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本文从学生栽种葡萄树苗的实例出发,通过在种植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并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在实践中明白深奥的科学知识,生成科学意识。
关键字:实践活动;科学意识;案例
一、背景描述:
学校开发了一块2亩见方的种植地。我们首先设想种植30棵新品种葡萄树。在学生中宣布要成立葡萄种植兴趣小组后,许多同学就想报名参加,但由于名额限制,全校只有20名同学如愿以偿。植树节这一天,学校请来的镇上葡萄种植专家作了一个葡萄种植的讲座,示范种下了一棵葡萄苗。并指导学生要把根整理好后尽量舒展开,说是为了让葡萄树能从土壤里方便吸收水分和营养。接下来,兴趣小组每人轮到种两棵。第一棵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棵则由他们独立种植。孩子们一下子学会了栽种葡萄苗的方法,都格外兴奋。
为了让葡萄苗长得棒棒的,学生们经常来到葡萄园锄草、施肥、浇水,可从来没有偷懒过。
二、案例描述:
1、不解的问题
五一节后的一天,老师要带种植小组的同学为葡萄树“摘心”。学生们都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到老师把一棵好好的葡萄树的枝条折断了,嫩绿的枝条说折就折便扔在了地上。他们感到既可惜又痛心,“为什么要把葡萄苗的枝条掐断?”不知谁小声说着,于是大家都要问老师这是为啥呀?!老师说摘心也叫掐头或打顶,摘心就是把新梢折掉。
“是呀,摘心有什么用呢?这可是专家说的,总之,摘心能使明年的葡萄长得更好些。”老师故作玄虚地解释说。“枝条折断后葡萄怎么会长得好呢?”、“枝条断了葡萄树可能反而长不好了。”、“明年长出的葡萄肯定不会又大又甜,产量估计也不高的。”……学生们议论纷纷,都不大相信老师的话。这时,老师说:“那么我们搞个对比研究吧!留下一半葡萄树不摘心了,看看会怎样。”
2、实践、尝试
学生们想到了科学课上老师教做实验设计时要控制变量才能使实验结果正确。于是经过讨论,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是:摘心对葡萄生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摘心以后会怎么生长呢?学生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展开了讨论:
“往上生长的速度估计要慢些了,下面的葡萄枝条可能要长的粗些!因为人要是长得矮的话,往往是偏胖的。” 一名学生说。
“我查了《葡萄栽培新技术》一书,里面介绍说,摘心会加速粗生长。大概是讲的同一意思吧。”另一学生说。
“《剪枝的学问》我们不是学过吗?可能一样吧?”猜测的学生更多。……
3、研究结果
30棵葡萄树,除去4棵不知原因死的,26棵中已经有6棵葡萄树长出了一串串小小的秋葡萄。其中摘心的葡萄树茎的直径明显变粗,离地面30公分处都要比大拇指还要粗些,测量后它的直径在1.5厘米与3.0厘米之间,直径平均大小达到2.3厘米,而不摘心的葡萄分枝很多,枝条比较细小,很苗条,一个劲地往上长,平均直径只有1.0厘米。
以后,学生们还发现摘心与不摘心的葡萄还有其他的不同:摘心的葡萄树的叶子大得多:同是最大的叶子,相比一下要大一倍,还要厚些,而且叶子的颜色要深绿一些。
三、种植活动收获
种植葡萄,满足了学生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他们基本了解了葡萄种植的方法,深刻感受到摘心对葡萄生长的巨大影响。葡萄种植的方法很讲究,将来的农民肯定是要懂科学懂研究的,这样才能种出又大又甜的葡萄来。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四、分析评价
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学习、研究、实践中明白了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而这其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却是很少的,原因何在?
1、基于兴趣的研究
亲自种植葡萄直至结果收获,在学生的心中,永远充满好奇和不可思议。他们对于葡萄种植总有着强烈的体验欲望。学生在参与葡萄种植兴趣活动中,已知与未知的冲突,问题的不断产生,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种植时那么多的“专家意见”、“是真的吗?”“是不是可以作个研究?”“怎么研究呢?”……再加上老师的因势利导,于是一次基于生活场景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了。
2、真真切切的研究
学生在自然课上学到了一些实验研究方法,但往往是为验证书本知识所用。如何学以致用?生活中的问题如何研究?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怎样获取数据、信息?如何整理、分析数据?这些本领在葡萄种植的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3、不断深入的研究
摘心对葡萄生长的影响是怎样的?如何摘心更好?为什么要用动物肥料?葡萄棚架的作用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将为学生作不断深入的探究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舞台,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各种葡萄问题。葡萄园已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园实践基地之一,是令学生向往的活生生的学习资源。科学意识已在学生的实践研究中逐渐生成。
关键字:实践活动;科学意识;案例
一、背景描述:
学校开发了一块2亩见方的种植地。我们首先设想种植30棵新品种葡萄树。在学生中宣布要成立葡萄种植兴趣小组后,许多同学就想报名参加,但由于名额限制,全校只有20名同学如愿以偿。植树节这一天,学校请来的镇上葡萄种植专家作了一个葡萄种植的讲座,示范种下了一棵葡萄苗。并指导学生要把根整理好后尽量舒展开,说是为了让葡萄树能从土壤里方便吸收水分和营养。接下来,兴趣小组每人轮到种两棵。第一棵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棵则由他们独立种植。孩子们一下子学会了栽种葡萄苗的方法,都格外兴奋。
为了让葡萄苗长得棒棒的,学生们经常来到葡萄园锄草、施肥、浇水,可从来没有偷懒过。
二、案例描述:
1、不解的问题
五一节后的一天,老师要带种植小组的同学为葡萄树“摘心”。学生们都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到老师把一棵好好的葡萄树的枝条折断了,嫩绿的枝条说折就折便扔在了地上。他们感到既可惜又痛心,“为什么要把葡萄苗的枝条掐断?”不知谁小声说着,于是大家都要问老师这是为啥呀?!老师说摘心也叫掐头或打顶,摘心就是把新梢折掉。
“是呀,摘心有什么用呢?这可是专家说的,总之,摘心能使明年的葡萄长得更好些。”老师故作玄虚地解释说。“枝条折断后葡萄怎么会长得好呢?”、“枝条断了葡萄树可能反而长不好了。”、“明年长出的葡萄肯定不会又大又甜,产量估计也不高的。”……学生们议论纷纷,都不大相信老师的话。这时,老师说:“那么我们搞个对比研究吧!留下一半葡萄树不摘心了,看看会怎样。”
2、实践、尝试
学生们想到了科学课上老师教做实验设计时要控制变量才能使实验结果正确。于是经过讨论,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是:摘心对葡萄生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摘心以后会怎么生长呢?学生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展开了讨论:
“往上生长的速度估计要慢些了,下面的葡萄枝条可能要长的粗些!因为人要是长得矮的话,往往是偏胖的。” 一名学生说。
“我查了《葡萄栽培新技术》一书,里面介绍说,摘心会加速粗生长。大概是讲的同一意思吧。”另一学生说。
“《剪枝的学问》我们不是学过吗?可能一样吧?”猜测的学生更多。……
3、研究结果
30棵葡萄树,除去4棵不知原因死的,26棵中已经有6棵葡萄树长出了一串串小小的秋葡萄。其中摘心的葡萄树茎的直径明显变粗,离地面30公分处都要比大拇指还要粗些,测量后它的直径在1.5厘米与3.0厘米之间,直径平均大小达到2.3厘米,而不摘心的葡萄分枝很多,枝条比较细小,很苗条,一个劲地往上长,平均直径只有1.0厘米。
以后,学生们还发现摘心与不摘心的葡萄还有其他的不同:摘心的葡萄树的叶子大得多:同是最大的叶子,相比一下要大一倍,还要厚些,而且叶子的颜色要深绿一些。
三、种植活动收获
种植葡萄,满足了学生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他们基本了解了葡萄种植的方法,深刻感受到摘心对葡萄生长的巨大影响。葡萄种植的方法很讲究,将来的农民肯定是要懂科学懂研究的,这样才能种出又大又甜的葡萄来。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四、分析评价
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学习、研究、实践中明白了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而这其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却是很少的,原因何在?
1、基于兴趣的研究
亲自种植葡萄直至结果收获,在学生的心中,永远充满好奇和不可思议。他们对于葡萄种植总有着强烈的体验欲望。学生在参与葡萄种植兴趣活动中,已知与未知的冲突,问题的不断产生,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种植时那么多的“专家意见”、“是真的吗?”“是不是可以作个研究?”“怎么研究呢?”……再加上老师的因势利导,于是一次基于生活场景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了。
2、真真切切的研究
学生在自然课上学到了一些实验研究方法,但往往是为验证书本知识所用。如何学以致用?生活中的问题如何研究?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怎样获取数据、信息?如何整理、分析数据?这些本领在葡萄种植的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3、不断深入的研究
摘心对葡萄生长的影响是怎样的?如何摘心更好?为什么要用动物肥料?葡萄棚架的作用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将为学生作不断深入的探究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舞台,将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各种葡萄问题。葡萄园已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园实践基地之一,是令学生向往的活生生的学习资源。科学意识已在学生的实践研究中逐渐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