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恭俭生智 安贫闲吟泰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ManW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谜,那么《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他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内圣”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其内涵通俗地讲,就是修身养德,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去接近圣人的标准,做个自足自适、有德性的人。“内圣”一词虽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所阐述的“内圣”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者,关键在于修身律己。
  曾国藩总结了古人在修身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内圣之四大境界”的说法,他认为,人的修为若能达到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于德者,约有四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彦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挺经·内圣》
  境界一:笃恭修己而生睿智
  “笃”是坚定,是求实,“恭”是郑重,是脚踏实地地求取,以坚定而郑重的心修持自我,获得内心的澄明之境和思想的智慧光华,这是曾国藩所认同的进德修业之道。他说能做到“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的人,是“达于德”的圣哲。这样的人能获得“圣哲”的好名声,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与这个称号相匹配的才德,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为求得虚名而不择手段,这样华而不实的人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声望和名誉超过了实际的才德,君子会以之为耻。
  程子,即程颢和程颐,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骨干人物。在修身的问题上,他们都主张诚恳谦恭,认为要想达到睿智的境界,需要“以诚敬存之”,要从正心、诚意、修身做起。
  无论做什么事情,好的态度是有所成就的基础,能“诚”能“敬”,赢得他人的青睐,换得的成就无论大小,都是一种成功。程颐的学生杨时正是因其诚恳恭俭的态度才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美谈,进而深得老师青睐,以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最终方有所成。不论是学习还是办事,如果都能本着诚恳恭俭的心态,既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会使自己变得聪明睿智。
  境界二:至诚感神而致前知
  这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提出的,“诚”是子思思想体系的道德准则。他在《中庸》中曾说“至诚如神”。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达到至诚的境界,连神明也会感动。这一点与曾国藩的“思诚则神钦”颇为相似。做人诚实守信,态度诚恳是修生养德的重要途径。诚实守信,为人正直,胸中就会有刚正之气;态度诚恳,心态就会平稳,会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最关键的是,诚意是正心、修身的前提。诚意就是不自欺,你所做的事一定要与你的价值观高度一致,否则就是自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昧着良心”做事了。
  境界三: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
  孔孟推崇安贫乐道,人的一生注定波澜起伏,有得有失,在经历大起大落之时,心态如果像海浪中的帆船一样随着风浪跌宕起伏,那帆船很有可能会被海浪吞噬。如果能以安贫乐道的心态坦然面对,把自己的信仰化成汪洋中的磐石,那么任风浪再大,我们的心灵仍可以泰然处之。
  人的欲望无休无止,荣华富贵的诱惑往往会使人们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其实无论荣华还是富贵,最本质的还是寻求一种内心的快乐与安逸。有些人虽然衣食无忧,但整日眉头紧锁;有些人虽然家境贫寒,却过得轻松自在,他们的区别正在于有着怎样的心态。若内心富足,则可身处陋室而安乐;若内心贫瘠,住在豪宅别墅也仍觉凄凉。曾国藩追求的内圣,在于修炼这种安贫乐道的心态,以达到无欲则刚、无欲则强的境界。
  境界四: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
  陶渊明是众所周知的隐士,因仕途不顺而归隐山林,每天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曾国藩自小接受儒家思想,自然提倡儒家的积极入世观。虽然曾国藩不提倡隐居乡野,但是归隐毕竟只是一种形式,他也追求观物闲吟的悠然心态。尤其在现代这种追效率、生活节奏快的社会,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神经紧绷,急着向前赶路,没有时间停下来放松一下心情。
  生活在红尘俗世中的人总是为俗世所累,在曾国藩看来,这样的人注定是凡夫俗子,不会有所作为,更无法达到内圣的境界。其实,即使身处尘世,也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尽管生活压力有时会很大,但偶尔也应放松,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归隐,也可以试着体验一下那份悠闲恬淡的心情,精神放松,心态就会更加泰然,自身的修为也就会更上一层楼。
  在为人做事时本着一颗诚恳恭俭、守信正直的心,面对起起落落的人生际遇,懂得以安贫乐道的心态处之,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偶尔放慢脚步怡然自得地修养身心,那么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逍遥自在。
  作者简介:王亮,笔名南枝云山,文艺学硕士,青年诗人,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300余篇,有诗集《流世逢尘》。现为中学教师,文儒书院总负责人。
其他文献
书院是古代儒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极盛时的清代全国曾经达到5000多家,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1902年,晚清政府宣布废除书院改制学堂,数千家书院一夜之间消失或化身为现代学堂。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看,这一教育革命有其必然性,它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制度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不言自明。但是,这一革命本身是否也有其偏颇之处,却是当时的知识界没有深入思考的,就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代教育如何关注青
期刊
工业文明崛起,农耕时代逐渐远去,“学田”正在成为一个陌生的词。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是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关乎书院发展命脉的重要议题。  近日,本刊专题记者应邀参加由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七宝阁书院主办的第六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其中,关于“当代书院的学田在哪里?”主题讨论最为热烈,引起了传统书院研究者和当下书院实践者的深度思考。  所谓学田,指书院和州县官办
期刊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则语录:“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品德修养的问题。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但它一定是迈向成功的必备因素,行事如此,治学亦然。  视思明, 就是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真正地看清楚了。视之明方能思之清,须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伪。要看的全面,不能一叶障目, 不见
期刊
东汉时期的韩康,字伯休,是京兆霸陵人,本来出身于名门望族,如果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应该前程远大,怎奈韩康不喜功名,更不喜欢享受安逸生活,却喜欢进山采集草药,潜心于中药研究,并心甘情愿做一名卖药郎。  年轻时的韩康,常常千里跋涉去往四川等地采药,加工之后再前往长安贩卖。与别的商家不同,韩康卖药不掺假,连一根草叶也不掺,并且价格公道,即使是灾荒之年,也不哄抬药价。因为韩康货真价实,口不二价,结果名声越来
期刊
自明治六年(1873)辞官投身向往已久的实业以来,我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我初为商人之时,某日我突然心生感叹:今后就必须凭借计较锱铢之利谋生了,我该心怀何志呢?我于是回想起了从前习读的《论语》。《论语》教授的是修身、待人等日常的道理,是缺点最少的箴言。那么,可否遵循《论语》来经商呢?我想,遵循《论语》的教义从商,是可生财致富的。  当时,有一位叫做玉乃(世履)的人,他后来官至大审院院
期刊
朱熹,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名字,亦如很多历史人物一样,被后人品头论足,褒扬贬斥。但不论你褒扬他或者贬斥他,他已然就在那里,无悲也无喜。谈起宋明理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坐而论道”“空谈义理”。我想朱熹的生活绝不仅仅是在九曲溪划船赏景,在武夷山下读书品茗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士子,当年的朱熹必定是怀着“仁以为己任”的情怀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他可能并未奢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却本着
期刊
在武夷山五夫镇“兴贤书院”门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砖雕汉字画面。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武夷山风景区朱熹纪念馆馆联如是题到:“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  五夫镇政府大院内,处处是高耸的樟树、蓊郁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它有一种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几棵大樟树已有850年的历史了,其中就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朱熹是武夷之子,垂暮
期刊
还记得吗?在四十一回来到大观园的那个老妇人——刘姥姥。我想在一个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老太太贾母碰到一个从乡下来的比较贫穷的老太太,其实她们生命中有许多不同的互换。有人觉得刘姥姥跑到贾家来大吃大喝,然后走的时候还能带走多少多少的东西,好像是刘姥姥得到了多少的好处,可是《红楼梦》一直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所有的好都是在互换的,贾母在富贵当中看不到的人性,她会在刘姥姥身上看到。贾母和刘姥姥一见面的时候,贾母
期刊
最早指出“马太效应”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如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是强盗头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芋,非道也哉。”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
期刊
宋人熊禾写过:“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此句将孔子(夫子)和朱熹(文公)并举,把朱熹理学思想推崇到了千载圣贤的地位。这样一个坐在神坛高大上的朱熹总令人感觉高不可攀,亲近不起来,和我们在诗里读到的他很不相若。  记忆里,朱熹写下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充满了闲雅怡情,即便是课本里写着那花团锦簇的春天亦被他赋予了深刻哲理,我们读来感受到的首先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