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接受硬镜保胆手术全麻患者喉罩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一次性喉罩全麻下进行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手术的成年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术前1d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常规进行麻醉前访视和会诊。试验组在手术前1d由麻醉医师常规访视和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术前访视及心理准备,系统讲解此类手术特点和麻醉相关知识,重点讲解一次性喉罩全身麻醉的优点。在手术当日麻醉前30min再次对试验组患者进行麻醉苏醒期相关知识宣教。结果:对照组拔管时间(8.5±5.5)min,试验组为(7.3±4.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中重度躁动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较一般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
【关键词】 心理干预;微创保胆;喉罩全麻苏醒;躁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59-02
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一种常用术式,麻醉方案多采用喉罩全麻[1]。但由于全麻患者在苏醒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行为,例如无意识语言、肢体动作、呻吟等,这些躁动行为会造成患者切口裂开、窒息、导管脱出等,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术后患者的恢复,有文献研究显示[2],患者苏醒期的躁动行为可能与心理因素有所相关。笔者近年来采用术前心理干预来减少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取得满意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硬镜微创保胆手术的160例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56例;ASA I-II级;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5.0±1.0)岁,体重:45~85kg,其中胆囊结石12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37例,单发性结石46例,多发性结石114例。纳入患者年龄>18岁;排除有高血压及精神疾病史;排除合并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手术时间:30~90min,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一次性喉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硬镜微创保胆手术进行结石和息肉的治疗,平卧位全身静脉麻醉,脐下做0.6~0.8cm切口建立气腹,置入5mm镜探查腹腔,在靠近病灶部位做两个辅助操作孔,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击碎结石后取出,息肉进行套扎切除,手术完成后常规缝合。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访视、护理,向患者简要说明本次麻醉方案、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无针对性心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术前心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患者了解全麻在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中的必要性,详细说明全麻的特点及风险性,使患者了解麻醉方案特点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②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向患者详细说明,使患者了解麻醉苏醒期的自身感受,减少患者在出现不适感后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躁动行为的产生,嘱咐患者术后喉罩必须在呼吸恢复正常之后才能拔除,使患者了解过早拔除喉罩、出现躁动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③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使患者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避免对血管、神经形成压迫,维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④进行麻醉诱导前,护士要轻声安抚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轻拍手掌等肢体语言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评价指标 术后躁动行为采用Riker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SS)躁动评分进行评价[3]:患者烦躁或轻度烦躁,试图坐起但能遵从口头命令安静躺下视为轻度躁动;患者烦躁明显,不能服从口头命令安静躺下,需物理方法制动视为中度躁动;患者有试图拔除各种插管、翻身下床、在床上翻滚等抵抗医护人员的行为则视为重度躁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并顺利拔管。对照组拔管时间(8.5±5.5)min,试验组为(7.3±4.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中重度躁动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期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意识清醒下顺利返回病房。见表1。
3 讨论
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麻醉用药、拔管时间、患者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其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占较大比重,因此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减少躁动行为的必要手段。李慧玲等[4]研究指出,在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但并未完全清醒时与患者沟通效果较差。但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进行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的患者,在苏醒期的配合程度要明显优于未进行干预的患者,这说明全麻患者术前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有文献研究显示[5],心理行为的干预措施,是减少患者麻醉并发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术前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提高患者苏醒期的配合度,达到控制躁动行为的目的。与赵萍等[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干预较一般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连庆权,上官王宁.麻醉医生非技术性技能[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9.
[2]谢保群.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32-34.
[3]王两忠,董礼,邓磊,等. 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比较[J]. 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7(6):430-432.
[4]李慧玲,佘守章.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5(1):84-88.
[5]宋际明,黄绍农,杨韩,等.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65.
[6]赵萍,王俊萍.医患沟通的“三层修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會医学版,2011,32(2):41-42.
(收稿日期:2015.02.12)
【关键词】 心理干预;微创保胆;喉罩全麻苏醒;躁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59-02
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一种常用术式,麻醉方案多采用喉罩全麻[1]。但由于全麻患者在苏醒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行为,例如无意识语言、肢体动作、呻吟等,这些躁动行为会造成患者切口裂开、窒息、导管脱出等,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术后患者的恢复,有文献研究显示[2],患者苏醒期的躁动行为可能与心理因素有所相关。笔者近年来采用术前心理干预来减少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取得满意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硬镜微创保胆手术的160例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56例;ASA I-II级;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5.0±1.0)岁,体重:45~85kg,其中胆囊结石12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37例,单发性结石46例,多发性结石114例。纳入患者年龄>18岁;排除有高血压及精神疾病史;排除合并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手术时间:30~90min,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一次性喉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硬镜微创保胆手术进行结石和息肉的治疗,平卧位全身静脉麻醉,脐下做0.6~0.8cm切口建立气腹,置入5mm镜探查腹腔,在靠近病灶部位做两个辅助操作孔,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击碎结石后取出,息肉进行套扎切除,手术完成后常规缝合。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访视、护理,向患者简要说明本次麻醉方案、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无针对性心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术前心理干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患者了解全麻在硬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中的必要性,详细说明全麻的特点及风险性,使患者了解麻醉方案特点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②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向患者详细说明,使患者了解麻醉苏醒期的自身感受,减少患者在出现不适感后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躁动行为的产生,嘱咐患者术后喉罩必须在呼吸恢复正常之后才能拔除,使患者了解过早拔除喉罩、出现躁动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③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使患者保持一个舒服的姿势,避免对血管、神经形成压迫,维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④进行麻醉诱导前,护士要轻声安抚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轻拍手掌等肢体语言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评价指标 术后躁动行为采用Riker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SS)躁动评分进行评价[3]:患者烦躁或轻度烦躁,试图坐起但能遵从口头命令安静躺下视为轻度躁动;患者烦躁明显,不能服从口头命令安静躺下,需物理方法制动视为中度躁动;患者有试图拔除各种插管、翻身下床、在床上翻滚等抵抗医护人员的行为则视为重度躁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并顺利拔管。对照组拔管时间(8.5±5.5)min,试验组为(7.3±4.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中重度躁动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期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意识清醒下顺利返回病房。见表1。
3 讨论
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麻醉用药、拔管时间、患者疾病以及心理因素等,其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占较大比重,因此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减少躁动行为的必要手段。李慧玲等[4]研究指出,在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但并未完全清醒时与患者沟通效果较差。但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进行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的患者,在苏醒期的配合程度要明显优于未进行干预的患者,这说明全麻患者术前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有文献研究显示[5],心理行为的干预措施,是减少患者麻醉并发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实施术前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提高患者苏醒期的配合度,达到控制躁动行为的目的。与赵萍等[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实施护理干预较一般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连庆权,上官王宁.麻醉医生非技术性技能[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9.
[2]谢保群.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32-34.
[3]王两忠,董礼,邓磊,等. 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比较[J]. 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7(6):430-432.
[4]李慧玲,佘守章.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5(1):84-88.
[5]宋际明,黄绍农,杨韩,等.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65.
[6]赵萍,王俊萍.医患沟通的“三层修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會医学版,2011,32(2):41-42.
(收稿日期: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