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日趋和谐,地位上的平等使教师对树立威信的要求日益迫切,作为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严爱相加,宽严相济去唤醒、激励、鼓舞学生,以教师的人性光芒,高雅品位及执着坚守对学生心灵呼应、精神对话、人格感召,并赢得对自身的尊重,完成师生共同的教育梦想。
关键词:新课程;平等关系;精神对话;敬畏感
在普遍关注热议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今天,重提如何做一个让学生“敬畏”的师者这样的话题,似乎有些“顶风违纪”之嫌。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站在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结合现实中一些现象进行理性审视时,觉得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所谓“敬畏”,即既敬重又畏惧。“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而“畏”则表示一种界限和自省,警示人们要“有所不为”。
一、从严要求,树立威信,学生因“生畏”而“生敬”
教师和学生相处,要有相应的“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从严,要让学生“生畏”,学做一个像肖川那样的“严父”型老师。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肖川,在给我们进行培训时,竟也不许我们这些成年人打盹、思想开小差。稍不留神便会遭到点名批评,并要复述前面他所讲的内容。如此严厉的老师,不由地让人顿生敬畏,听讲时也倍加有精神。联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大不了学生几岁,于是整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平时几乎无话不谈。可是,后来我发现局面有点失控:课堂上,学生竟然对我挤眉弄眼,嬉皮笑脸,后来发展到迟到了进教室时,居然不打报告。我终于明白,学生因为年龄小,把握不了事物的分量轻重,有时候和学生太随便,彼此间距离太近,便会让他们失去敬畏心,乃至丧失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于是我便开始坚守一个原则: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让学生“生畏”,并不是对学生使用“高压”、甚至暴力。要把握住“从严”的尺度,严而不死,以“严”博得学生的尊敬,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二、大爱大公,宽严相济,学生因“被爱”而“施爱”
作为教师,要把“大爱”献给每一个教育对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校很幸福,有归属感。引导学生从“被爱”开始,逐渐学会爱学习,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爱及万物。用“大爱”唤醒“大爱”,学做一个像丁榕那样的“慈母”型老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丁榕老师的教育人生,印证了她“做一个幸福、快乐、有成就感的老师”的诺言。她把生命托付教育,在教育中执着地进行艺术和美学追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收获了无尽的骄傲和感动!其实,做到这些并非遥不可及,有时候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满含爱意的微笑或一份关切的嘘寒问暖,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幸福感。“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大公”心。不管你喜欢和不喜欢,都要一视同仁,不论什么班干部、成绩优异者、关系户、富二代等,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不徇私,无偏袒。要让每个生命都拥有阳光。“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要用类似一些小小的点滴,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三、三尺讲台,十分学问,做学生求知的“活水源”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育背景下,“一桶水”的能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了,作为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求知旅途中源源不断的“活水源”。老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喜爱和尊重,就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功底,一个胸中无“货”的教师,学生绝不会喜欢。老师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幽默风趣,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他们必定会对其敬佩有加。要紧跟时代步伐,设法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观点和思维方式。要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经历过程,体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才算得上高水平的教学,这样的老师学生才会从内心喜欢、敬畏你。
四、人性闪耀,品位高雅,以师者自己的坚守,带动学生的精彩“群舞”
一位令人敬畏的教师,必然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人有气质,做事有风格,教学有特色。这样的教师举止文雅,浑身发散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老师的品位是真挚的博爱和慈善的宽容,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
老师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固然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师者,必须要坚守自己该坚守的,让学生始终怀着仰望的心态,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这些过程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每个人不仅“舞”出自己的精彩,同时带动整个群体的辉煌。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会授人以鱼;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授人以渔。教师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量顺应时代的变化,靠近学生的想法,在建立一种新型平等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不断得到升华。
关键词:新课程;平等关系;精神对话;敬畏感
在普遍关注热议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今天,重提如何做一个让学生“敬畏”的师者这样的话题,似乎有些“顶风违纪”之嫌。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站在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结合现实中一些现象进行理性审视时,觉得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所谓“敬畏”,即既敬重又畏惧。“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而“畏”则表示一种界限和自省,警示人们要“有所不为”。
一、从严要求,树立威信,学生因“生畏”而“生敬”
教师和学生相处,要有相应的“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从严,要让学生“生畏”,学做一个像肖川那样的“严父”型老师。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肖川,在给我们进行培训时,竟也不许我们这些成年人打盹、思想开小差。稍不留神便会遭到点名批评,并要复述前面他所讲的内容。如此严厉的老师,不由地让人顿生敬畏,听讲时也倍加有精神。联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大不了学生几岁,于是整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平时几乎无话不谈。可是,后来我发现局面有点失控:课堂上,学生竟然对我挤眉弄眼,嬉皮笑脸,后来发展到迟到了进教室时,居然不打报告。我终于明白,学生因为年龄小,把握不了事物的分量轻重,有时候和学生太随便,彼此间距离太近,便会让他们失去敬畏心,乃至丧失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于是我便开始坚守一个原则: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让学生“生畏”,并不是对学生使用“高压”、甚至暴力。要把握住“从严”的尺度,严而不死,以“严”博得学生的尊敬,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二、大爱大公,宽严相济,学生因“被爱”而“施爱”
作为教师,要把“大爱”献给每一个教育对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校很幸福,有归属感。引导学生从“被爱”开始,逐渐学会爱学习,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爱及万物。用“大爱”唤醒“大爱”,学做一个像丁榕那样的“慈母”型老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丁榕老师的教育人生,印证了她“做一个幸福、快乐、有成就感的老师”的诺言。她把生命托付教育,在教育中执着地进行艺术和美学追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收获了无尽的骄傲和感动!其实,做到这些并非遥不可及,有时候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满含爱意的微笑或一份关切的嘘寒问暖,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幸福感。“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大公”心。不管你喜欢和不喜欢,都要一视同仁,不论什么班干部、成绩优异者、关系户、富二代等,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生,不徇私,无偏袒。要让每个生命都拥有阳光。“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要用类似一些小小的点滴,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三、三尺讲台,十分学问,做学生求知的“活水源”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育背景下,“一桶水”的能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了,作为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求知旅途中源源不断的“活水源”。老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喜爱和尊重,就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功底,一个胸中无“货”的教师,学生绝不会喜欢。老师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幽默风趣,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他们必定会对其敬佩有加。要紧跟时代步伐,设法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观点和思维方式。要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经历过程,体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才算得上高水平的教学,这样的老师学生才会从内心喜欢、敬畏你。
四、人性闪耀,品位高雅,以师者自己的坚守,带动学生的精彩“群舞”
一位令人敬畏的教师,必然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人有气质,做事有风格,教学有特色。这样的教师举止文雅,浑身发散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老师的品位是真挚的博爱和慈善的宽容,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
老师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固然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师者,必须要坚守自己该坚守的,让学生始终怀着仰望的心态,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这些过程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每个人不仅“舞”出自己的精彩,同时带动整个群体的辉煌。
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会授人以鱼;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授人以渔。教师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量顺应时代的变化,靠近学生的想法,在建立一种新型平等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不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