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识教育,也被称为普通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等,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公共的教育。而艺术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如今各大高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通识教育课,但是对于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并不多,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除此之外,艺术通识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也导致其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故本文旨在研究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以及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公共教育;高校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十九世纪初美国博纳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更为热络。实际上,我国通识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现如今,通识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在校大学生除了学好其本专业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与专业素养相结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逻辑学课程等。
二、何为艺术通识教育?
艺术通识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下的人文学科,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通識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根同源,艺术通识教育对于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有较大意义。从另一个方向看,艺术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即普通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我国古代时期便被列入教育范畴,如最早记载在《周礼·地宫·保氏》中的“礼、乐、射、御、书、数”,也被称为“六艺”,“六艺”到后来为我国西周教育奠定了基础。再看中世纪时西方出现的“七艺”,便可看到艺术教育的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十六世纪中叶佛罗伦萨艺术家瓦萨利创办了西方第一所艺术学院,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艺术教育的开端。艺术教育经过不断地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状态,即专业化的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通识教育。艺术通识教育旨在满足学生的基本审美与欣赏要求,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艺术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现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教育色彩,高校在培养高度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各专业仅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通识教育特别是艺术通识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即使一些高校响应了教育改革的号召,开展了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授课形式与内容都存在问题。艺术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是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并未像其他通识课程那样如人意,仍存在譬如艺术类通识选修课数量太少,内容形式过于简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改变艺术通识教育现状迫在眉睫。对于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其审美意识,完善其人格,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大部分学生难以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中大多数选择艺术通识教育课的原因是为了拿到课程的学分,而不是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他们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思想,认为艺术通识教育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太大作用,所以就不愿意学,这是学生对于艺术通识教育的认识在意识层面出现的偏差。除此之外艺术通识教育也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授课时容易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得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一定要真正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同时学校应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
四、促进艺术通识教育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对于促进艺术通识教育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学生要改变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认识到艺术通识教育对于自己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课堂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并主动探索。
其次,教师要改变授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生进行互动,合理调节课堂气氛;同时认识到自己角色在新课改下的变化,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还要具备融合交叉学科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
第三点,学校加强对通识选修课堂的管理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定期对教学设备进行维修,对于不规范的课堂行为及时作出调整。
艺术通识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教师备课,授课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掌握能力与其他通识教育课不同。艺术通识教育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水平。所以,要想促进艺术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让更多不了解艺术的学生也可以喜爱艺术通识教育课,仍要走很长的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仕明.浅析在高校中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36
[2]别敦荣 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 2013,(02): 60-66
作者简介:张欣怡(1997)女,汉,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2015年考入兰州大学艺术学院,专业为音乐表演,主修钢琴,第二学位为教育学、对于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较感兴趣。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公共教育;高校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十九世纪初美国博纳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更为热络。实际上,我国通识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现如今,通识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在校大学生除了学好其本专业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与专业素养相结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逻辑学课程等。
二、何为艺术通识教育?
艺术通识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下的人文学科,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通識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根同源,艺术通识教育对于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有较大意义。从另一个方向看,艺术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即普通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我国古代时期便被列入教育范畴,如最早记载在《周礼·地宫·保氏》中的“礼、乐、射、御、书、数”,也被称为“六艺”,“六艺”到后来为我国西周教育奠定了基础。再看中世纪时西方出现的“七艺”,便可看到艺术教育的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十六世纪中叶佛罗伦萨艺术家瓦萨利创办了西方第一所艺术学院,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艺术教育的开端。艺术教育经过不断地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状态,即专业化的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通识教育。艺术通识教育旨在满足学生的基本审美与欣赏要求,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艺术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现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教育色彩,高校在培养高度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各专业仅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通识教育特别是艺术通识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即使一些高校响应了教育改革的号召,开展了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授课形式与内容都存在问题。艺术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是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并未像其他通识课程那样如人意,仍存在譬如艺术类通识选修课数量太少,内容形式过于简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改变艺术通识教育现状迫在眉睫。对于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其审美意识,完善其人格,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大部分学生难以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中大多数选择艺术通识教育课的原因是为了拿到课程的学分,而不是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他们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思想,认为艺术通识教育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太大作用,所以就不愿意学,这是学生对于艺术通识教育的认识在意识层面出现的偏差。除此之外艺术通识教育也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授课时容易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得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一定要真正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同时学校应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
四、促进艺术通识教育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对于促进艺术通识教育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学生要改变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认识到艺术通识教育对于自己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课堂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并主动探索。
其次,教师要改变授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生进行互动,合理调节课堂气氛;同时认识到自己角色在新课改下的变化,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还要具备融合交叉学科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
第三点,学校加强对通识选修课堂的管理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定期对教学设备进行维修,对于不规范的课堂行为及时作出调整。
艺术通识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教师备课,授课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掌握能力与其他通识教育课不同。艺术通识教育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水平。所以,要想促进艺术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让更多不了解艺术的学生也可以喜爱艺术通识教育课,仍要走很长的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仕明.浅析在高校中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36
[2]别敦荣 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 2013,(02): 60-66
作者简介:张欣怡(1997)女,汉,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2015年考入兰州大学艺术学院,专业为音乐表演,主修钢琴,第二学位为教育学、对于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较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