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教育不是管得太少,而是管得太多,导致学校累、教师累、家长累、孩子累,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创造力、学习效果不好等教育弊端。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外的教育专家经常提倡要给学生多点自由空间,让他们发展个性,不要过多随意干涉以致扼杀创造力。其实,这种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就出现了。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作为老子哲学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能简单照字面直译成“无所作为”。老子主张行道,遵循规律,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消极逃避,而是通过“无为”来实现“有为”,它有着积极向上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多点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运用到学生自主管理中,学生发展将会迎来新的突破。
学生自主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推动个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无为而治”是教育者在引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实现“无为而治”,教育者必须树立“无为”的态度,积极地探索和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按照“无为而治”的要求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一、不妄为。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反之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因此教育者不能勉强为之,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违背客观规律。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父母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获得所谓的“成功”,逼着孩子起早贪黑,四处培训。孩子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谈不上兴趣和热爱,得不到基本的自由和尊重,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更多的是被父母世俗的观念所支配。
“无为而治”建立在对人性纯朴、积极的认知基础上。教育管理者相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管理,学生肯定会受到感染。《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就介绍了教育全球第一、备受推崇的国家芬兰如何大力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芬兰,学生上课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今天早上八点的课,明天可能是九点或十点才上课。不仅上课时间不一,连下课时间也不会每天相同。这样的系统,始于七岁,也就是小学一年级。无形之中,孩子们早已学会充分地自我管理,养成自我掌控时间和行程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中经由实作、参与、讨论、找数据、分组与学习,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与寻找事物本质的兴趣。孩子们的数学作业等,大多不会由老师批改,而是由学生在堂上相互核对答案,或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由学生自行订正。将这些事情交由孩子主动来动手,他们就会自觉地养成自我学习的意愿和动力。芬兰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改作业、改试卷,而是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学习。在芬兰教育者看来,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的百米赛,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通过大力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芬兰成为了全球“成长竞争力”第一名的国家,芬兰的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为整体表现世界第一,芬兰的教育体制也成为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一样,管理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让他们从自信自律中走向自立自强,灵活自如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自主管理,可尝试借鉴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在学校和家庭等不同生活环境中进行。简单地说,就是明确方向,设定目标,放手放权,不问细节。以孩子放学后在家活动的时间安排为例,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设定目标,之后由孩子去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并放手让孩子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的氛围和条件要靠人去创造,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是先“有为”后“无为”。就像树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和雨露,学生自主管理需要外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和家庭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宽松环境,让他们自由成长。有这样一组数字:全国有70%的高考状元出自普通家庭,并且有20%来自农村比较穷苦的家庭。有人分析比较得出普通家庭往往有意无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宽松、更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从而让孩子表现更优秀。
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一个观点:“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然而在现实生活里,一些家长甚至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已不能简单用严格来形容,而是过犹不及、违背人性了。《教师博览》一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英语老师的儿子平常乖巧优秀,有一次因为漏记了一个题目而使英语作业只得了及格。作为老师的妈妈认为应该防微杜渐而撕掉了孩子的英文作业本,因为这次漏记一道作业的错误而惩罚孩子将这学期的所有英语作业从头写一遍。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小小的错误,作为老师的妈妈对自己施予孩子的伤害竟无所察觉,更无知地冠以严格要求为名,这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着教育的压迫。其实,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要尝试就免不了出错,关键是要能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后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自由,解放一下他们的人性,天不会因此塌下来,他们也不会因此成为一个坏孩子。相反,当我们使用过多的禁令(如不许玩,不许外出,不许乱动)束缚孩子,不仅把小孩子弄得像个成人一样老成,更压抑了他们的天性,甚至可能造成人格的残缺。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以梅喻人,批评了过度束缚、压制天性的做法。难道我们的现代教育还要重蹈覆辙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中国教育需要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应在学生中大力推行自主管理,走出教育误区,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作为老子哲学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能简单照字面直译成“无所作为”。老子主张行道,遵循规律,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消极逃避,而是通过“无为”来实现“有为”,它有着积极向上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多点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运用到学生自主管理中,学生发展将会迎来新的突破。
学生自主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推动个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无为而治”是教育者在引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实现“无为而治”,教育者必须树立“无为”的态度,积极地探索和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按照“无为而治”的要求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一、不妄为。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反之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因此教育者不能勉强为之,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违背客观规律。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父母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获得所谓的“成功”,逼着孩子起早贪黑,四处培训。孩子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谈不上兴趣和热爱,得不到基本的自由和尊重,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更多的是被父母世俗的观念所支配。
“无为而治”建立在对人性纯朴、积极的认知基础上。教育管理者相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管理,学生肯定会受到感染。《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就介绍了教育全球第一、备受推崇的国家芬兰如何大力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芬兰,学生上课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今天早上八点的课,明天可能是九点或十点才上课。不仅上课时间不一,连下课时间也不会每天相同。这样的系统,始于七岁,也就是小学一年级。无形之中,孩子们早已学会充分地自我管理,养成自我掌控时间和行程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中经由实作、参与、讨论、找数据、分组与学习,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与寻找事物本质的兴趣。孩子们的数学作业等,大多不会由老师批改,而是由学生在堂上相互核对答案,或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由学生自行订正。将这些事情交由孩子主动来动手,他们就会自觉地养成自我学习的意愿和动力。芬兰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改作业、改试卷,而是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学习。在芬兰教育者看来,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的百米赛,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通过大力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芬兰成为了全球“成长竞争力”第一名的国家,芬兰的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为整体表现世界第一,芬兰的教育体制也成为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一样,管理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让他们从自信自律中走向自立自强,灵活自如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自主管理,可尝试借鉴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在学校和家庭等不同生活环境中进行。简单地说,就是明确方向,设定目标,放手放权,不问细节。以孩子放学后在家活动的时间安排为例,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设定目标,之后由孩子去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并放手让孩子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的氛围和条件要靠人去创造,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是先“有为”后“无为”。就像树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和雨露,学生自主管理需要外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和家庭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宽松环境,让他们自由成长。有这样一组数字:全国有70%的高考状元出自普通家庭,并且有20%来自农村比较穷苦的家庭。有人分析比较得出普通家庭往往有意无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宽松、更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从而让孩子表现更优秀。
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一个观点:“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然而在现实生活里,一些家长甚至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已不能简单用严格来形容,而是过犹不及、违背人性了。《教师博览》一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英语老师的儿子平常乖巧优秀,有一次因为漏记了一个题目而使英语作业只得了及格。作为老师的妈妈认为应该防微杜渐而撕掉了孩子的英文作业本,因为这次漏记一道作业的错误而惩罚孩子将这学期的所有英语作业从头写一遍。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小小的错误,作为老师的妈妈对自己施予孩子的伤害竟无所察觉,更无知地冠以严格要求为名,这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着教育的压迫。其实,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要尝试就免不了出错,关键是要能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后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自由,解放一下他们的人性,天不会因此塌下来,他们也不会因此成为一个坏孩子。相反,当我们使用过多的禁令(如不许玩,不许外出,不许乱动)束缚孩子,不仅把小孩子弄得像个成人一样老成,更压抑了他们的天性,甚至可能造成人格的残缺。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以梅喻人,批评了过度束缚、压制天性的做法。难道我们的现代教育还要重蹈覆辙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中国教育需要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应在学生中大力推行自主管理,走出教育误区,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