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课文教学为例,按照“自读、粗读、细读和悟读”的流程来设计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四读法;阅读教学;实效性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学习课文,其中不少文学作品的文章,但是直到初中毕业也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一篇文学作品阅读文的考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语文的知识逻辑关系比较模糊,另一方面也跟我们没有授学生以渔有关,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还是在老师的碎问和学生的碎答中完成,缺乏系统的指导。想要改革这一现状,我们宜将自读、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由浅入深地感知、理解、品味和体悟。具体过程可由四个部分构成:初读自我体验,粗读理清思路,细读品味精彩、悟读体悟情感。
一、初读自我体验
阅读是一种自主化的行为,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不是由老师来一上来就解读这篇文章。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家作品,同时要动笔写上自己的疑惑或是初步的自我体验。我们可以借助导学案,设置不同的问题完成初读后的自我体验。以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举例,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設置以下问题,比如,课文中都描述了关于长妈妈的哪些故事?有哪些是详细描写的?有哪些是简略描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妈妈的何种性格特点?最后,你在阅读这些事件时,能否感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具体是什么变化?
二、粗读理清思路
粗度是与细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与细读相比更浮于表面,但是也更全面,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线索,明确文章情节,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认知,领会文章的创作意图。为了读懂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快速阅读,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的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章的主线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孤独之旅》,为了把握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我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设计了三个任务驱动。
(一)整体概括。试用一句话概括《孤独之旅》的内容。要点:人 事。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主要人物就是杜小康,事件为家境败落、随父牧鸭,事情经过为经历风雨,结果为“长大”。一句话概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杜小康,由于家境败落、被迫辍学,跟随去遥远的地方牧鸭,在经历挫折后长大的故事。
(二)部分概括。尽管本文为小说节选,但是其故事完整性仍然较高,接下来,我们应按顺序分析故事情节,分步概括杜小康孤独之旅的过程。
(1)杜小康由于家境败落,不得已跟父亲牧鸭。
(2-27)杜小康随着父亲撑船赶鸭,去苇荡。
(28-52)杜小康与父亲在苇荡经历风雨,鸭子丢失,杜小康在找鸭子的过程中长大了,坚强了。
(三)聚焦概括。本文随着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从文中筛选并概括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通过任务驱动式的阅读,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了杜小康的性格从柔弱发展坚韧的心路之旅程。
三、细读欣赏精彩
新课改中提到,教师应运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获得心灵的启迪,感受审美的趣味。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与阅读文本建立联系,构建阅读知识框架,这就体现了文本细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课堂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细读上。
文本细读,并非是处处细读,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自主搜寻在形象塑造、情节创设、修辞手法、环境描写等方面描述优美或精妙的句子,以此加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欣赏课文。
在《孤独之旅》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除了交代了故事背景,还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众所周知,景色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为了全面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环境描写是值得细读的地方。我们可以分组细读一处环境描写,体会它是如何烘托人物内心的,然后堂上交流。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段景色描写空旷无边,从侧面衬托了杜小康的孤独,但学生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衬托的,需要分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细读。深入体会描写景色的语言,找到景色特点与人物情感特点的重合点,这种特征是是从情感逻辑方面考虑的。文章中还提到“……在大扇面形……很有规律性的花纹……”,这种“规律性的花纹”从视觉上就会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这不就与杜小康每天的生活相呼应吗?连单调与孤独都是规律统一的。
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聚焦一个“笑”字,细读这一情节中的各种人物描写,体会其艺术的表现力,学习刻画人物之方法。
首先刘姥姥是为什么引人发笑的?固然她满口庄稼人的语言在大观园是个稀罕的东西,能引人发笑,主要还是她的表演到位,你看她站起身来,用不同于常人的粗嗓门大声喊道那些粗鄙的言语,还配着滑稽的动作,引起了众人的哈哈大笑。细读这个情节,设计同学扮演刘姥姥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果不其然,观看的同学也哈哈大笑了起来,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其次是作者对众人笑态的描写,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人笑时的姿态,我们可以感知其性格特点。比如,在写史湘云时,“一口茶喷出来”足可见其性格豪放;在写林黛玉时,由于身体原因而故意克制,却导致笑岔了气,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黛玉的文静;在写贾宝玉时,“笑到滚到贾母怀中”,可见其备受贾母宠爱,性格顽皮;在写王夫人时,“用手指着凤姐,却不(下转第14版)(上接第10版)好说什么”,表现了她为人克制、隐忍;在写探春与迎春时,合到身上的茶碗可见姐妹二人关系亲密;在写惜春时,“拉着奶母,叫揉揉肠子”,笑声娇柔,与其年龄最小的特点相符;而贾母的笑骂则体现了她的慈爱。细读时,可以设计把人物名字调换看是否恰当,结果是完全不行的。如果林黛玉一口茶喷出来就不是那个文静而有节制的黛玉了,由此可见《红楼梦》人物描写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贴和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个个饱满的形象。
四、悟读体悟情感
教师应要求学生体悟课文中的情感,根据作者表现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反映主题所选择的整和方法来启发学生,从而确保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是中学阶段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写作手法,是指作者在阐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主观感情,用个性化的言语展示事情,并辅以景进行烘托,进而产生情依据于事,情赋予于景的写作效果。例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作者写笑的这一环节仅仅是为了引人发笑吗?当然不是,它是情托于事,我们要学会透过事情来分析个中的情感,发掘文章主题,揭露文章主旨。教师可以根据这段内容提出问题,这场笑剧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刘姥姥是真的傻吗?在一个乡野老太太闹出笑话的背后,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仔细想一想,刘姥姥是真的如此愚笨、粗鄙吗?实则不然,她心里知道这是为了逗老太太开心,既有真实的成分,也有演的成分,为了得到可怜的赏赐,可以扮演一个小丑的角色,这也是底层人物为了生活而不得已的辛酸。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这场笑剧里带有作者的悲悯与致敬,以悲悯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底层的农村老妇,并对其精神予以致敬,同时,作者也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反映出贾府的奢靡与腐朽,侧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回过头看《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一个叫杜小康的小孩,从恐慌到麻木再到坦然,在无边苇荡中孤独放鸭,慢慢成长,由此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人就应该在无边的孤独中磨砺自己、打磨自己,只有这样,才会经历蜕变,长大成熟。此外,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还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谈谈我们的感想。如果有一天命运也和你开了一个玩笑,你是否会有杜小康的一样的勇敢和坚强。
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四读法为着力点,通过四读以期达到感受、理解、欣赏和体悟的目标。然后再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引领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入深来读懂文章的内核,发挥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无形中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与良好的审美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四读法;阅读教学;实效性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学习课文,其中不少文学作品的文章,但是直到初中毕业也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一篇文学作品阅读文的考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语文的知识逻辑关系比较模糊,另一方面也跟我们没有授学生以渔有关,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还是在老师的碎问和学生的碎答中完成,缺乏系统的指导。想要改革这一现状,我们宜将自读、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由浅入深地感知、理解、品味和体悟。具体过程可由四个部分构成:初读自我体验,粗读理清思路,细读品味精彩、悟读体悟情感。
一、初读自我体验
阅读是一种自主化的行为,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并不是由老师来一上来就解读这篇文章。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家作品,同时要动笔写上自己的疑惑或是初步的自我体验。我们可以借助导学案,设置不同的问题完成初读后的自我体验。以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举例,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設置以下问题,比如,课文中都描述了关于长妈妈的哪些故事?有哪些是详细描写的?有哪些是简略描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妈妈的何种性格特点?最后,你在阅读这些事件时,能否感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具体是什么变化?
二、粗读理清思路
粗度是与细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与细读相比更浮于表面,但是也更全面,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线索,明确文章情节,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认知,领会文章的创作意图。为了读懂文章,我们首先要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快速阅读,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的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章的主线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孤独之旅》,为了把握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我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设计了三个任务驱动。
(一)整体概括。试用一句话概括《孤独之旅》的内容。要点:人 事。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主要人物就是杜小康,事件为家境败落、随父牧鸭,事情经过为经历风雨,结果为“长大”。一句话概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杜小康,由于家境败落、被迫辍学,跟随去遥远的地方牧鸭,在经历挫折后长大的故事。
(二)部分概括。尽管本文为小说节选,但是其故事完整性仍然较高,接下来,我们应按顺序分析故事情节,分步概括杜小康孤独之旅的过程。
(1)杜小康由于家境败落,不得已跟父亲牧鸭。
(2-27)杜小康随着父亲撑船赶鸭,去苇荡。
(28-52)杜小康与父亲在苇荡经历风雨,鸭子丢失,杜小康在找鸭子的过程中长大了,坚强了。
(三)聚焦概括。本文随着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从文中筛选并概括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通过任务驱动式的阅读,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了杜小康的性格从柔弱发展坚韧的心路之旅程。
三、细读欣赏精彩
新课改中提到,教师应运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获得心灵的启迪,感受审美的趣味。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与阅读文本建立联系,构建阅读知识框架,这就体现了文本细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课堂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细读上。
文本细读,并非是处处细读,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自主搜寻在形象塑造、情节创设、修辞手法、环境描写等方面描述优美或精妙的句子,以此加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欣赏课文。
在《孤独之旅》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除了交代了故事背景,还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众所周知,景色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为了全面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环境描写是值得细读的地方。我们可以分组细读一处环境描写,体会它是如何烘托人物内心的,然后堂上交流。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段景色描写空旷无边,从侧面衬托了杜小康的孤独,但学生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衬托的,需要分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细读。深入体会描写景色的语言,找到景色特点与人物情感特点的重合点,这种特征是是从情感逻辑方面考虑的。文章中还提到“……在大扇面形……很有规律性的花纹……”,这种“规律性的花纹”从视觉上就会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这不就与杜小康每天的生活相呼应吗?连单调与孤独都是规律统一的。
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聚焦一个“笑”字,细读这一情节中的各种人物描写,体会其艺术的表现力,学习刻画人物之方法。
首先刘姥姥是为什么引人发笑的?固然她满口庄稼人的语言在大观园是个稀罕的东西,能引人发笑,主要还是她的表演到位,你看她站起身来,用不同于常人的粗嗓门大声喊道那些粗鄙的言语,还配着滑稽的动作,引起了众人的哈哈大笑。细读这个情节,设计同学扮演刘姥姥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果不其然,观看的同学也哈哈大笑了起来,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其次是作者对众人笑态的描写,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人笑时的姿态,我们可以感知其性格特点。比如,在写史湘云时,“一口茶喷出来”足可见其性格豪放;在写林黛玉时,由于身体原因而故意克制,却导致笑岔了气,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黛玉的文静;在写贾宝玉时,“笑到滚到贾母怀中”,可见其备受贾母宠爱,性格顽皮;在写王夫人时,“用手指着凤姐,却不(下转第14版)(上接第10版)好说什么”,表现了她为人克制、隐忍;在写探春与迎春时,合到身上的茶碗可见姐妹二人关系亲密;在写惜春时,“拉着奶母,叫揉揉肠子”,笑声娇柔,与其年龄最小的特点相符;而贾母的笑骂则体现了她的慈爱。细读时,可以设计把人物名字调换看是否恰当,结果是完全不行的。如果林黛玉一口茶喷出来就不是那个文静而有节制的黛玉了,由此可见《红楼梦》人物描写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贴和人物性格塑造了一个个饱满的形象。
四、悟读体悟情感
教师应要求学生体悟课文中的情感,根据作者表现主题所选取的材料、反映主题所选择的整和方法来启发学生,从而确保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是中学阶段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写作手法,是指作者在阐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主观感情,用个性化的言语展示事情,并辅以景进行烘托,进而产生情依据于事,情赋予于景的写作效果。例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作者写笑的这一环节仅仅是为了引人发笑吗?当然不是,它是情托于事,我们要学会透过事情来分析个中的情感,发掘文章主题,揭露文章主旨。教师可以根据这段内容提出问题,这场笑剧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刘姥姥是真的傻吗?在一个乡野老太太闹出笑话的背后,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仔细想一想,刘姥姥是真的如此愚笨、粗鄙吗?实则不然,她心里知道这是为了逗老太太开心,既有真实的成分,也有演的成分,为了得到可怜的赏赐,可以扮演一个小丑的角色,这也是底层人物为了生活而不得已的辛酸。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这场笑剧里带有作者的悲悯与致敬,以悲悯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底层的农村老妇,并对其精神予以致敬,同时,作者也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反映出贾府的奢靡与腐朽,侧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回过头看《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一个叫杜小康的小孩,从恐慌到麻木再到坦然,在无边苇荡中孤独放鸭,慢慢成长,由此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人就应该在无边的孤独中磨砺自己、打磨自己,只有这样,才会经历蜕变,长大成熟。此外,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还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谈谈我们的感想。如果有一天命运也和你开了一个玩笑,你是否会有杜小康的一样的勇敢和坚强。
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四读法为着力点,通过四读以期达到感受、理解、欣赏和体悟的目标。然后再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引领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入深来读懂文章的内核,发挥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无形中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与良好的审美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