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根据番禺区“研学后教”的理念,探索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从“两研两教”方面展开:“研学——教师深入研究学情;研学——教师精心设计研探的问题;后教——教师精讲,讲透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后教——引导学生反思提炼。
【关键词】研学后教;解题教学;数学问题
学习数学,自然要学习解题,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观点:“数学技能就是解题能力——不仅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解决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判断力,独创性想象力的问题,所以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一、研学——教师深入研究学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上写了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蔽之:影响学习者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案例1:如图1,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二、研学——教师精心设计研探的问题
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标》精神,研究好近几年广州市学业學业考试题,认真对教材的典型例习题研磨,整合各章节例习题内容,再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把数学知识和方法整理归纳,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的问题,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融入其中,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问题,并且注意难易度,遵循学生思维共性,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案例2:(番禺区2012年第2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考题改编)
如图3已知反比例函数y=(m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1,6).
(1)求m的值;
(2)在y=的图象上取两点M(x1,y1),N(x2,y2)
若x1 (3)如图,过点A作直线AC与函数
y=的图象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且AB=BC,求点B的坐标;
(4)根据函数图象,直接写出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5)求出直线AC与x轴的交点C和与y轴交点D的坐标;
(6)连结OA,OB,求出△OAB的面积;
(7) 求出原点O到直线AC的距离;
以相同的题目已知条件,以问题串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设置研学问题,(1)旨在复习待定系数法,(2)旨在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3)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坐标的方法——如果已知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用代入法,如果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不知的情况下,过点作坐标轴的垂线,把求点的坐标转化求线段的长度(对初二学生而言,主要的方法是勾股定理,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写边的一半,中位线定理等),(4)复习数形给合地写出自变量的范围,(5)复习 轴和 轴点坐标特点与求法,(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面积的两种求法(直接法和分割法),(7)复习勾股定理,等面积法求直角三角形边上的高。
三、后教——教师精讲,讲透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罗素(Russell)说过:“凡是你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所以在学生先研学的基础上,教师的后教策略应在“精讲”上着力,在“讲透”下功。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不需多讲;学生了解但需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内容需指导地讲;学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熟练的内容只做稍加点拨的讲;学生不理解的难点需精心的讲。重点是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核心是要教“怎样想”而不是“怎样做”,对学生而言,怎样想”而不是“怎样做”更重要。因为“想”指导“做”,“想”是“做”做的前提,没有“想”好的‘“做”是盲目试误。
案例3:
如图5,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
DE=BC。
学生不理解的难点:
1.怎样想到要这样作辅助线呢?
2.如何想到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方法证明 □DBCF
如图5,首先,从问题的目标出发思考,
要证明DE∥BC,且DE=BC,把DE=BC 变形为2DE=BC,就是要证明DE∥BC,且2DE=BC,要证明两线段“平行且相等”的方法我们可以联想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所以想到构造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得2DE和BC能成为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而2DE怎样得到呢?自然想到中点性质,延长DE到点F,使DE=EF,使得2DE=DF,以DF,BC为一组对边的平行四边形DBCF还需要连结CF,到此,添加的两条辅助线就产生了。
其次,如图7,由辅助线和题目的条件,清楚地呈现出△ADE≌△CFE,再想到全等三角形作用是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联想到AD平行且相等CF。
四、后教——引导学生反思提炼
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是“后教”中重要必要的环节。通过解题过程的反思,教师一定要把知识梳理出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把隐含在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显性化,呈现给学生,这些是数学教师的价值,也是责任!因为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对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看不到”,提炼不出,似懂非懂。经历过这样回顾与反思,方法和经验才能有效迁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案例4:
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所对圆心角的一半”的证明
学生常把目标放到解决这个问题上,而不是通过这个问题学习到怎样思考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与提升:
1.什么情况下对解题进行分类讨论?
如上图,当弧AB确定后,所对圆心角∠AOB就确定,而所对的圆周角∠ACB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这是由C点的运动而产生的,同时导致图形的位置也跟着变化,因此对于一些动点问题,不确定问题等解题时往往要分类讨论,有几种位置关系就分几类,有几种可能也分几类。
2.为什么要这样作辅助线(作直经或半径),如何想到的?
学生开始往往是试误地连结AB,或CO,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在图形8得以解决的情况下,面对图9,图10的新的问题情景,新的问题能否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呢?用已解决的问题再去解新问题呢?这就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引导我们探求思路。新图形转化为旧图形,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
图9的转化:
图10的转化:
把末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思考的指引,同时在解决圆的问题中,常常要根据圆的对称性作出直径(半径),这是惯用的解题方法。
综上所述,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题教学精心设计研学问题,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精讲、讲透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提炼总结解题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3]林群.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4]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研学后教;解题教学;数学问题
学习数学,自然要学习解题,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观点:“数学技能就是解题能力——不仅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解决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判断力,独创性想象力的问题,所以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一、研学——教师深入研究学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上写了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蔽之:影响学习者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案例1:如图1,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二、研学——教师精心设计研探的问题
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标》精神,研究好近几年广州市学业學业考试题,认真对教材的典型例习题研磨,整合各章节例习题内容,再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把数学知识和方法整理归纳,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的问题,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融入其中,在知识的交汇点处设计问题,并且注意难易度,遵循学生思维共性,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案例2:(番禺区2012年第2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考题改编)
如图3已知反比例函数y=(m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1,6).
(1)求m的值;
(2)在y=的图象上取两点M(x1,y1),N(x2,y2)
若x1
y=的图象交于点B,与x轴交于点C,且AB=BC,求点B的坐标;
(4)根据函数图象,直接写出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5)求出直线AC与x轴的交点C和与y轴交点D的坐标;
(6)连结OA,OB,求出△OAB的面积;
(7) 求出原点O到直线AC的距离;
以相同的题目已知条件,以问题串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设置研学问题,(1)旨在复习待定系数法,(2)旨在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3)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坐标的方法——如果已知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用代入法,如果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不知的情况下,过点作坐标轴的垂线,把求点的坐标转化求线段的长度(对初二学生而言,主要的方法是勾股定理,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写边的一半,中位线定理等),(4)复习数形给合地写出自变量的范围,(5)复习 轴和 轴点坐标特点与求法,(6)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面积的两种求法(直接法和分割法),(7)复习勾股定理,等面积法求直角三角形边上的高。
三、后教——教师精讲,讲透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罗素(Russell)说过:“凡是你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所以在学生先研学的基础上,教师的后教策略应在“精讲”上着力,在“讲透”下功。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不需多讲;学生了解但需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内容需指导地讲;学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熟练的内容只做稍加点拨的讲;学生不理解的难点需精心的讲。重点是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核心是要教“怎样想”而不是“怎样做”,对学生而言,怎样想”而不是“怎样做”更重要。因为“想”指导“做”,“想”是“做”做的前提,没有“想”好的‘“做”是盲目试误。
案例3:
如图5,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
DE=BC。
学生不理解的难点:
1.怎样想到要这样作辅助线呢?
2.如何想到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方法证明 □DBCF
如图5,首先,从问题的目标出发思考,
要证明DE∥BC,且DE=BC,把DE=BC 变形为2DE=BC,就是要证明DE∥BC,且2DE=BC,要证明两线段“平行且相等”的方法我们可以联想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所以想到构造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得2DE和BC能成为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而2DE怎样得到呢?自然想到中点性质,延长DE到点F,使DE=EF,使得2DE=DF,以DF,BC为一组对边的平行四边形DBCF还需要连结CF,到此,添加的两条辅助线就产生了。
其次,如图7,由辅助线和题目的条件,清楚地呈现出△ADE≌△CFE,再想到全等三角形作用是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联想到AD平行且相等CF。
四、后教——引导学生反思提炼
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是“后教”中重要必要的环节。通过解题过程的反思,教师一定要把知识梳理出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把隐含在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显性化,呈现给学生,这些是数学教师的价值,也是责任!因为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对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看不到”,提炼不出,似懂非懂。经历过这样回顾与反思,方法和经验才能有效迁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案例4:
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所对圆心角的一半”的证明
学生常把目标放到解决这个问题上,而不是通过这个问题学习到怎样思考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与提升:
1.什么情况下对解题进行分类讨论?
如上图,当弧AB确定后,所对圆心角∠AOB就确定,而所对的圆周角∠ACB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这是由C点的运动而产生的,同时导致图形的位置也跟着变化,因此对于一些动点问题,不确定问题等解题时往往要分类讨论,有几种位置关系就分几类,有几种可能也分几类。
2.为什么要这样作辅助线(作直经或半径),如何想到的?
学生开始往往是试误地连结AB,或CO,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在图形8得以解决的情况下,面对图9,图10的新的问题情景,新的问题能否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呢?用已解决的问题再去解新问题呢?这就是转化的思想方法引导我们探求思路。新图形转化为旧图形,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
图9的转化:
图10的转化:
把末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思考的指引,同时在解决圆的问题中,常常要根据圆的对称性作出直径(半径),这是惯用的解题方法。
综上所述,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题教学精心设计研学问题,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精讲、讲透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提炼总结解题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3]林群.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4]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