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谈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松鼠找花生》、《小稻秧脱险记》《谁的本领大》、《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故事《吃墨水》、《大禹治水》、《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还有一些小说、神话、诗歌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阅读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一、 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1.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受到感受。
  2.动态生成性:课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3.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
  4.反复中提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表演可不是这样,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学生们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适时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能以评促演,使表演在提高中趋于完善。
  二、 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一)单项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的动作作诠释。如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其中有一段:“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
  学生在表演中抓住一“弯”、“贴”、“蹲”、“划”等动词,学生做了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加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二)综合表演。这类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中体会骆驼的脚掌、眼毛、驼峰在沙漠中的用处。
  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合作表演更能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特点,展示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每次完成创编之后,学生们按小组合作表演的兴致都很高,而且表演效果也很不错。
  (四)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表演的参与面,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
  (五)模拟表演。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
  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或课本剧比赛,它可以说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以此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阅读天地中遨游。
  (贵州省平坝县夏云小学)
其他文献
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把巩固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地注意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一、在讲政治课时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一定要不惜时间讲透,象做米饭一样一次把生米煮成熟饭,不要等米生了再回锅,饭就不好吃了。  2.讲课时应善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易于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因为学会知识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熟炼运用过
期刊
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跟着感觉走,这句话实际上就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  确实,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但也不可忽视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有其特殊功能。  所谓创新,是相对学生而言的,即某些知识对教师和书本来说可能不是新知识,而对学生则是未知的,是他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要获取这些知识就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探索,凡是他们不同凡响的想法和见解就是创新的表现。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主体从根本上决定着化学教学的成败。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应是化学教学的重心。怎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多地掌握知识,成为众多化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在化学实验中引入信息技术,将其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
期刊
文章贵真,情感贵实。一篇好文章一定是有真情实感的,一定是从心底打动读者的,读者读后才会感动,才会引起心灵共鸣。然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从哪里来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作者从生活中积累的的材料中加工而来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方能成为文章。  有些老师认为文章是“想”出来的,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材料是假的,感情是虚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样,不
期刊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
期刊
【摘要】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语文老师都知道,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和学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是新的成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
期刊
数学在科学、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决定了数学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一般教育,而是融科学、技术、社会为一体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如今信息时代,数学不仅继续与其他学科并肩前进,而且与新的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社会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社会。数学对社会有着特殊的贡献,因而也为当今数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必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数
期刊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虽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创新,但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高中学校的很多化学教师在上课时,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近乎死板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早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