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万人共通的实用教诲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明治六年(1873)辞官投身向往已久的实业以来,我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我初为商人之时,某日我突然心生感叹:今后就必须凭借计较锱铢之利谋生了,我该心怀何志呢?我于是回想起了从前习读的《论语》。《论语》教授的是修身、待人等日常的道理,是缺点最少的箴言。那么,可否遵循《论语》来经商呢?我想,遵循《论语》的教义从商,是可生财致富的。


  当时,有一位叫做玉乃(世履)的人,他后来官至大审院院长,书文皆秀,为人极认真。玉乃与我二人在官员中被称为“循吏”,为官皆平易近人,也一直同步晋升,直至勅任官一级,皆怀抱将来成为国务大臣的志向。他听说我突然辞官,深感惋惜,想力劝挽留我。当时我担任井上先生的次官,井上先生由于在官制方面与内阁意见相左,发生争执而辞职,我也在那时一同请辞,所以玉乃误以为我也是与内阁争执而辞职的。诚然,我的看法与井上先生一致,与内阁意见相左,但我并非是因起了争执而请辞的。我们请辞的原由不同。我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在政治与教育方面都有必要逐渐改善,然而最需重振的是商业,否则无法使国家富强。因此,我认为在改善其他方面的同时,必须改善商业,实现各方面发展并驾齐驱。当时的日本社会犹存“从事商业无需学问,掌握学识反是阻碍”“富不过三代,第三代甚是危险”的想法,我却决心即使身负“不肖”的罪名,也定要凭借学识生财,于是弃政从商。但是,多位朋友却不了解个中缘由,以为我是因争执请辞,对我误解颇深。玉乃对我责备亦切,规劝我说:“不久你可官至长官、大臣,那时我们就可同朝为官,为国鞠躬尽瘁。眼下你却被肮脏的金钱所蛊惑,辞官从商,实在让人诧异!我从未想到你是这样的人。”当时我极力辩驳想说服他,于是引《论语》为例证,引述赵普以半部《论语》做宰相、又以半部《论语》修身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终生实践《论语》。我反驳道:“生财有何低贱?若都如你这样轻视金钱,则国家难以立足。官高爵显并非尊贵之物,值得人类勤勉从事的尊贵事业遍布各处,并不只有当官才是尊贵。”我还引述了《论语》中多处地方来印证我的观点。我认为《论语》是最少瑕疵之物,决心以《论语》为标准一生从商。这事发生在明治六年五月。
  也因此,那之后我加倍努力地研读《论语》,听过中村敬宇老师、信夫恕轩老师的讲座,不过都因太忙碌而未坚持到最后。不过,我最近又拜托了大学的宇野老师为我讲授。他虽是为孩子教授《论语》,但我每次必到,不仅提问,也对他的解释发表意见,感到十分有趣,且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方法是逐章讲授,大家体会讨论,待都理解后再讲下一章。虽然进度较慢,但能够让人透彻理解并领悟内涵,孩子们也觉其乐无穷。
  至今我已经过五人指导研习《论语》,由于并非学术研究,所以难免遇到深涩难解之处。例如,《论语·泰伯》中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一句,我直到今日才知其中蕴含的深意。此次细致地研读,让我多有领悟。《论语》并非学术理论,也并非只有钻研艰深难懂之物的学者才能懂得。《论语》的教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而且原本易于理解的东西,只是由于学者的加深阐释,使之变得难以被农工商阶层理解,让它变成了商人农民不宜阅读的东西。这是极大的错误。
  这样故弄玄虚的学者就像挑剔的守门人,阻挡了孔夫子。有这样的守门人,实难与孔子会面。孔夫子并未高居于庙堂,而是通情达理的人,不论商人、农民都愿意教授。他的教义是实用且谦卑近人的。
其他文献
在花瓣中间滚着聊天,于草叶边缘坠着打盹,一颗颗,无数颗,大大小小,洁白无瑕的小水滴,在这一天,密密地来了——带了秋气与寒凉,更捎带了一个美丽的节气,这便是:白露。  露,是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因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故称“白露”。白露以后,阴气渐重,露水不再透明,变得沉浊。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三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
期刊
3.永春佛手  产于福建永春县,乃佛手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1919年,佛手茶苗由安溪移植到永春。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开始转销国外。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叶色黄绿油光。  永春佛手茶分四季采摘,春茶占40%。采摘标准为新梢展开四至五叶,顶芽形成驻芽时采下二三叶。一般是午后采,傍
期刊
古代书院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一说,即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南湖畔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山嵩阳书院。此外,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也以学以致用言动天下的传统而名垂后世。  在那里,书声朗朗,墨香阵阵,流淌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中,启承转合,自由流畅地衔接着各种文化流派,成为时代文化的有效载体和价值符号。  应天
期刊
人生有苦有乐,苦乐不均。苦,是真苦,乐,是喜乐。乐是短暂的,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瞬间即逝。苦也是短暂的,只是相对而言苦味道更长久一些,但,痛苦也是会过去的。人,总要面对苦痛烦恼。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没有人能脱离这四种苦,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时光飞逝,没有比人突然发觉行将就木人生已老,顿生烦躁苦闷。如若半生虚度无功无业则更生消沉。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重阳帝君四十左右在活死人墓中悟
期刊
国学是我国固有的学问,是阐释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学问,是研究中华文化何以有古有今而且延续了五千年还是生生不息的学问,是探讨中国传统如何返本开新,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学问。  孔子的“斯文”,应该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固然有“斯文在兹”的信心和承诺,但我想“在兹的斯文”也正展现出他亲自缔造的“以君子成人之美”为共同事业的道德社群。因此,“斯文”不仅仅是一套典章制度,也是一种由礼乐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来形容武夷山最合适不过。据《武夷山志》载:“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统录群仙”,武夷山自然就是中华第一仙境了!没有巍峨的高度,也没有险峻的峭壁,却就在这一方钟灵毓秀的水土上,孕育了儒道两位大宗师。山魂水韵造就了儒道文化的一个巅峰,同时,儒道文化也为武夷的山水沉淀了几分历史的厚重。  武夷山山名的由来就浸润着儒道文化。远古之时,道
期刊
书院是古代儒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极盛时的清代全国曾经达到5000多家,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1902年,晚清政府宣布废除书院改制学堂,数千家书院一夜之间消失或化身为现代学堂。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看,这一教育革命有其必然性,它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制度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不言自明。但是,这一革命本身是否也有其偏颇之处,却是当时的知识界没有深入思考的,就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代教育如何关注青
期刊
工业文明崛起,农耕时代逐渐远去,“学田”正在成为一个陌生的词。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是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关乎书院发展命脉的重要议题。  近日,本刊专题记者应邀参加由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七宝阁书院主办的第六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其中,关于“当代书院的学田在哪里?”主题讨论最为热烈,引起了传统书院研究者和当下书院实践者的深度思考。  所谓学田,指书院和州县官办
期刊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的这样一则语录:“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品德修养的问题。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但它一定是迈向成功的必备因素,行事如此,治学亦然。  视思明, 就是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真正地看清楚了。视之明方能思之清,须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伪。要看的全面,不能一叶障目, 不见
期刊
东汉时期的韩康,字伯休,是京兆霸陵人,本来出身于名门望族,如果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应该前程远大,怎奈韩康不喜功名,更不喜欢享受安逸生活,却喜欢进山采集草药,潜心于中药研究,并心甘情愿做一名卖药郎。  年轻时的韩康,常常千里跋涉去往四川等地采药,加工之后再前往长安贩卖。与别的商家不同,韩康卖药不掺假,连一根草叶也不掺,并且价格公道,即使是灾荒之年,也不哄抬药价。因为韩康货真价实,口不二价,结果名声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