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共生的经典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潘庆玉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从故事角度切入,带领学生重构文本,围绕“我心中的桃花源”和“写故事的艺术”展开,在涵泳、对话和审美想象中走向深度课堂,让经典走进学生心里,让经典在课堂上重新诞生。
   一、以“文”带“言”,“言”“文”结合
   “文”“言”本是水乳融合的关系,但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文”与“言”的割裂。教师要么过于强调“言”,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要么脱离“言”,片面追求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化和人文性。在文言文教学中,翻译固然重要,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是简答地翻译成白话足矣,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获得文言的语感,在理解文本过程中赏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在赏析字词的含义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言”中悟“文”,在“文”中夯实“言”。
   在这堂课中,潘老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个“讲故事”环节: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讲述“我心中的桃花源”故事。讲故事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获得语感的同时实现了语义的畅达,有利于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刻内涵。因此,在处理文言文中“言”与“文”的关系时,教师不仅要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本的难易程度,挖掘文本内在的教学价值,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二、涵泳文本,“文”“言”共生
   温儒敏先生曾就当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观点,认为现在的语文課堂缺少涵泳,往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生还来不及读几遍,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甚至过度阐释,语文的感觉、体验始终没出来,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了。因此,课堂上应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营造涵泳氛围,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来来回回多走上几遍,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实现“文”与“言”的共融共生,让语文课堂走向深度。
   在课堂中,潘老师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入手,抓住文中的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篇千古美文的技巧表达之妙;接着,又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省略的内容,通过反复的朗读体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潘老师又带领学生探究文章的矛盾之处,例如“悉如外人”“处处志之”与“遂迷”之间的矛盾等,在对文本反复的涵泳品味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对“文”的切实体味链接到对“言”的精确认知,由此,文言文教学的“文”与“言”的关系真正达到了共融共生。
   三、审美想象,以“言”促“文”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作者对美的艺术呈现,想要真切地理解和鉴赏这种美,就需要读者借助对文字意义的理解,经由想象创造性地再现作品中的美。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而经由想象参与的审美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体验,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全身心地去体验、想象,才能发现美,而只有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探究“写故事的艺术”这一环节,潘老师从文章的叙述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除了渔人,还可以让哪些人来讲这些故事?在学生发挥想象的时候,潘老师顺势引出不同版本的《桃花源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填空的方式开阔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比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古文的文字俭省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对我们的想象力发起了挑战,正如潘老师所讲,这堂课其实有很多地方可以细化学生的想象,比如把“渔人”可能说的话写一写等。从不同的视角建构课堂或许会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而经典文章也就是在我们对教学不断的反思与重构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传承人文精神,实现“文”“言”共鸣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今天我们需要重申语文“立人”的使命。正如潘老师所说,语文的核心是人格的养成,学生通过一堂课所获得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到这篇文章背后的人文关怀、价值传承以及和当下我们生活的关系。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是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终极追求,其背后所呈现的价值正是人类的终极价值,而这样的桃花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今我们的民族正迈向复兴,我们又何尝不能在我们生活的这方土地上让“桃花源”重生呢?
   卡尔维诺这样描述经典:“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份共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亲近母语、亲近经典,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经典的学习中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努力打造高质量的经典课堂,让经典在课堂中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五、总结
   总之,古诗文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潘老师的这堂课从“文”入手,以“文”带言、以“言”促“文”,运用多种创新教学设计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想象的桥梁,实现了“文”与“言”的共生共鸣。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的作品博大精深,让人百读不厌。每教读一次总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一、四婶为什么不认同柳妈的学说?    本已精神恍惚的祥林嫂又听信了柳妈的“地狱之说”,第二天,“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了。于是她按照柳妈指出的一条“光明之路”,向庙里花了十二千大钱,捐了门槛,回来时,“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她不曾想,鲁家祭祀时,她仍然遭到了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  那么,柳妈的学说,到
期刊
美文多自改中来,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在创作中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有的“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的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却往往忽略了修改这一环节,导致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考试时难得高分。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修改作文呢?    一、修改标题  标题就是作文的眼睛,精心扮靓,一定会点亮全篇。有的学生在写全命题作文时,常常粗心大意而
期刊
“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中华古典诗词用语言化腐朽为神奇。  目前的中学诗词教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仍没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人的素质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受自身文学素养的限制,往往忽视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表现为用机械的教学方法进行单调枯燥的分析,用过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解剖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他们或只顾讲清诗句大意,或只顾简单交代诗人身世、写作背景,或只顾罗列诗词
期刊
一、题型分析     分析古诗手法试题与考纲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相对应。分析手法试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设题方式:  1.“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007年山东卷)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2005年全国Ⅰ卷)  3.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以“‖
期刊
从前,以为《论语》中不过是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语段,想象当中几个弟子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自我陶醉,整个一个封建社会的腐朽态势。如今,随着孔子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大兴“儒学文化”,孔子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和谐社会理想的到来;随着社会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捧起手中厚重的《论语》,翻开扉页,就有一阵历史的醇香扑鼻而来。  我才发现,《论语》内容之丰富;我才发现,孔子思想之伟
期刊
《滕王阁序》以其辞采华美、诗情画意、生动感人而传诵千古。我们读此文往往会因太注意辞藻,而忽略作者的情感。在文章第4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兴尽悲来”便是全文情感的主脉。纵观全文,作者先“兴”后“悲”,脉络清晰。  “兴”有四喜  一喜“躬逢胜饯”。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小小年纪,能遇到如此盛会,这是难得的机缘,千载难逢,应是意外之喜吧。  
期刊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诗人民性最显著的特征,是杜甫人生的中心思想。读这首诗,一位忧国忧民的人民诗人就浮现于我们面前,倾吐对人民苦难的焦虑,肝肠如火,涕泪横流。其强大的感染力量,足以震憾读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人民性原则是领悟杜诗的钥匙和突破口。杜诗人民性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广阔性    这是杜诗人民性的第一个特征。一部杜诗,是唐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地照射出
期刊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1850——1893)的短篇小说。大家对它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很少有作品以如此短的篇幅散发出如此长久的魅力。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也是脍炙人口的。一般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近年来有评论注意到在主人公含苦如辛赔偿的事实中也流露了作者的同情。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人物的性格也正是在故事的发展中逐渐得以展示。因此,要认识这个形象,就有必
期刊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
期刊
高考作文六十分,通篇都扣题,最少五十一;一看就跑题,最多三十七。毫不夸张,当前学生作文中的致命弱点就是偏离题意、扣题意识极差。写作时凭着自己的好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不好文章的症结恐怕就在这里。而偏题题意、中心不明、立意不当的文章,只能评为“四等作文”。所谓“扣题”,就是要扣住话题,扣住审题后提出的中心论点,也叫“点题”,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明自己的作文在文题范围内运作。那么,考场作文有哪些点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