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代先哲们对积累就有生动描绘。例如: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而新课标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提到“积累”有十四处之多。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小学低段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小学中段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小学高段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由此可知,新课标的积累“体系”讲了三层意思:①说明了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来源;②积累的内容包括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等;③阐述了积累与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新课标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師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之是围着书本转,而忽略了从生活中积累收集知识。实际上,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细节,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知识,语文老师更不应该忽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中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写到了阅读体验后的些许感悟,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和语文是分不开的,处处有学问,处处可积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媒体上的焦点新闻、校园和社会上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那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克服“机械习作”、“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
三、语文积累的具体的有效途径
(1)在诵读中积累,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诵读隽永的优秀经典诗文,是学生积累语言、汲取人类精神营养、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结合学校开展的“诗教活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或其他一些语文综合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随机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会阅读,就等于掌握了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要让学生不断提高积累、丰富语言,就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因此,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阅读指导时,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效果的反馈(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3)在搜集中积累,梳理中丰富语言。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课标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二是分类搜集。
(4)在交流中积累,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交流讨论方式。交流对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学生个体之间偏狭的理解,使其对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学生间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是绝对优于学生个体行为的效率,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在这短的时间之内,学生个体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还有的积累通过学生在交流中辨析,在讨论中取舍,辨伪存真,加深了他们对语言的感悟。此外,成功的交流活动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语文积累的乐趣,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学习小组课堂讨论、辩论赛、成果展示(如手抄报、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让效果在积累中升华。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扎实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①词汇积累的运用。新课标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小学学段(1-6年级)的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后都有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不仅仅是让学生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的语言不断地丰富。教师借机还可指导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小练笔,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听说读写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动态生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②优秀诗文的运用。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巩固练习中准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文意蕴,在习作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③生活语言的运用。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代先哲们对积累就有生动描绘。例如: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而新课标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提到“积累”有十四处之多。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小学低段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小学中段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小学高段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由此可知,新课标的积累“体系”讲了三层意思:①说明了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来源;②积累的内容包括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等;③阐述了积累与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新课标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師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之是围着书本转,而忽略了从生活中积累收集知识。实际上,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细节,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知识,语文老师更不应该忽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中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写到了阅读体验后的些许感悟,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和语文是分不开的,处处有学问,处处可积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媒体上的焦点新闻、校园和社会上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那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克服“机械习作”、“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
三、语文积累的具体的有效途径
(1)在诵读中积累,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诵读隽永的优秀经典诗文,是学生积累语言、汲取人类精神营养、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结合学校开展的“诗教活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或其他一些语文综合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随机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会阅读,就等于掌握了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要让学生不断提高积累、丰富语言,就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因此,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阅读指导时,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效果的反馈(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3)在搜集中积累,梳理中丰富语言。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课标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二是分类搜集。
(4)在交流中积累,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交流讨论方式。交流对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学生个体之间偏狭的理解,使其对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学生间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是绝对优于学生个体行为的效率,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在这短的时间之内,学生个体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还有的积累通过学生在交流中辨析,在讨论中取舍,辨伪存真,加深了他们对语言的感悟。此外,成功的交流活动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语文积累的乐趣,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学习小组课堂讨论、辩论赛、成果展示(如手抄报、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让效果在积累中升华。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扎实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①词汇积累的运用。新课标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小学学段(1-6年级)的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后都有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不仅仅是让学生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的语言不断地丰富。教师借机还可指导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小练笔,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听说读写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动态生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②优秀诗文的运用。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巩固练习中准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文意蕴,在习作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③生活语言的运用。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