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的旁听往事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思成在老北大开授“中国建筑史”,课讲完了,梁先生说:“为了应付公事,还得考一考,诸位说说怎么考好?”
  堂下默然。先生鼓励道:“反正是应付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
  仍然无人应答。梁先生恍然大悟:“请选课的举手。”眼看20多位学生没有一个人举手,先生乐了,向台下作了一个大揖:“原来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一笑而散。
  
  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自从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要求“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老北大便成为欧美之外最吸引热血青年游学之圣地。
  冯友兰读书时亲眼目睹:“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发讲义的人,也不管你是谁,只要向他要,他就發,发完为止。有时应该上这门课的人,讲义没有拿到,不应该上这门课的人倒先把讲义拿完了。”
  这就是为北大人津津乐道的“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有时旁听生来早了先抢到座位,迟来的正式生反而只好站后边。二是图书馆公开,可以随便进出。三是浴室公开,莲蓬头一天到晚开着,什么人都只管去洗。四是运动场地公开,操场上外校学生有时比本校的还多。五是食堂公开。学生食堂都是包出去的小饭馆,里外用膳价格一个样。
  
  “偷听生”
  老北大,除了办理了正式手续的正科生、旁听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偷听生”。按所听之学科,旁听生每学分每学期应缴学费1元。实验功课,每星期实验者,每学期缴费2元。不少生活贫困的青年如许钦文、胡也频、柔石,连旁听的手续也办不出,只好天天溜去蹭课。
  张中行刚入学的时候,首先感到奇怪的是同学间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却很少交谈,甚至相视而笑的情况也很少。这由心理方面说恐怕是都自以为有一套,因而目中无人。”
  “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这模模糊糊,有时必须水落石出,就会近于笑谈。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末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
  因偷听被赶出课堂的自然有之,但大部分教授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教授愿意为偷听生奔走。许钦文最喜欢听豫才先生的课,周先生答应为他们向蔡校长说情办旁听生手续。
  投稿屡次不中的沈从文,走投无路之下给北大的教授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令他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不仅慷慨解囊,还亲自指导他写作。在周作人、辜鸿铭等教授的资助与提携下,他渐为文学圈所接纳。
  摘自《新民周刊》
  编辑/刘杨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书上看到了一句话:“80后的青春开始逝去,他们也开始了回忆”,不由得内心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时间感,这一代人生活在改革浪潮汹涌的年代,他们似乎总是随着世界的迅速发展成长着,思考着。没有60后生存的艰辛,没有70后生存的动荡,他们凸显个性,在冥顽之中学会担当,在他们的生存法则中,更多的是他们无限的激情与梦想。    积极·乐观·勇敢  成功学始祖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
期刊
洗脑企业天天教育员工,却不知建立双赢的企业文化的要义是教育雇主、教育上司。  企业文化是一个很难写的题目,因为几乎每个爱想点事的人都各有一套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要想写得让大家看了觉得有道理,并进而放弃自己原先的理论,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先来看企业文化的教科书定义。MIT的施恩(Eegar Schein)1992年的《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一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个话题的权威:文化是一群人在解决适应
期刊
成功的公司往往拥有一种与传统行业迥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一种官僚气息少、创新思维强、求贤若渴、关系平等、交往坦诚的企业文化。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给正在开展的、热热闹闹的企业文化运动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时尚。沿着大师的思路探索下去就会发现,没有哪个重量级企业敢说自身对企业文化不“感冒”。如果那样说,这个企业的形象在媒体眼里、在公众心中就会大打折扣。道理很简单,被认为“不时尚”就意味着减弱了在话语
期刊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大庆炼化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我认为,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必须遵循四大原则:    原则之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建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既然要认清“入世”后的体制接轨、文化接轨的大趋势,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认清企情,客观审视企业的文化背景和企业现状。大庆
期刊
很多企业强调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强调企业管理的透明化,甚至提出“玻璃缸管理”的说法。但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企业能做到呢?其实,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只适用于社会管理,它是人民监督政府的有效手段,而不能滥用在企业管理中。在社会上,先有了大众,才有了为大众服务的政府,大众是政府存在的条件,政府靠大众的税收而生存。在企业就不同了,先有了企业,才有了为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是员工存在的条件。企业和政府
期刊
激烈的商业竞争和紧张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保持高度的警觉和高度的戒备。防范心理使人们总是将彼此的关系搞得若即若离。办公室没有友谊,已经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每个人在衣冠楚楚、谈笑风生的交往之间,总会习惯性地给出职业化的微笑,做出职业化的手势,说出职业化的措辞。于是,有人说,“职业化”就是一套面具,它在压抑自我的同时,也使职业人对自我心存极大的鄙夷。很多上班族都会在下班之后感觉精神疲
期刊
企业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企业领导人。企业家的素质与企业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邯郸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汉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长期的实践中,以自身特殊的九大品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精神  创造性企业家的本质在于创新精神,刘汉章的许多所作所为就是超前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在钢铁市场疲软的时候,刘汉章敏锐地感觉到,单纯靠增加产量的路子已经走不通
期刊
小团体的形成对组织未必有害,主管对小团体文化的拿捏与运用,才是一门大学问。  办公室的小团体,学名叫做“非正式组织”,讲得直白一点就是派系。想要管理好小团体,主管必须首先了解小团体的成因与角色。    志趣相投、利益一致    所谓的小团体,可分为两种性质:首先是利益团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与目标;再者是友谊团体,因为彼此志趣相投、私交甚笃而扩展到于公于私都能互相关怀,形成小团体。小团体通常兼具以
期刊
企业在管理员工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究竟是以激励为主,还是以惩罚为主。这涉及到管理学中的X理论和Y理论,即把人的本性看作是向善的还是向恶的:如果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就会以激励为主,通过激励来达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如果认为人性是向恶的,就会以惩罚为主,借助惩罚来规范员工行为、促使员工在外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提高工作效率。  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是激励和惩罚并用,切实做到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品牌要想走向市场,必须重视文化这个灵魂。缺乏文化色彩的品牌是很难真正占据国内市场的,更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  身为中国人,我们常常为拥有五千年文明而骄傲、自豪。然而,国内一些企业却往往忽视了自己产品的文化内涵。河南有一种酒,照说应该很有卖点,因为该酒产地所代表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