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实践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我校一流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本院研究生的调研,全面了解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直接为我国科学技术提供高素质人才,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说:“新科学家的培养,要包括比仅仅传授理论和技巧更多的东西。”因此对研究生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文化精神、思想素质的培养。
  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研究生教育在我校一流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其它能力是我校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其中,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院自99年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增加。研究生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分析研究生思想特点,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新思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效果是思政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本课题研究采取问卷、访谈等实证调研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化学化工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90份,回收85份,回收率94.4%。个案访谈对象包括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等,围绕研究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如何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
  
  新时期研究生表现新时代特征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个独立的受教育群体,新时期研究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无论在年龄、阅历、思想、心理等各方面都有与本科生及以往研究生不同的自身特点。
  1、结构成分复杂化,导致个性特征差异化。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多在22-35岁之间)大,43%为独生子女,比重较高;而占总数25%的研究生都为非应届毕业生读研,相当一部分具有工作经历,其中不乏已建立家庭甚至已生儿育女的,社会经历各不相同必然导致其个体特征的多样性。
  2、人员分布分散化。由于我院专业的特殊性,几乎所有研究生都以实验室为主要活动场所,班级的概念淡化。研究生的专业分散,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
  3、生理心理成熟化,表现为主体意识增强化、行为趋向实际化、学习研究自主化、生活方式独立化。
  
  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主流
  这些年来一直有很多摇头晃脑的恶评,认为世风日下,青年普遍存在思想危机,社会媒体也时常报道反映当今学生私欲膨胀、崇洋媚外、凶残脆弱的案例。对于目前受人仰慕的研究生,负面评价也是越来越多。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对研究生整体状况做客观分析。
  调查显示我院研究生整体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把多数时间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上面,与此同时他们也并非是闭门造车,在课余时间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时势政治问题他们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正如交大著名校友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那样,与时俱进永远是时代的主题,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积极学习党的先进政策、方针尤为重要。我院在这方面以党建为载体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也很显著。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的研究生对于我们的中国社会前景虽说存在着一定的忧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乐观,坚信共产党能够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肯定研究生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调研还发现,研究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等在研究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来交大只看重学位,找工作只重薪酬,而缺乏对科研工作的价值探求。这种太现实的心态势必影响一个人的境界,造成短视的人生,看不到广阔的人生视野和价值。
  2、少数研究生心态较为低沉、消极,抗挫折能力不够。从学校心理咨询室反映的情况来看,研究生的咨询量、危机干预量逐年上升。归根溯源还是我们这个时代太讲现实,鲜讲公义和责任,因为缺乏道德的使命感,也就缺乏生命价值的认识,脆弱、沮丧、焦虑、空虚等等也就不足为奇。
  3、研究生既有较为成熟的一面,但存在不少人自我认知片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处世能力与其年龄与其阅历不符。
  4、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道德上知行脱节。他们在推崇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道德规范本身难以践行。部分研究生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道德上已经陷入了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比较模糊的误区。
  分析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与个人取向的影响,个人的自我期望标准不一的影响,有社会需要社会现状的影响等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导师的影响。常言道“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研究生们也反映更需要的是导师传授经验见识,这包括很多方面:学科研究、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可见,研究生们是希望其导师在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能给自己帮助。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
  
  如何全面提高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调研结果以及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发挥“两课”在研究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坚持思想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两课”教育生动活泼、充满哲理与情趣的要求结合起来;其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作用,在分散中加强党员的统一教育,以年级、专业或课题组为单位建设一个有威信、有凝聚力、为研究生所信赖的独立的研究生党支部,针对研究生专业特点开展工作;第三,健全和完善研究生会组织,充分发挥研究生团体的作用,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第四,建设好两支教师队伍,一支是专职研究生思政队伍,重视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改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等,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其次要依靠导师,强化导师的育人作用,而且应进一步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调研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在读研究生普遍认为研究生导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社会经验,并希望导师能够在除学术之外给予更多的指导。实际工作也表明,导师对研究生成长不可替代的影响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导师队伍。
  (一)落实贯彻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
  2004年学校党委下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研究生思想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导师认识不一,制度不全,约束不够,只奖不罚,保障不力等情况。有不少导师还理直气壮地认为:研究生都成人了,思想成形了,我们只管学术问题就行了。导师和思政教师变成二张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就必须要切实加强导师在此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有制度、组织的保障。
  1、行政领导、导师的认识须统一。首先应让导师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的意识,行政领导应完善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疏通渠道,协调各方力量,规范教育内容,明确职责,各有侧重,加强考评,全体上下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制定政策容易,但按章办事有难度。学生工作系统可能较多的是做一些基础性的沟通性的工作,真正碰到难点就无所适从。因此行政领导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2、重申师德,重视言传身教。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学期间,联系紧密、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导师,导师成了他们最得以亲近、依赖和敬仰的人。而研究生也希望导师在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对其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引导不是直白的,而是寓于科研工作中的,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使研究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做事”。
  结合业务培养,引导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总的看来,研究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状态并未真正成熟。各种利益驱动和物质诱惑仍旧时常模糊着他们的观念、动摇着他们的操守。导师们在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既要在学术上以“高层次、高规格”发展自己,又要在思想道德上以“高标准、高境界”要求自己。
  3、善于研究生个性分析,指导方法多样性。加强心理教育,培养研究生自信心和创造力。部分研究生在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作为导师,有责任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但是导师各有秉性,各有千秋,导师的自我成长经验是现成的教育资源,而学生千差万别,所以引导导师们加强分析研究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多途径多方式地关心研究生学习、研究、生活,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增加亲和力,提高工作地效度。
  导师队伍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培养高等教育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导师队伍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业务水平、创新精神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研究实力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对于导师自身来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关心、关注国内外大事、要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树立较高的学术威望和创新意识,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积极主动参与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是更好完成导师职责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对导师的遴选、审核较多的在学术硬性指标上,对软指标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客观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文化精神引导
  前面提到,研究生当前最缺乏的品质是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恰当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一个人的人生理想、责任感、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才能形成远大的人生理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而文化精神包括多方面: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等。对研究生进行文化精神教育,能够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和精神层面的成长。只有精神成人,才能把灌输变成内在的需求,才能变成执着的追求。我院利用丰富的校史资料、通过大学文化大讨论等方面入手,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载体。比如曾在全院研究生范围内就“文化精神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主题展开研讨,通过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有识之士的心智历程,激发研究生对人文精神在自我成长中的作用的思考,加强在研究生文化精神层面的引导,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点探索。
  1、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是当代精英的必备素质。科学精神既是求真求实精神,也是质疑精神,是一种理性的怀疑。培养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基础。
  求真求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针对目前种种研究生学术作假的现象,我院一直努力营造求真的氛围,并且制定研究生学术规范,从制定规范入手,让研究生知道如何搞科研、怎样做学问,让他们有章可循、学会自律,这样他们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时就会懂“规矩”,遵守学术道德,恪守科学精神。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鲜明特点和活的灵魂,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之一。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个人主见,这样就难以拥有挺立潮头、影响时代、引导社会的精神气质,也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开拓、发展、超越的历史使命。我院一直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人格品质教育,尤其大力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对他们的科研工作要求是“有的放矢”,通过导师引导、学术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质疑与批判精神是研究生的美德之一,突破与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最重要标志。学会批判地审视和吸收前人的成果和经验,敢于对传统的思想、理论不科学的地方或者随着实践发展已经不合时宜的理论,做出全新的诠释或者修改补充。
  2、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唤起研究生作为当代精英的历史责任感。人文精神就是要塑造人类灵魂,就要培养好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要摆正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强调人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追求,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我院一直强调研究生在“做学问”之前一定要“学习做人”,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作为时代精英,我院一直引导研究生立大志,树大气,活出生命的意义,通过感恩教育与责任教育,从培养对父母对师长的基本责任扩展到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3、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交大校园文化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在研究生的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影响。我院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注意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依托研究生党组织和研究生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划,使校园文化由自发状态向有目的、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反映青年的思想特点,保持多样性,如我院组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了解青岛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情况,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青岛地区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工作的开展。同时为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提
2 0 0 2年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中熟组区试结果 :华优 10 7、金优 T- 80、中优 315、优 I315、中优 317、岳优 36 0、绮优桂 99和特优 2 2 7等 8个组合的产量、主要经济性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应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创新性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领域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
创新教师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想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需要具有创新观念的教师.本文阐释了教师的创新观念要从确立创新的教育观、构建和谐
为进一步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以及二者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CL-90和SES量表对682名一年级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显著低于常模,恐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常模,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SCL90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问题的提出    近
目的:掌握调查地区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该地进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实施以村医为基础的
家访后反思,是家访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前一次家访的终点,也是后一次家访的起点。家访,收获的无论是喜还是忧,都是教师成长的一个节点。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是非得失,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措施。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1、德育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各教育阶段德育教学分工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科学序列,从中小学到
我校在“十五”期间完成了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究》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的问题成为了教师的热点话题。研究有效整合,先要从教师整合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开始。只有明确困难和障碍,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调查结果分析,教师们在整合过程中会遇到观念性、技能性、保障条件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面对这些障碍,课题组针对性地提出研究策略:障碍分析——对
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虽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