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搭线构面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点线面”教学设计范式是建立在笔者六年的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观摩与质性分析基础之上的。“点”即核心知识点,“线”即情境线(生活线或德育线)、知识线与方法线,“面”即教学结构面。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点,要善于搭建核心点之间的逻辑线,并能“串点连线”,构成结构面。“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范式对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点线面”;教学设计;范式;教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9-0043-04
  听出来的灵感
  2008年至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6届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教学观摩活动,其中市级优质课3届39节,省级优质课3届36节。“多听多思,常听常创新”。每一次听课,笔者都认为是向教学能手学习的机会。
  1. 起初漫无目的的“泛泛而听”
  在早期参加教学观摩活动时,笔者基本上处于漫无目的的“泛泛而听”状态。在听完一堂课后,一般会有这样的认识:某老师的导入很有新意,某老师的小结很到位,某老师教学调控能力很强,某老师的语言表达很清晰、专业,某老师目标达成度较高,某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好等。
  在发现这些教学能手的优点后,笔者逐渐在自己的课堂上予以效仿,但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不仅笔者有如此感受,很多听课教师把教学能手的教学设计带回去重新演绎时,也往往感觉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观摩教师并没有真正挖掘出教学能手内在的东西,仅仅在学他们的教学之“术”,而没有真正把握住他们教学设计之“道”。
  2. 寻求特定方法后“研究式”地听
  经过前4年的教学观摩体验,笔者认识到,听课仅仅靠“直觉和感觉”是不真实的。教学能手教学设计的“优”与“道”需要听课教师用“教学事实”来证明。如何捕捉这些“教学事实”呢?笔者设计了一套听课程序。
  一是“预”:在获知听课课题后,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设该课的课堂教学。实际上,这种课堂预设就是一种研究对照。通过“对照”,教师听课时才能对某些研究的“点”或“角度”有深刻的感受。
  二是“听”:深入各参赛选手的教学课堂,认真观察,边听边看,边录音,边记录。这里的记录主要是标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或者即时写下教学评语等。
  三是“叙”:通过回放课堂录音或校方所拍摄的教学视频,将重要的教学片断叙写出来。这些原生态的“教学事实”就是宝贵的研究资料。此外,听课教师还要把课堂上的教学流程再一次清晰地勾勒出来,把课堂上用到的有价值的图片、实验器材(物品)、所设计的情境等准确地描述出来。
  通过“预·听·叙”三部曲,特别是经历过“叙”的过程,听课者会逐渐对某些优质课产生共鸣,进而迸发出灵感与叩问:这些课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课的设计遵循了什么样的规律?优质的课堂有没有一定的共性?
  沉下来的思考
  1. 挖掘优质课背后的教学哲学
  听课者经历“叙”的过程后,要结合听课时的即时评语以及教学认同感对重要的教学事实进行“深描”,表达自身真实的听课理解、体验与感受,分析阐释某些教学事件背后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归纳提升不同教学事件之间所隐藏的教学逻辑与规律等。下面,我以2013年杭州市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H和S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予以分析,她们的授课课题是“信息技术始业课”。
  (1)H老师:《开启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之旅》的核心环节呈示
  第一环节:能力调查
  H老师让学生填写在线调查问卷(网页版),通过后台分析得到学生小学阶段所获得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环节:探秘之旅
  H老师让学生通过“主题网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致了解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并将关键词记录在“学习记载卡”中。在师生交流后,教师用思维导图呈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知识框架。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
  H老师呈现三幅信息技术课堂上存在的某些“不良行为”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思考、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得出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建议。
  H老师呈示“某同学正在模仿书本样例制作封面,在操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喊老师”等三个平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场景,让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遇到问题时,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等学习态度与方法。
  挖掘与分析:H老师设计的在线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获得的基本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是为引入“探秘之旅”作铺垫。在学生完成“探秘之旅”,了解了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框架后,如何学好这些内容就成了信息技术始业课要解决的问题。所以,H老师采用反面案例予以正面引导与剖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态度。H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三处值得品味:第一,抓住了三个关键点,即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学习的内容框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态度;第二,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基础是学好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前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态度是学好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的保证,H老师从这个逻辑关系出发,将这三个关键点有机地串联了起来;第三,H老师不仅串联了知识“线”,而且在每个知识点上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一条学生学习的“方法线”。比如,在“能力调查”环节采用的是网络调查,在“探秘之旅”环节采用的是主题网站、学习记载卡以及思维导图。
  (2)S老师:《始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呈示
  第一环节:探索信息与技术
  S老师播放《手机》电影片断,围绕“严守一进城排队打电话传递的是什么类型的信息”等6个问题展开探讨学习。通过师生对话,采用“动态”板书的方式构建了信息技术知识框架。除此之外,学生还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类,并了解了初中信息技术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环节:展望未来信息生活
  S老师播放《未来科技与生活》的视频,呈现高科技生活的画面,让学生畅想未来的生活方式。
  第三环节:制定课堂学习规则
  S老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制定课堂学习规则,然后小组交流,获得共识,比如“上课不能讲话”“上课要积极发言”等。
  挖掘与分析:S老师设计的“探索信息与技术”环节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信息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和传递的技术等;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从影片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中体会信息技术的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展望未来信息生活”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延伸,通过“技术畅想”让学生感受到学好信息技术、创造信息技术的使命感,从而顺利地过渡到“制订课堂规则”这一环节。因为,学好信息技术必须从现在每一堂信息技术课的积累开始,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综观S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展示,我们可以“管窥”她的教学理念与构思:第一,她认为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以及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第二,正是抓住了“信息技术”这个关键点,她组建了课堂教学的生活线(情境线),即信息技术的过去、未来与现在。与之相应地,也就搭建了本堂课的逻辑关系:信息技术能够改变生活,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就需要学生在做技术消费者的同时,更要做技术的创造者,需要学生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她用自己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融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生成(创建课堂规则)与教学反馈等元素。笔者认为,S老师的课例,“点”与“线”的思想尤为精妙。当我们把这些“点”与“线”串联起来的时候,自然也就形成了教学的“面”。
  2. 构建“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范式
  通过对以上两堂经典课例的挖掘,笔者认为,真正优质的课在教学设计范式上表现出以下特性。
  (1)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即授课教师能根据自己的“课程观”,把本堂课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多个知识点或模块的方式予以合理地呈现。
  (2)善于搭建核心点之间的逻辑线。即授课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观”把各个核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搭建出来。一般外在表现为生活线(情境线)或德育线,内在表现为知识线和方法线。
  (3)自然地“串点连线”构成结构面。即在教学结束时,授课教师一般都会无形地把核心知识点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勾勒出来,形成一个教学结构面。对学生来说,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一个理性的认知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学能手的教学设计共性概括为“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范式(如图1)。在这个设计范式中,各个小情境统一于大情境,形成情景线;各个知识点之间遵循逻辑相互承接环环相扣,形成知识线;各个方法以最匹配知识内容的形式呈现,形成方法线。一条明线和两条暗线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面。
  思考后的实践
  行动研究理论强调,研究者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如何把“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范式合理地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以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呢?笔者以《排序与筛选》一课为例,作出实践上的阐释。
  1. 找点与搭线
  (1)找准核心知识点:本堂课的核心是排序和筛选,既要让学生理解排序和筛选的含义与作用,更要让学生学会排序和筛选的实际操作与应用。
  (2)巧妙设计逻辑线:如何把排序和筛选这两个核心知识点关联起来?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这个数据能同时容纳“排序”和“筛选”的应用。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而不至于被动生硬地模仿操作?这就需要创设一个“诱人”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这个思路出发,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情境与“数据”。
  背景(大情境):牛牛企业牛总的12岁儿子小牛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50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迅速展开调查。根据排查和多方调查、取证,警方锁定了20个犯罪嫌疑人。
  数据:12.9绑架案犯罪嫌疑人名单(如图2)。
  2. 核心环节呈示
  (1)初步排查:如何排?
  情境一:警方让被绑架者的父母在“家属意见”栏中填入这些嫌疑人犯罪可能性的大小:1表示最有可能,2表示比较可能,3表示可能性不大,4表示根本不可能。
  任务一:请根据家属意见将“初步排查”工作表(犯罪嫌疑人名单)中可能性最大的人(包括他相对应的信息记录)排在前面,可能性最小的人排在后面,要求保留整行记录。同学们尝试实践时可以参阅教材P67。
  渗透知识:排序是将记录的前后次序根据关键字重新排列,排序前需要选中全部待处理的数据区域,而不仅仅是排序条件的那一列。
  情境二:根据谈话和测谎结果,警方给每个犯罪嫌疑人打了个分数,分值越大,犯罪可能性越大。
  任务二:在刚才“家属意见”的基础上,将可能性相同的人再根据测谎仪测试的分数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并将前三名嫌疑人姓名的字体颜色设置为红色。在尝试实践时,同学们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互帮互助。
  渗透知识:排序时先根据主要关键字来排序,主要关键字中数据相同时,再按次要关键字来排序。
  (2)深入调查:如何选?
  情境三:叮铃铃……罪犯打来电话,要求家属拿500万赎人,根据敲诈电话的口音,罪犯为男性,可能是富阳本地或建德人。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年龄至少30岁,那个人身高估计在1.7米至1.8米之间。   任务三:在“深入调查”工作表(犯罪嫌疑人名单)中找出符合以上“四条线索”的所有嫌疑人。同学们在尝试实践时可以参阅教材P68。
  渗透知识:筛选是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隐藏(不是删除)不符合条件的记录。筛选中的多个条件是并列关系,改变筛选顺序不会影响筛选结果。
  (3)对比分析:如何定?
  将“深入调查”工作表中的筛选结果(共4行记录)与“初步排查”工作表中的排序结果(前三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同存在”的犯罪嫌疑人,即犯罪嫌疑最大的人。
  (4)课堂小结:画“图”
  让学生用“图”的形式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师生共同得出的知识框架如图3所示。
  3. 本课的教学结构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排序”和“筛选”这两个核心知识点,并将其转化为三个子任务渗透到三个相应的小情境中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采用情境线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情境线融合各个知识点来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最终找出那个犯罪嫌疑最大的人。在情境线中,各个节点(小情境)是围绕“破案”的需要,即知识学习的逻辑予以设计的。在解决每个小问题的过程中,笔者都设置了与之相匹配的解决策略,比如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与讨论等。
  4. 所取得的教学实效
  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他们学得很带劲、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所有的“侦探”都找出了犯罪嫌疑最大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所画的“图”表明,他们心中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并且“这一结构”的获得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范式有一定的关联。
  从教师的角度反思,采用“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范式,能让课堂教学“抓点有方向、开展有思路、落脚有结构”。
  从评委的反馈来看,这堂课在校内优质课评比中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评委们认为,“教学情境高度融合教学知识,任务设计的逻辑性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点线面”教学设计范式是笔者6年教学观摩的结晶,它的产生与笔者的课程观、教学观直接相关。它不是普遍的教学设计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信息技术课堂,并且每位教师的课程与教学哲学是不同的。但是从情境教学观、教学结构论、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教学能手的成功经验上看,“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范式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或许,经过你的“合理吸收与改良”,这种范式将适合你。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
其他文献
《北京档案》创刊于1984年。回顾《北京档案》20多年来的变化,她紧跟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每个五年计划期间都有新的突破。想当初,《北京档案》1984、1985两年试刊, 1986年即以双月刊正式出版发行,从此首都档案人有了自己的刊物。1991年,《北京档案》有了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从而告别了素面朝天,且只限于内部发行的窘境。历经十年的磨练,1996年《北京档案》一下子长大了,从双月刊变成了月
4月28日上午,北京市丰台区一个别开生面的建立家庭档案现场会在卢沟桥乡召开,市档案局副局长姜之茂出席会议,对丰台区开展的“以档和家促文明,服务社会建和谐”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出席这次现场会的还有区委宣传部、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工作委员会、精神文明办、妇联、司法局以及卢沟桥乡有关方面的领导。会上,区档案局局长董化斌宣布了“关于命名丰台区家庭档案示范乡示范户的决定”,副局长安焕敏就开展家庭建档活动情况作
由北京人艺众多艺术家联袂出演的电影《第一书记》让我观后久久不能释怀。影片是根据沈浩同志的光辉业绩拍摄的,虽说媒体早已做过报道,但观看影片,仍感慨良多,潸然泪下,浮想联翩。尤其是对那句尽人皆知的口头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有了更深的感悟。  时下,人们看重的依然是金杯、银杯之类的奖牌,此外,还有组织鉴定、领导评价等等,都分量不轻。如果以这些标准衡量沈浩,那他在省财政厅也只是“基本称职”而已,以
东城区档案局积极做好机关档案测评的准备工作  近日,东城区档案局指导区内各立档单位细化工作任务、培训讲解标准要求,对照《测评标准》查找出各门类档案、全宗卷内容不齐全等问题,并现场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庞文杰)  朝阳区档案局2012年开放审查工作圆满结束  前不久,朝阳区档案馆完成馆藏档案中满30年的档案开放前审查工作。此次共审查74958件档案,涉及内容有:会议记录、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登记、卫
2009年9月12日,陈智为老师的文集《漫漫人生重真情——陈智为文集》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拜读之下,感触良多,令我回忆起过去受教于陈老师的点滴往事。陈智为老师是新中国档案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档案教育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陈老师从辽宁省台安县的机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后,自此没有离开过他钟爱并为之奋斗的档案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高校档案专业
从2012年开始,说到可视化编程工具,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首先会想到Scratch。其实在2012年,微软研究院也开发了一款可视化编程工具——Kodu(酷豆)游戏实验室(Kodu Game Lab)(如图1),它与Scratch程序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这是一款可视化3D游戏编程工具,在界面感受上,它与同年在全球火热的一款游戏《我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上手之快超过以往任何一款编程工具。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做事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教学也应如此。浙教版普高信息技术课程介绍了Photoshop、Flash、VB 、Excel等软件的使用,时至高中,软件的教学早已由“学会”倾向“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思维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才是根本。尤其是各模块第一课时,只有精妙地把握住这个“凤头”,让学生耳目一新,后续教学才可事半功倍。  软件类的教学,传统
孙敬修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他把给孩子们讲故事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他开创了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独特道路,他讲的故事生动有趣,声情并茂,使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他讲的故事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他的一生是充满着对祖国、对下一代深沉的爱的一生。  1901年10月12日,孙敬修出生在北京南城一个贫民家庭,孙敬修的母亲曾生过五个子
今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纪念日。我们档案战线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军营走来的,他们脱去军装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军人情结都依然浓烈。作为一名军营走来的老兵,每当我从军营门前走过,每当我看到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危急险难的场合解放军赴死为民的动人情景,我的军旅生活情景便浮现在脑海。60年了,当我从一名热情奔放的中学生变成一名威武雄壮的解放军战士的一些情节至今记忆犹新。  1949年仲春,我的家乡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本文阐述了怎样建立“大档案”格局,实现档案事业赶超发展,实现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档案 赶超发展 档案事业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项崇高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