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是非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无国界”的思想。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起因
  
  今年3月9日,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议》的提案,他在发言中披露,在山东济宁市投资建立“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设想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不过,令孙淑义始料未及的是,全国的舆论竟一片哗然。有“两会”代表指出,这是“利用会场为地方争取资金”。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安家瑶写出了《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必须再搞科学论证》的提案,指出“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多民族一体的”,“孔孟文化很重要,但也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全部”,“强烈呼吁国务院发改委组织专家再做科学论证”。提案马上得到115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响应和签名。不过,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强硬表态:允许有争论,但“标志城”肯定要建。因为标志城有69位院士的签名支持,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云云。
  
  为什么济宁要建“标志城”?
  
  作为地级市,济宁市境内包括了曲阜、邹城两座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就是济宁市动因的基础。此外,还要规划建设主建区,总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投资金额“号称”300亿元人民币之多。
  
  几大问题
  
  一、是否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济宁及山东方面强调了“儒学”,反对者认为,即使“儒学”非常重要,但仍不足以反映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多民族一体。这其实是对中华文化(文明)总体认知上的争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今并没有一个定论。所以现在肯定也是争论不清的。
  二、是否要花300亿元。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标志城”的建设,与天文数字的巨额投资有关。有权威消息说,受聘“标志城”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透露,300亿元是2004年的预算,现在300亿肯定是不够的。
  三、关于69位院士的签名。济宁方面坚称,这一工程有69名院士签名支持。这是指2001年11月,69位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发出的《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倡议书》。但时至今日,一些院士表示因为时间太久,对此事印象模糊。还有一些院士表示“根本不知道”或“没有参加过”。看来确有此事,但要打点折扣的。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这在中国可是大事,不得含糊。2004年1月,12位省部级领导及专家,向中央呈递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3月,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有关工程建设,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精心实施。请批示有关部门协助山东搞好科学论证。”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建设部协助山东省搞好科学论证。
  
  微妙的“是”“非”
  
  其实,“中华文化标志城”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1998年,当时济宁市政府一名官员建议建设一个文化开发区。2000年9月,他到北京“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提出济宁建设“龙文化园”的设想,并递交了申请书。2001年11月,“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设想,通过69名院士联名发起倡议书而转化成正式行动。2007年11月9日,山东省领导在省委会议上说:“要搞好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建设,使规划建设的过程成为全民讨论、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扩大齐鲁优秀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过程,成为进一步确立山东文化建设领先地位的过程。”
  从济宁及山东方面来说,他们建设“标志城”有根有据,有胆识有实力。在过去的10年中,他们一直在推进,而且很顺利。今年3月他们在全国“两会”上安排新闻发布会,本来是为了“提升”的,岂料掀起轩然大波。
  不过这也难怪反对者。因为按照中国的国情,地方党政领导想要建什么,是很方便的。济宁也好,山东也好,你财大气粗,你就搞呗。但是,你通过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向全国宣布:将它变为“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使‘中华文化标志城’具有法定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把标志城国家纪念功能建筑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国家预算”、“建议抓紧建立国家层面的指导协调机制,中央、国务院明确分管领导同志,并成立‘国家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协调小组’,像国家举办北京奥运会那样”。那你必然要引起全国上上下下的关注了,或者说也只好接受大家的责难了。
  我知道,建设“标志城”一事,在全国范围内,反对者肯定占多数。但是,在济宁也好,在山东也好,肯定听不到反对声的。所以,尽管全国有人反对,“标志城”肯定会照搞不误的。所以这件事,在地方层面上是“是”,在全国层面上是“非”。除非中央领导干预……
其他文献
暴走,大走特走。呼朋唤友,一同迈开双腿,抛开一切烦恼,只管甩开大步往前走。  曾几何时,在这城里,我们只是穿行。在滚滚的车流里,拥挤的人行道上,还有被高耸蜂起的楼群条分缕析的天空下,老板的阴郁的目光里,办公室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行。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心都会发霉。  于是,这个春天,我们决定暴走。彻彻底底地在行走中寻求一种释放,一种解脱,一种唤醒……    定义  文 → 杜瓦    
期刊
还记得9年前来欧洲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从荷兰皇家航空那汪湖蓝色仿佛色谱盘里那样标准的大鸟里落下来后,再从中央火车站夹杂在艺人和旅人中一头就扎到了欧洲中心的空气里。    住在从火车站往市中心方向走的第一座大楼维多利亚酒店,晚上我关了灯往对面望去,闪闪烁烁一片莺歌艳舞,我坐在宽大的窗框上,在速写本上勾勒着对岸的灯火,心中播放的是英国歌手David Sylvian的Forbidden Colour
期刊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我进了一家杂志社工作。虽然名义上是文字编辑,但是因为我才毕业,什么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都没有,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在充当打杂的角色。我们杂志的主编姓黄,本名里有个“霞”字,听起来乡土味道十足,所以她很不喜欢别人叫她的本名,哪怕称呼她黄小姐也不行,她喜欢别人叫她的英文名字——LUCY。我一直都不太习惯用英文名字称呼别人,总觉得那是假洋鬼子的做派,好好的中国人,叫什么老外的名字?  刚开
期刊
如今,越来越多的白领跳入创业的深水中。竞争的压力,工作的动荡,对个人成就的追求,让他们有了一个光荣的梦想:个人创业!  他们包括上海土著、新移民、海归。他们或满载而归,或铩羽而归,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收获了一种经历,一种成熟的心态。  25岁身价过亿的李想,花6年时间创业国内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PCPOP。他说,创业使自己学会妥协,变得成熟。    创业,是一种意识!是因为对现状不满
期刊
因为时代背景、政治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早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画家大致上都遇到过误解,甚至经历过各种磨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有二十年绘画创作经历却还是默默无闻的画家朱国本,因所在企业的破产而失业了,严格地说,48岁的他在当时画坛上还没有立身之地,但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他用微薄的生活费用来支撑创作的开支。有道是穷则思变,从经营一个小画店开始重新谋生,到尝试参加上海艺博会,在2000年又干脆搬入浦东
期刊
摄 → 祖忠人    颁奖晚会:香飘四海,海纳百川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至今已经花开十八年,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界的权威奖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戏剧名家新秀来沪献艺竞技。2007年,共有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及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的32个剧团、14个剧种、55台剧目、96名演员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充分体现了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的颁奖宗旨,而3位外国演员的入围,尤其是日本国宝级演员坂田藤
期刊
“达人”一词最初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必达人”。如今则是流行于都市的时尚用语,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譬如“音乐达人”、“灌水达人”、“恋爱达人”、“博客达人”等等。在潮流人士看来,人群分类不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达人和想成为达人的人。  现在,在我们面前有这样一群“达人”——他们有的斗志昂扬敢闯敢拼是公司的虎将,有的精力旺盛头脑灵光堪
期刊
张俊彪先生的新书《精神与精神性》,分为文学、艺术、审美、哲学、宗教、悟识七个部分,尝试了他过去没有用过的写法。这不是小说,不是散文,这是一部箴言式,或曰语录式的书。他在尽他所能,向公众表明他的观点。翻到第一页,赫然看到标注日期是2001年。原来这本书从准备到出版,已然酝酿了七年,已然经过了七年的沉淀。虽然如此,这本书却不厚,比起作者的《幻化》三部曲可算是一本太薄的书了;然而其中承载的东西,却并不比
期刊
颁奖晚会:香飘四海,海纳百川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至今已经花开十八年,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界的权威奖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戏剧名家新秀来沪献艺竞技。2007年,共有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及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的32个剧团、14个剧种、55台剧目、96名演员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充分体现了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的颁奖宗旨,而3位外国演员的入围,尤其是日本国宝级演员坂田藤十郎获得特殊贡献奖,则清晰
期刊
剧本、散文、长篇小说,王丽萍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字创作多面手。  “王丽萍”这名字太普通了,但更多不熟悉“王丽萍”名字的读者,却对她编剧的《错爱一生》、《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叫一声妈妈》等热播剧推崇不已,所以媒体和观众更习惯于称她为“金牌编剧”。  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凭借着对人生的敏锐观察与激情,王丽萍在编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08新年伊始,王丽萍悄然转身,回忆十年来的坎坷创作之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