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提问刍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沟通师生情感,获取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课堂提问要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地理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地理学科特点及其教学规律。
  一、课堂提问要有尊重性
  尊重学生,平视学生,使得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有利于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被教师尊重的权利。如果教师自恃知识渊博,阅历丰富,而轻视学生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师提问,学生不敢回答,害怕答错,而小心地等着教师说出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多少效果。所以地理课堂提问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特别要注意细节。例如,有些教师往往边向讲台上走,边听身后学生的发言,也就是说背对着发言者;也有些教师问学生问题,不看学生而看他处……其实这些是不尊重发言者的表现。尊重学生要贯彻始终,落实到每一个小细节,尊重学生的见解,积极地启发和热情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有可知性
  古语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应该知道的,那些超出学生应知范围的问题,教师课堂上最好不要提问,否则,学生回答不上来,当众出“丑”,教师尴尬,课堂气氛受到影响。对于那些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采取这种方法。教师应该提一些学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学知识的拓宽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教学引向深处。例如高中地理中刚学习风带气压带时,可以结合气候图来提问:赤道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如果一开始就问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回答不上来。因为没有系统学习气候形成因素。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这是系统论中的重要原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热力环流的提问可以设计串联问题:
  ①地球表面热量是不是均匀的,为什么?
  ②热的地方大气怎么运动,冷的地方大气怎么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如何分布?
  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平面大气又是如何流动的,为什么?
  ⑤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没有前面四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问第五个问题,学生也无从着手,即使知道热力环流的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利于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有驱动性
  教师提问的语气要有诱发驱动。有些提问,教师对象明确,层次处理得当,但学生还是回答不上来。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所提问题,就是没掌握知识。其实不然。有些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一时理解不够,不能正确回答,又不敢回答,故而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通过自己创造的问句、语气、表情、手势等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调动其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活跃起来,深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豁然开朗地回答出教师所提问题。所以说教师的提问,只有真正为学生内化,使之主动地思考,并在思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才具有“问”的价值和效果。否则,就会造成“疑”而不想“问”或“问”而不得“疑”的消极影响。
  五、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师提问的艺术性,是学生能否回答问题,愿意回答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的一个前提。首先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亲切感。如“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好吗?”“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啊,你看起来胸有成竹,你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吧?”“你看,我遇到麻烦了,你来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了?”等等,语言、语调变化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动。其次,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幽默感,幽默给人以一种轻松,幽默给人以一种兴奋。如在潮汐的成因里,可以这样问同学们:都是谁惹得祸啊?全体呼应:“都是月亮惹得祸。”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轻松环境中,主动参与,能够把问题回答得更趋于理想。再次,教师提问的语言应有激发感,注意提问的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仔细斟酌提问的语言,问题该如何问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提问的语言应注意亲切柔和,避免死板生硬。要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题,不要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可以常用“我们也来试试,好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独特的想法”等类似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合作者来对待。有时还可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等方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有信心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让他们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只要有信心,才能有动力,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高。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主体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总导演,设计规划整个课堂如何引导、如何设疑、如何提问、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握课堂节奏、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教师一味地讲,一个劲地提问题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把学生局限于唯书为是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提问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而应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答疑来解决问题。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设疑置问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和诱导。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逐步开掘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烟林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比较分析,总结命题规律,指导高中教学和复习迎考。这是研究高考的必不可少。高考作为当今第一大考,以其的公平性在选拔人才上无可替代。  【关键词】人教版课程 语文 高考 规律 教学 备考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试题的命制在高考环节中至关重要。研究高考命题是指导考生复习备考和老师教学的关键环节。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高中
2009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后的座谈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总理讲这16字是国家的最强音,不仅感动我国1600万教育工作者,更感动全国人民!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总理的讲话以“以人为本”思想为立意,以教育事业发展为旨归,积极谋划做好“育人育才”。总理一席话,正如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新教材的讨论也越发多起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越发成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笔者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也是感触颇多,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管窥之见。    一、新理念下不得不变的教材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多次教材的修订变化,大家的感觉是变来变去差不多,面对高考,该怎么教还怎么教。但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新教材,我们在使用时却明显
【内容摘要】本文从写景散文常用的对比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景的常见思路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景技法这三个方面来浅谈写景散文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阅读写景散文的兴趣,领略文章中景物美的特征,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引导对比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  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落实在语文教学中,那就是讲求教与学必须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
一、整体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人们通过阅读学习,获得外来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Carrell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
【内容摘要】如何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京剧进校园政策,京剧进校园有哪些制约因素,中小学该怎样开展戏曲教学课程,一直是笔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尝试戏曲专题课的教学,积累了点滴心得。对中小学戏曲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七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戏曲 专题教学 戏曲进校园 反思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生活中特别热爱戏曲。京剧、豫剧、评戏、越剧、曲剧、昆曲、川剧、秦腔、柳子戏、晋剧等各个剧种
【教学设想】  “美”,学生有所了解;“美学”,学生可能知之甚少。《谈美》作为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因其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普及学生美学知识的好读物。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导”,注重于“趣”,旨在于引导学生“读”,并读之以法。其中的“趣”,既指《谈美》著作中有趣的举例,也指学生对生活中因解释不清的美学现象而产生的阅读欲望。其中的“法”指在导读的过程中,由教师示范、学生归纳并学会运用的读书方法,如
写作是什么?为什么写作?  如果问一个中学生,他可能回答是因为无奈而写作,因为教师布置了作文他不能不写。如果问一名记者,他可能回答是因为饭碗而写作,不写就没饭吃没钱挣。如果要问韩寒,他肯定回答是因为快乐而写作,看到自己的思想变成论坛上的帖子,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然而,驱散言辞的迷雾,我们最终可以发现,写作最初的和最后的奥妙都在于心灵。写作的动机、写作的内容、写作的形式和技巧,都直指人心。
【教学设想】  朱自清的《背影》被称为写父爱的经典之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写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父亲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事,抒发父子间相怜相爱的动人感情。起初教学设计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父爱的分析上,通过对那些细节描写的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体察他们深厚、动人的殷殷深情,由此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并能将这款款的深情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后因看到一则关于国际青少年研究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提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随着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推进,越来越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讲枯燥的理论知识,政治作为社会人文科学更应走进学生的心灵,贴近学生的实际,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学习得轻松、幸福。  学生中有很多不喜欢政治课,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升学率的重压下,将考试内容以填鸭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