萌生 
期刊
[关键词]理解力;歌剧观;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  “莫扎特那句‘诗歌必不折不扣地充当音乐顺从的女儿’的名言原来和格鲁克、瓦格纳‘音乐为戏剧服务’的观点并不矛盾。出错的不是大师,而是我们自己。”这是杨燕迪先生在为《作为戏剧的歌剧》进行翻译的过程里,于“译者序”中写下的一段话。是的,我们的误判往往导致我们深陷迷局,而关于歌剧作曲家的歌剧观问题,实质上就是围绕着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到底是戏剧引领音乐
期刊
[关键词]钢琴奏呜曲;贝多芬;作品分析  贝多芬作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喜爱,无论是演奏还是单纯的欣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类宝贵文化財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者简介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演奏家、作曲家之一。1770年贝多芬在德国波恩出生,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有着较好的音乐氛围和家庭环境,4岁就开始乐曲的学习,并在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