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门闩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词其本义往往会发生转义的变化,即所谓“引申”。引申,是将某字某词原本的意义扩展其范围,升华其内涵,最常见的是,原属名词的转为动词使用,原为动词的而用作名词,甚至转义成另一种比其原意更为抽象的概念。如“关”与“关键”,便是典型的例子。
  “关”与“关键”初时作为实物名称,古代都是指门闩。只不过,“关”是简单的闩,“关键”是复合的闩,完全与当今所运用的意义不同。
  先说“关”。
  《说文解字》将“关”字讲得很具体很明白: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用一根木头,横着紧抵门户,这根横木就叫“关”。现在,我们都说关门,古人却说闭门。为什么古时不说“关”只讲“闭”?因为先秦时期乃至秦汉,“关”是实物,是一根门闩,不作动词使用。而“闭”,不仅仅把门合上,还得加闩,才是对字义完整的理解。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举关”“斩关”和“枕关”诸说,所说的“关”,便是门闩。举关、斩关的“关”,是指城门的门闩;枕关的“关”,则是一般门户的门闩。
  《吕氏春秋·慎大》篇记:“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劲大,能够举起鲁国城门门闩。在“子曰”中不见提到,这是孔夫子不拿举关炫耀自己臂力超人。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臧纥,即臧孙纥,鲁国人,鲁襄公二十三年,因受到季武子攻击,从鲁国逃到邾国。鹿门是鲁都东门,邾国在鲁国东南。臧纥斩断鹿门的门闩出逃,是取其近道。
  《史记·刺客列传》记,晋国人豫让早年曾经给赵国的吉射和荀寅干过活。赵国以众人(普通人)相待。众人的待遇是怎样的呢?汉代贾谊写的《新书》中记了豫让的一段话:“我事中行(即荀寅),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豫让享受的是帷帐当衣披,门闩当枕头的待遇。“关”为横木,可以当枕。
  古代小说中常有“拔关而出”“拔关夺走”之句,“拔关”,就是拔掉门闩。另有“斩关落锁”“拆关破楗”的说法,则要联系到“关键”了。
  再说“关键”。
  “关键”,是“关”与“键”的组合词,原为两物,同为门闩,需要组合在一起使用。关键的“键”,开始写成“楗”,说明是先用木制,后来才有金属的。所以,“关楗”也作“关键”。“楗”与“键”是同源字,“楗”字为源,“键”字为流。
  “楗”是怎样的门闩呢?
  《说文解字》有此字,并没有讲明白:
  楗,歫门也。
  歫,即拒,止也,非常抽象,难以捉摸。段玉裁注“键(后文凡楗都写成键)谓牡”,也不易懂。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解:“键者,门之牡也。盖以木横持门户,而纳键于孔中,然后以管籥固之,管籥即今之锁也。”所谓“纳键于孔中”,就是插入关上凿出的孔内。有人说,“关键”者,横者为“关”,竖者为“键”。更有人说,古代的“闭”字,本作“闬”。“门”内的“干”,形象地显示横闩加上直闩。后来抄写不注意,将干字下面的一横变成斜撇,闬成了闭。闬泛指为门,而闭作为名词,指闩门的孔。这种说法很有意思,是否有所根据,无法确定。但是,“关键”的初义是门闩,并没有错。
  古代的“关键”实物不易保存,至今尚未发现,而在一些古墓葬中见到的顶门器,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闭门以后,无法推开。
  门户紧固,要靠“关键”。老子《道德经》上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算筹,也能求得答数;善于堵门的人,没有门闩,也能将门关得紧紧的,使人打不开。显然,这段话中,已将“关键”作了引申,以说明善闭者的技能。而“闭”并非即是闭门,可以理解为设计种种阻挡某种行为的计谋,不必采用老一套硬顶硬堵的办法。另一方面,如汉代卜者严君平所说的“拆关破键,使奸者自止”。显然,这里说的拆关破键,决不是实指拆除“关键”,而是转义为广开言路,只要去掉种种人为的障碍,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便无计可施了。老子的话和严君平的话,看似矛盾,其实是事物处理的两个方面。这就要审时度势,确是非常“关键”了。
  至今,人们听到“关键在于”“关键的解决”等词语,不会想到说的是门闩,因为长期引申运用,早已忘却原词本义了。
  (选自《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字数有限制而含蕴丰富,所以在选句下字上,要覃思深虑,一再推敲,使篇中有警句,成为星群之中的北斗,撑起诗词殿堂的梁柱,使读者不禁击节,拍案叫绝。而一句之中,又有警字,即所谓“诗眼”是也。古代不少诗家词人,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传为佳话。今试就史上有名、家喻户晓的三例,谈谈个人的欣赏情趣。  一  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关键在一个“闹”字。任换另一个字,就不够味了。就像福楼拜教导
期刊
近日,再读《忆往说趣》,捧起便放不下。这是王世襄先生的散文随笔,细读每一篇,都是全新的感觉,与读其他书不很一样。  王世襄先生是文博大家,不但在书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领域有丰富的著述,还深入发掘那些不被注意的物质文化。先生不但与前辈文化人渊源甚深,对于工艺精湛的匠师故友也满怀钦佩,撰有大量忆往散文,读来亲切、生动、有趣。书中《忆往》《游艺》异常精彩,但最喜欢的还是《饮食》。“许地山饼与常三小馆”“饭
期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奠定了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并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立体建设架构。  就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一切文明的发展都是空话。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此时,我们必
期刊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停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准备工作。此后,支持加入欧盟的乌克兰人开始在基辅和其他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他们围困总统府、政府大楼和议会大厦,并在基辅的独立广场安营扎寨,要求政府下台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随着抗议示威的持续发酵,乌克兰国内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挥之不去的“俄罗斯因素”  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决定推迟与欧盟签
期刊
燕居侍立出扶行,见汝成童我眼明。  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  《洗儿戏作》是苏轼为儿子苏遁庆祝“洗儿礼”时的作品。洗儿礼是当时流传已久的一种习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时,宴请亲友,为婴儿洗浴以求吉祥的一种仪式。在诗中,苏轼以几近白描的语言表达了对儿子的祝福:别人养孩子都希望聪明伶俐,我却因为聪明坎坷一生。只希望孩子愚鲁一些,无灾无难平安一生。  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诗人因“
期刊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期刊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  “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态度越来越虚假”,“脾气越来越暴躁”,“热情越来越冷却”,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
期刊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三位领导者,分属三个不同的时期,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情—“烧信”,并且都在此后不久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业。  第一把火 时间:公元24年 人物: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又是汉室的中兴之君,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荣膺“定鼎帝王”和“中兴之君”两顶桂冠的皇帝。《后汉书·光武帝纪》称赞他:“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
期刊
明清时代,北京会馆很多。会馆者,外省赶考举子的寓京招待所也。由举子的在京的家乡人中有头脸、有资财者所办,以接待滞留于京城的同乡。  宣武门外大街就有一处安徽歙县会馆,这个会馆里曾长期居住过一位被马克思赞誉过的清朝财政官员—王茂荫。  王茂荫是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元老,但除了晚年在同治年受到过器重却未及发挥才能便谢世外,其余时间均受到压抑打击,郁郁不快。  王茂荫是位关心国民经济、潜心研究“古来圜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划龙舟  所谓龙舟,就是龙形的船,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其起源很早,在春秋时的铜钺上已有划龙舟的形象,在战国的铜鼓上也有龙舟竞渡的画面,说明划龙舟远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  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如舟上有神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