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T.阅读模式理论与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获得英语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究I.R.T.阅读模式(Text-based, Reader-based, Interactive-approach),并基于该理论对英语阅读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旨在充分发挥I.R.T.阅读模式的长处,以便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模式;英语教学;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027-3
  
  1. 引言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目前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多的交际纽带,也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商务交流的主要语言。而英语阅读又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学习占据重要位置,已势所必然。然而,不少学生难过阅读关,以致于直接影响到就业或学业。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题的失分率依然居高不下,就是明证。尽管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应掌握的阅读技能与技巧,既缺乏认知,更谈不上熟练应用。因此,研究阅读模式理论并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I.R.T.阅读模式理论
  
  现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阅读是一个复杂和积极主动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包括“I.R.T.阅读模式(Text-based, Reader-based, Interactive-approach)”在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
  2.1 以语言单位为中心的阅读模式(Text-based)
  这种模式又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该模式产生于60年代,代表人物是E. H. Lenneberg、S. T. Samuels、D. B. Gough等人,注重在文本低层次的阅读过程中,认知语言本身的结构。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对字母、单词、词组、句组、段落等语言单位所进行的详细而精确的解码过程(Lenneberg, 1967: 59-67)。例如,当人们看到cats、dogs这两个单词时,肯定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猫和狗,但是如果“rain”与“cats and dogs”出现在一定的句子组合中,如不通过学习,肯定也就不知道这里指“下倾盆大雨”了。显然这种“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还只属于阅读理解的低级阶段。于是,也就催生出另一种模式。
  2.2 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模式(Reader-based)
  这种模式也叫“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该模式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Goodman、Smith、Hudson等人。它强调高层次过程对低层次过程的绝对统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视觉信息主动进行选择、体验、预测、验证并确认。例如,当读到“The farmer’s shoes got wet as he stood by the D—”,读者会马上产生D—是ditch(水渠或渠道)的联想;因为潜意识中“水会弄湿鞋”(Goodman, 1967: 126-135) 。然而,这种模式认为,决定文章或语句内容的,主要来源于读者的大脑。显然,这种观点脱离了对语言文本信息的认知实际,因此,就又有了第三种阅读模式。
  2.3 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Interactive-approach)
  阅读过程的复杂心理活动,决定了阅读认知不可能只是类似“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一种单线程运动。人们在认识到这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的同时,到了90年代,有学者(如Anderson, 1999: 3; Nunan, 1999: 254)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综合一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任一语言信号不能促成对读者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该理论将阅读理解描述为双向并进、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双向过程一旦出现停滞或被单向过程所取代,阅读理解就会受到阻碍;只有当“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过程有机地互相协调,并综合运用时,当认知的语言信息与其先验知识及其预期相吻合,读者才能领悟句意,达到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3. 阅读英语教学实践
  
  笔者曾以I.R.T.阅读模式理论的第三种类型为依据,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实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或是机械的“自上而下”。一般是先查生词、词组,扫除语言障碍后再逐句翻译,以弄清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分析句子,辨析语法结构,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再做阅读题。而以I.R.T.阅读模式理论的第三种类型为依据的语篇分析阅读模式即注重“自上而下”,又不偏废“自下而上”。先是浏览全文,在文章的整体理解基础上了解词句,抓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再做阅读题。而对结构与语法的分析则处于次要的地位。
  3.1 实验
  以下是笔者对本校06级商务专业学生(同年级不同班)进行的英语阅读模式实验研究,事先对其进行入学英语阅读水平测试。选取的实验组及格率为71%,参照组及格率为71.8%,两组的成绩基本持平。然后对这两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阅读模式与语篇分析阅读模式进行教学实验。一年后,该两组学生同时进行阅读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3.2 分析
  以上数据表明,采用语篇分析阅读模式的学生解题准确率明显得到提高,其学习效果优于施教于传统阅读模式的学生。
  传统阅读模式主要是以语法、语句教学为纲,强调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和翻译的学习与掌握。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传统阅读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然而,完全照搬这种模式进行后续阶段的学习指导,学生容易养成“对号入座”的惯性思维,即把英语的每个词、乃至每个句子,都简单地转换成汉语的词与句,其注意力大多放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分析和翻译上,缺乏对篇章的整体理解,导致学生吸收的信息量小,阅读速度上不去,知识面狭窄,思维迟钝。以上测试结果也表明,对个别词语、单句的过度关注,都会误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影响到阅读的质量。
  语篇分析阅读模式,注重培养学习者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着重点在“篇”,而不在句(胡春洞、王才仁,1999: 53-54)。语篇分析旨在让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具体词、句,从而达到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而且要求学生通过针对篇章内容、行文结构的理解,进而掌握作者的意图,得出合理的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交际与写作的能力(productive and writing skill),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优势显而易见。
  
  4.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英语阅读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英语教学的多样性,因为每种阅读教学模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应视具体情况来采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要善于吸纳上述教学方法的长处,在课堂上既要注重语篇理解又要注重传授语言知识,即运用相互作用(Interactive-approach)的阅读模式,使“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过程有机地相互协调并综合运用,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有必要在采用语篇分析阅读教学模式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Post-reading),利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使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又是一门语言课(梅德明,2004: 426),并同时都是语言实践课。
  
  参考文献
  Anderson, 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9: 3.
  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 126-135.
  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York: Wiley and Sons, 1967: 59-67.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9: 254.
  胡春洞、王才仁. 外语教育语言学[M]. 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53-54.
  梅德明. 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26.
其他文献
摘 要:语用学主要研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人们如何理解话语意义并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行为。中国大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即便是毫无语言障碍,却仍无法正确理解话语意义,或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明白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仍然缺少由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所构成的“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有关大学生在日常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并对如何提高语用意识、培养语用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儿童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出客观分析并得出结论:儿童英语教学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条件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充分运用学习者所掌握的汉语知识促成语言正迁移。  关键词:迁移理论;英语学习;儿童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124—3
期刊
摘 要:在课程范式转换的影响下,外语教学研究已聚集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教师的自身发展问题。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就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教师队伍、教师教学和科研基本现状、教师职业意识和教学理念、教师反思和教师间的协作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在客观了解教师发展需求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反思和教师团体学习的方式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提升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现状;对策  [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为指导,选取近几年《疯狂英语》有声杂志上刊登的英语演讲为素材,分析并提出了英语演讲中建立“同一”的方法,从而为演讲研究者和公共演讲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修辞;演讲;同一: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鳊号]1006—2831(2010)09-0166-3
期刊
摘 要:公示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中外学校之间学术交流的增多,校园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文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杭州高校的校园公示语及其翻译的相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校园公示语及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校园公示语的翻译现状,也促使有关部门更加重视校园双语公示语工作。  关键词:校园公示语;翻译;现状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语篇的翻译标准理论,从中英翻译实践人手,阐述了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并从对连贯的认识以及连贯的方式两个方面进一步说明连贯在中英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力求解决中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问题。  关键词:中英文;语篇翻译;连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202—5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条件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来中国投资旅游的外国友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国家。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中国各个城市实行公共场所英汉语双语标示变得极为必要,规范和完善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成为了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上海市为例,从言外行为的翻译理论视角对公共场所英语翻译进行了初步探析,旨在为更合理、更有效的公共场所英语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广东一双语家庭的幼儿双语养育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经“一亲一语”原则(oPoL)养育下的双语幼儿“语码混合”行为是否和父母语码混合比例,父母对其使用的谈话策略的影响有关。结果显示该幼儿的语码混合比例与父母语码混合比例相关;该幼儿首次混码后。父母使用的谈话策略对该幼儿再次混码产生影响。  关键词:一亲一语;双语养育;语码混合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分析传统教学法的局限性入手,参照后方法理论的具体性、可能性和实践性三原则以及其语言教学宏观策略,结合国内外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和我国外语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的现状,分别从语言教师知识理念结构、个人教师理论的建构途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文化角度人手,提出教师信念理论化、多维反思和实证相结合、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三个外语教师理论构建的宏观策略。  关键词:后方法;教师信念;反思;专业发
期刊
摘 要:本文先从讨论翻译美学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接着在解读《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的《声声慢》译本和我国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本进行了详尽的评析,进一步诠释了诗歌翻译美学。  关键词:翻译美学;《声声慢》;雷译;许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193-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