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的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包办"到指导。因此,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要想让学生乐于做某件事,最主要的当然是让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亦是如此。要使学生上升到此种境界,就必须从"根"开始,所谓"根"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有的学生可能会不解地问:"老师,自学不知多辛苦,何来享受呢?"我们可以告知他们,其实,语文的自学并不仅仅指课堂上的学习,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学",如看课外书,是不是自学呢?看武侠小说,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懂了,那不是享受吗?学煮饭、炒菜直至熟练的过程等等都是一个自学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过程。
学习孙犁小说《芦花荡》时,课前我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读完后,学生们都会对文中"老头子将鬼子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结果全被钩子钩住了腿,然后老头子拿起船桨狠狠地击打鬼子的脑袋,像击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个情节,会心地一笑,不自觉地深深佩服老头子的机智勇敢。有同学在写这段批注时说:想象着老头子敲打鬼子脑袋的情景,真解气!看,这不就是学生阅读之后的一种真实感受吗?而且学生在读中被作者诗化的语言,优美的写景所陶醉,这不正是一种享受吗?当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予以充分的肯定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学生正是在这种享受与鼓励中逐渐培养起自学语文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老师要给学生指明怎么去做,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就知道如何去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运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非常有效。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时,便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养成"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的习惯。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
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日记的习惯,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新的教学大纲再度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指出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事实表明:只有教师严肃认真的教,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目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的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包办"到指导。因此,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要想让学生乐于做某件事,最主要的当然是让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亦是如此。要使学生上升到此种境界,就必须从"根"开始,所谓"根"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有的学生可能会不解地问:"老师,自学不知多辛苦,何来享受呢?"我们可以告知他们,其实,语文的自学并不仅仅指课堂上的学习,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学",如看课外书,是不是自学呢?看武侠小说,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懂了,那不是享受吗?学煮饭、炒菜直至熟练的过程等等都是一个自学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过程。
学习孙犁小说《芦花荡》时,课前我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读完后,学生们都会对文中"老头子将鬼子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结果全被钩子钩住了腿,然后老头子拿起船桨狠狠地击打鬼子的脑袋,像击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个情节,会心地一笑,不自觉地深深佩服老头子的机智勇敢。有同学在写这段批注时说:想象着老头子敲打鬼子脑袋的情景,真解气!看,这不就是学生阅读之后的一种真实感受吗?而且学生在读中被作者诗化的语言,优美的写景所陶醉,这不正是一种享受吗?当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予以充分的肯定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学生正是在这种享受与鼓励中逐渐培养起自学语文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老师要给学生指明怎么去做,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就知道如何去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运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非常有效。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时,便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养成"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的习惯。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
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日记的习惯,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新的教学大纲再度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提出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指出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事实表明:只有教师严肃认真的教,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