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启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主课程,是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低段语文教材中充分发掘美育素材,将其渗透到学生美育素养的培育中去,对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实现美育目标,促进学校、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从教材中挖掘美育的素材
  
  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识字的初始阶段,一方面,受识字断文和理解水平的限制,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处于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对这个时期的许多事、物都将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小学低年级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精挑细选,摘录了许多名家佳作、传世经典,既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通过独特的视角、优雅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将存在于生活中的富含深邃内涵的美,以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懵懂的孩子体会到各式各样美的感觉。如从《元宵节》《看花灯》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从《小乡村》《小河流过我门前》《草原》中,可以感受祖国山水的灵秀美:从《春天的手》《海上日出》《美丽的彩虹》中,可以发现自然的壮丽美;从《颐和园》《参观人民大会堂》中,可以感受人文景致的典雅美;从《数星星的孩子》《问银河》中,可以体会宇宙的神秘美;从《小鱼的梦》《大熊猫》《荷花》《燕子》中,可以体会山水花鸟的亲切美;从《丁丁和牵牛花》《想飞的乌龟》中,可以体会五光十色般的童趣美;从《小鸭子回家》《快乐的小公鸡》《伞》中,可以体会相互间的关爱美;从《捞铁牛》《挑山工》《插秧》中,可以体会劳动人民的朴实美;从《赠汪伦》《小闹钟》中,可以理解真挚的友情美;从《诚实的孩子》《一个苹果》中,可以看到心灵美;从《纪念》《特别的作业》中,可以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从《长歌行》《水乡歌》《绝句》《雨铃铛》中,可以体会画卷般的意境美。这些课文对学生塑造心灵、培养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选择相应方法开展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
  
  二、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美育
  
  审美教育的渗透要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出课文中美的精髓所在,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美的意境,调动起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开展充满自由、创新、互动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培养审美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一)互动研究与情境表演相结合
  将互动研究与情境表演结合起来,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快乐的小公鸡>时,教师请学生自由组合成小剧组,在原文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台词,自由表演。学生将苦恼的小公鸡、睿智的老牛、聪明的青蛙、勤劳的蜜蜂、慈爱的爸爸等相关角色演得有声有色。其余学生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分和点评,然后交换,最后由教师点评各组表演的得失。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和表演,激发起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还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快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文朗诵与形象直观相结合
  将美文朗诵与形象直观结合起来,适合于古诗词的教学。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一方面,引导学生采用“美读”的方式,有表情地吟诵古诗,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充分体会中华传统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另一方面,通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方式,将四句诗词用四幅水墨山水图片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过程中,体会和回味到画卷中黄鹂、白鹭、翠柳、青山、绿水、帆船的意境美,培养学生鉴赏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基本素养。
其他文献
对《夹竹桃》这篇课文总有一种情愫,非常期待与学生一起欣赏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反复品读,言语的妙,幻想的妙,深深吸引了笔者,愈读愈被此文、此花与季羡林老先生此人所感动。购买几本季老的书,观看介绍季老的纪录片,走近大师、感受大师,由“品花”到“品人”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可教学效果与预想的截然不同,似乎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什么。于是开始思考,反复推敲,寻找学生与文
【教学设想】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到龙游县上圩头小学上了一堂作文课。本次习作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将作文教学策划成学生的生活”。我设计了活动作文课《百元大钞有轻功》。设计意图是通过“夹百元大钞”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和自己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预设的情境是这样的:教师把钞票放在学生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然后大方地对学生说:“夹住了就给你。”随即放手让钞票落下。在设计好的“游戏”中,除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选编的课文体裁更加广泛,其中亦不乏篇幅短小的文章,诸如寓言、小古文、名篇节选等,这类作品字数少、结构简,作品的题旨也相对单一。现如今,广大教师在长文教学时,大多能取舍得当,删繁就简,驾轻就熟。但在短文教学时比较放手、随意,显得较为单薄肤浅,力不从心。如何把这类短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的滋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摘 要:针对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趣、慢、严、育”四个策略的论述,提出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的技巧,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一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43-02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和管理是最困难的。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注意力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又名“莫比乌斯带”或“莫比乌斯环”, 它是以发现人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果用指尖顺着上述纸带正面上的虚线(在纸带的中央画的线)划去,结果到达了纸带的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正面的出发点。假如用剪刀沿着虚线将上述纸带剪开,令人惊奇的是,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一个大圈。简单地说,“莫比乌斯圈”最大
有魅力的课堂,应呈现出简约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一、 教学目标预设透着简明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读课文的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也称常识  性课文,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解说事物,说明事理,给人知识  的文章。“怎么写”决定”怎么教”,说  明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较其  他文体的作品而言理应有所不同。  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说明文依  “文”而教给予的思考不多,教学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专有名词避而不教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  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
这个话题我曾经和很多校长、老师提起过,讨论过。不过大家都觉得:没有家庭作业怎么可能?没有家庭作业家长不会答应!没有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干什么?没有家庭作业学生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其实,不要家庭作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记忆中,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即使有,也很少。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去割猪草,捡柴火,或者帮助家里做家务,干活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做作业。晚上家里连电灯都没有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听到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很大的动静,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她没有给儿子泼冷水,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故事中的妈妈对孩子异想天开的回答作了巧妙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竟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碰到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其中不乏打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