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同英:妙手织就新生活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集卖棉线,起得比鸡还早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27岁的刘营村村民曲同英在镇集上发现了一种稀罕物:织布棉线。
  说它稀罕,是因为那年头家家户户都自己种棉、纺线、织布,谁见过成品棉线啊。
  曲同英买了两团,回来试用,线壮而匀,织出的布没有疙瘩和疤痕。四邻八舍的姊妹娘们儿听说了,争着过来看,啧啧称赞。再逢大集,路上就多了一些踮着小脚、挽着小揝的老太太,挎着篮子去买线。曲同英直觉,卖这种线应该能赚钱。
  她向人打听了批发棉线的地儿,骑着自行车去购买。第一趟,她驮回一包线,七十来斤,花尽了手头的积蓄。回来后赶集出摊,很快就卖完了。拿着钱,再去批,这次驮回两包,一百四五十斤,也很快脱手。如此倒腾了几趟,手头渐渐宽裕,曲同英就带上丈夫一起去批线,这样一趟能驮回三百来斤。
  批线要去广饶,来回一趟260里地。每次去批线,鸡一叫就得起床,晚上八点多回来,累得趴在床上起不来,饭都不想吃——不觉着饿。
  赶集要好些,不用起那么早,不用骑那么远的路,一次也不用载那么多的线,就是靠时间,从早晨到傍晚,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遇到雨雪天气,曲同英总是很纠结,一边想着,终于可以歇一歇,另一边又心疼,耽误了一天的买卖。
  这样赶集卖线的日子持续了十年,曲同英家一跃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远近闻名。亲戚乡邻羡慕得不得了,期间不断有人想要跟她学做这个买卖,她带着人家去批线,到集上出摊,像开分店一样尽心尽力,可是这买卖别人就是做不起来。
  差哪儿了?
  不会算。
  不是不会算账,是不会算线。织多宽多长的布用多少线、织不同的花色怎么排列不同颜色的线,对外行人来说,是一道复杂的方程式。解不开这道方程式,就没法配线、卖线。而对曲同英来说,这事儿却像三七等于二十一那么简单。
  少不懂机杼,夜半泪湿巾
  没有人天生会算线。曲同英也不会。但她明白,日子的穷富都在自己头脑和手上,想要过好日子,既要动脑,手也要勤快。


  曲同英1953年出生在史口镇曲家村,9岁那年失去了母亲,14岁父亲撒手人寰。她轮番住在婶娘们家里,婶娘们待她很好,但她知道这是寄人篱下,像林黛玉一般小心谨慎。她很勤快,做饭刷碗、打扫庭院,不用人支使,抢着干。晚上,她给婶娘端洗脚水,早上,她早早起床给婶娘倒便盆。她并不是怕被婶娘们赶出去,她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可以依靠。她只是爱惜名声,想让人知道,自己虽然早早失去了双亲,但也是个有教养知进退的好孩子。
  17岁,曲同英嫁到刘营村,丈夫刘金良20岁,是她家的远房亲戚。曲同英记得很清楚,那天是腊月二十四。两个人领完结婚证就回家了,没有花轿、没有婚礼、没有酒席,只是刘家的饭桌上多了一双筷子。
  婚后,曲同英像在娘家伺候婶娘一样伺候婆婆,包揽家务、早晚问安,可是却不得婆婆待见——她不会女红。纺线、织布、裁衣,一样也不会。放在今天看,这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的乡村,这是个“硬伤”,尤其是在守旧的婆婆眼中,简直是个不能容忍的大不是。
  原本,婆婆可以手把手地悉心教导,她则用心学习,娘俩儿也能相处融洽,不管是在戏文里还是现实中,这样的例子都不少。可是,当初这门亲结得就有点儿勉强,再加上这个“硬伤”,曲同英的家庭“地位”可想而知。
  刘金良家规矩严、讲究多,以曲同英的出身,搁那时任媒人说破大天,他家也是绝对瞧不上的。可是当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刘金良成亲难,刘母这才委曲求全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自从过了门,婆婆经常横挑鼻子竖挑眼,事情但凡有一点做不到她心里,就是一番教训,不只是口头上的,动手也有。刘金良少年丧父,母亲一个人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他一向听母亲的话,母亲和妻子之间的“战争”,他永远站在母亲一边。
  有一段时间,曲同英很少出门,因为到处埋伏的都是婆婆的理儿,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她就是最不贤的媳妇。无数个夜晚,她哭湿了枕巾: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爹娘早早舍下自己走了,如今又婆婆不疼丈夫不爱,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不止一次,她想寻了短见随爹娘去了,可又怕就这样走了污了爹娘的名声。只好咬牙坚持着。
  可是,她仍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为自己正名,只能拼尽全力苦练功夫。不就是纺线织布么,不就是裁衣做鞋么,别人能做的,我肯定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她照模学样地纺线,织布,搓麻线,纳鞋底,通过拆旧衣旧袄,学裁剪,学缝制……
  这世上,没有什么事难得住有心人,就这样,曲同英学会了女红,学会了算线,超越了婆婆,在村里也首屈一指。


  不只是女红,她还做得一手好饭,种得一手好田。她尽量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让婆婆无可指摘。
  漸渐地,婆婆的挑剔越来越无处下手,曲同英贤惠能干的名声却越传越远。
  唧唧复唧唧,当户忙牵机
  转眼到了1990年代,市面上缎子、化纤之类的布料已经相当丰富,花色多,而且漂亮。而传统的老粗布花色单一、沉闷。曲同英想,为什么不能把老粗布也做成这样呢?
  不忙的时候,她就到布摊前去转转,看看有哪些花色可以借鉴到老粗布上。看到好看的花色,她就记下来,回去加以变化创出适合手工粗布的式样。
  但是,真想把这些花色织成布匹并不容易。因为在没有样本的情况下,很多人不会排线,行话叫牵机。
  所谓牵机,就是将不同线锭上的线一根根地牵引出来,按照花色的需求,排列、整编在一起。牵机直接决定着成布的长短、宽窄和花色,即使错一根,花色也会改变,正应了那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既然很多人不会牵机,那不如由自己做这道工序,织户省劲儿,线还能多卖钱。
  曲同英不懂什么叫差异化营销,只是直觉可行,就迅速地实施了。老客户们得知曲同英改卖牵好的线,个个都很兴奋。牵机这活儿一个人干不了,谁家要织个三匹两匹的布,还得请人去帮忙,太麻烦。有了牵好的线,省时,省心。
  更关键的是,曲同英牵的线都是她自创的花样,新鲜,时髦。尤其是织布作嫁娶用的,都想有个好看的花色。所以,曲同英的买卖一开始就十分火爆。
  少了牵机这道工序,家家户户织布的效率都提高了一大截儿,有的人家织得多,用不完,拿到集市上去卖,大受欢迎。买家得知这些新花色出自刘营村的曲同英之手,开始上门找她买布。
  她是卖线的啊,哪里有布呢?但客户来了不能拒之门外,她就三村五里给人打听卖家。慢慢的,来找她买布的人越来越多,织布的也开始请她找买家。她又干脆做起了回收成布的买卖。
  这是捎带着的,她主营的还是棉线。一早起来,她和丈夫就开始牵机,每天都忙到后半夜,仍然供不应求。
  这不难理解。那时在建筑工地干技术工的壮劳力,一天只能挣30元,而一位手快的妇女每天能织一床床单,卖五六十元。十里八乡的妇女都争着来买线织布,尤其是农闲时,天不亮就已经有好多人来排队了,有的一直排到傍晚才能拿到线。
  没办法,曲同英实在忙不过来,尽管她已经教会并雇用了几位眼明手快的妇女牵机。
  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熄灯前,她的手里、眼里全是各色的线,就连梦里,也在想新花样、算线。除了去批线,她几乎不出门。牵机近二十年,她没有吃上过一顿午饭。
  她不吃,却不能让排队的人饿着肚子等,所以很多买线的人都在曲同英家吃过饭。下一大锅面条,个人端着碗去盛,都是老相识了,也没谁觉得不好意思。来拿线的妇女有会牵机的,临时给她帮个忙,她给人的线必定会便宜。
  刘营老粗布火了!在东营区地面上,那些年谁要是提起老粗布,前面必定冠上“刘营”二字。谁家要是娶媳妇,婆婆没给准备一套刘营老粗布的床品,那简直就是轻视,翻看媳妇的嫁妆,也会有两床刘营老粗布的被子。那是曲同英的名片,也是刘营村的名片。
  一匹老粗布,“织”出新生活
  2006年,山东省搞了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东营推荐了曲同英的手工老粗布。曲同英把纺车、织布机装上车,一路拉到了济南,现场表演,懵懵懂懂的就拿了个第一名。各路媒体争先恐后地赶到刘营村采访,曲同英不胜其扰:我这里牵机忙得要命,他们一来就得耽误半天,影响挣钱不说,还害得来拿线的人都等着。再说,采访她干嘛呢,她又不想上电视,又不想出大名。
  只上过两年小学的她,无法理解这件事的深层意义。
  等她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已经是一年之后。这一年,她被邀请参加了区妇联、区农业局组织的几次培训和外出实地考察,见识了天上没有电线的城市、现代化的加工企业和意气风发的女企业家,才知道她做的不止是一个小买卖,创业的意义也远不止挣钱那么简单。同时,她也知道了如何把生意做大,以及如何带领更多的妇女姐妹脱贫。
  2007年,曲同英发起成立了东营区刘营手工布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时间,就有148户入社,不仅安置周边百余名妇女就业,还带动1000多人从事手工布艺,刘营以及周边几个村的很多妇女姐妹,因为老粗布脱了贫。
  刘营村有个年轻妇女,孩子小没法出去打工,又不会织布,日子过得很是紧巴。带孩子去赶集,孩子看着各种零嘴流口水,可是她连个孬苹果也没给孩子买过。曲同英知道这事儿后,赊线给她,手把手地教她织布。不长时间,她就能一天织出一床被面了。手头活泛了,哪次赶集她都会给孩子买点好吃的。
  周边村里有几位残疾人,或聋哑,或跛脚,曲同英把她们都介绍进了合作社,有的做缝纫,有的做手工,月月领工资,个个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曲同英也不再把挣来的钱捂在银行里,而是拿出来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资金不足的部分她还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原来以卖线为主、卖布为辅的经营模式,也转向老粗布的生产销售。现在,曲同英的老粗布生意已经发展成年产值100多万元、年纯利润达40万元的加工企业。她本人,也完成了从一名农村妇女到巾帼企业家的转变。
  在东营区妇联发起成立的巾帼创业社群里,有高校教授、成熟企业的负责人、创业妇女、女村支书和村主任等,曲同英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和姐妹们一起参加社群培训班,上领袖特质训练营,参加创业项目实地游学,举行头脑风暴,进行演讲与口才突破培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充满力量。姐妹们都很尊敬这位老大姐,今天你一通电话问候,明天她一条短信逗乐,过年过节还去看望她。有的姐妹到外地去谈生意,也会捎带着推销曲同英的老粗布,春节前来自鄂尔多斯和黑龙江的两个大单,是区妇联、是巾帼创业社群里的姐妹给介绍的。她们,疼她。
  曲同英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到处走走看看,她喜欢和社群里的姐妹在一起,即使只是在一起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心里也是欢喜的。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每当疲累伤感或者生活发生点小摩擦,早年的那些痛苦沉渣就会泛起,不能自抑。可是和姐妹们在一起,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从她们身上,她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人生的另一种可能。那种向上的力量,让她心生向往。
  半生时间,她都在用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希望赢得认可与疼爱,求而不得。如今,那些缺失的认可与疼爱,在妇联组织、在巾帼创业社群,得到了充实和补偿。
  时至今日,她终于开始了新生活。
  传承:打开窗户路更多
  曲同英已经好多年不牵机不织布了。过去的泪水、汗水、熏呛以及使用过度,严重伤害了她的视力。几年前,她的左眼换了角膜,才能维持现在的基本视物。
  她现在还不会用微信,常用字也还认不全,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未來的判断。她知道新的时代一定会有新的价值。所以,她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比如开发了老粗布肚兜、药枕、拖鞋、虎头枕、鱼形挂件,还签了一家有机棉种植基地,用于填充物,生产最环保的老粗布棉被。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她招聘了一位大学毕业生,开网店,挖掘老粗布文化,并计划着招聘更多“文化人”,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利用寒暑假,教孩子们认识、使用传统手摇纺车、手工织布机。
  她还收集各种纺织设备,盼望将来能建个手工布艺文化展馆,把展览、展演和体验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老粗布这种非遗文化。
  ……
  这不只是为了企业的未来,也是因为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而传承,不是墨守陈规,是在守住根本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自称没有文化的曲同英来说,这不见得是一种商业敏感,而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叫智慧。
其他文献
一到夏季,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的患者就多了,于是润喉片、润喉糖开始畅销。可是,要记住,千万别乱买乱吃。  市场上的润喉片多属于药物,是药就要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谨慎入口;润喉糖虽然是普通食品或保健品,但翻看说明书就会发现其中加入了中药成分,不分体质,盲目含服,可能会诱发其他健康问题。  某些作为药物的润喉片中通常还含有碘,主要作用是抗菌,但也会刺激口腔黏膜,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各种口腔疾病。
期刊
34年前,我还是在北大荒屯垦戍边的北京知青。北大荒零下40度的严寒造就了我的慢性鼻炎。我的鼻子常年肿得像大蒜头,浓黄的鼻涕像小河流水一样,常年不断。擤鼻涕后,总感觉头疼。我用了鼻通、鼻灵等当时流行的鼻药,结果越治越难受。  回家探亲时,爸爸看到我流着浓鼻涕的红肿鼻子,很着急。他请北京一位耳鼻喉科主任李大夫给我看了看。  李大夫认真检查了我的鼻子后,诊断我患的是慢性肥厚性鼻炎。她说:如果有鼻涕时,要
期刊
清明这天上午,雨还没下到枣庄市山亭区,但天是阴的,人们祭奠追思的脚步也沉重了几分。山城街道桃山村丁崇兰家里,却是比平时热闹,不时传出笑声、叫好声,像是开了戏班子。  不假,是在演戏。并不宽敞的院子里,或站或坐,二十来口子人,在这一天齐聚到老母亲丁崇兰家里,在早早给先人扫完墓后,回来开始“切磋武艺”。这个向那个讨教旦角应该怎样上场,那个在众人叫好声中亮了个精彩的相。“这哪像回家上坟的?”大女儿邵芳芳
期刊
很久没看过这么温情的影片了,《幸运是我》讲的是一个独居老人与青年租房客从路人到邻人再到亲人的故事,说起这等人物关系和故事框架,实在很容易煽情催泪,难得它却拍得十分温和而克制,颇具香港市井电影的底蕴精神。  《幸运是我》于去年暑期档上院线,曾被称作“全国暖心公映”,但寥寥可数的排片量,票房冷清,未及进入广大影迷视野便匆匆下线。我能偶尔看到它,还是从娱乐资讯里面捞来的消息:两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惠英
期刊
中国人的中年是伴随着同学孩子的结婚喜帖、喜酒,孩子又生下孩子的喜蛋、满月酒而来的。你参加孩子的婚礼,常常会看到30年前某个男生、女生年轻的脸,一恍惚,又回到了30年前,一激动,好像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再年轻一把,再爱一回,再撒个欢儿,再在雪地上打个滚儿。  定睛一看,那不过是某人的孩子,长得太像罢了。据说谁的基因强大,孩子长得就像谁,生物学的野蛮定律,超越爱情。  A很多东西都可以超越爱情。  年
期刊
众所周知,白娘子在修行千年后,终于幻化成人,于清明时节,跟许仙相会于西湖断桥,并同舟共渡,开启了一段旷世奇缘。  对许仙来说,他跟白素贞的邂逅,是一份“千里来相会”的有缘。事实上呢?早有预谋。自打1700年前,小白蛇被当时还是小牧童的许公子救下后,便开始努力修行,只为早日报答救命之恩。  这固然是个神话故事,但咱都知道,任何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现实。  韩国文艺大片《晚秋》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你
期刊
一说到缺钙,有些人总会不屑: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缺钙?唉,这么想的人,可不就是太年轻么。  缺钙引起的症状往往不明显,等三四十岁发现骨质疏松再来补,就错过了最佳时机。  是什么让身体里的钙偷偷跑掉  1. 口味重,盐太多  盐的咸味来自于钠,而钠与尿里排出来的钙有很大关系,肾脏每排出2300 毫克钠(相当于吃下6克盐),就会丢掉40~60毫克的钙。所以,少吃盐等于补钙,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2.
期刊
母亲对自己是如此苛求  我的母亲才貌双全。她做得一手好小米干饭,擀一手好面条,包一手好饺子,她织的花边在全村一直是第一名,不管多难织的花边,到我母亲手里都是小菜一碟。母亲白天下地,晚上点着煤油灯“哗啦哗啦”地织花边,有时为按期交货,母亲一直织到天明,白天又去下地。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维持了我们家庭三十几年的生计,一直到她66岁。  我和爱人结婚六年也没戴上手表。1975年,我给爱人狠心买了一块上海表
期刊
有孩子之前,天不怕地不怕,有了孩子之后变怂了,连孩子天冷出个门都怕——万一感冒发烧怎么办?  担心啥来啥,孩子睡觉前还活蹦乱跳,到下半夜就开始哼唧,一摸脑袋,滚烫滚烫的。孩他妈说,孩子发烧先不用去医院,观察观察再说,退烧最好的办法是猛喝水。  第二天,没退,到晚上还是没退,孩他妈也有些着急了,但还是不想去医院,怕交叉感染。恰好这时,孩子班级QQ群里,有位妈妈发了个治发烧的经验方子。  黄豆50g,
期刊
严以教子  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  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