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国西南边境的小城特里尔,当地出售一种印着马克思头像的黑比诺葡萄酒,每瓶7.5欧元。这是为纪念“特里尔的儿子”马克思而产的一款中等品质的葡萄酒,据说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葡萄酒之一。
马克思的父亲在摩塞尔地区有一个不大的葡萄园,在流浪他乡的日子里,马克思常常怀念家乡的葡萄酒。在一封寄给女婿保尔·法拉格的父亲佛郎斯瓦·法拉格的信中,马克思写道:“我和路德(马丁·路德)老头一样,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在德国13个产酒区中,每个产区葡萄酒的香型和口味各不相同,相同品种的酒因为产地、年份、采收期、酿造方法的不同,所以口感也不同。推广德国葡萄酒文化是德国国家旅游局2012年旅游主题的两大重点之一。在交通不太便利的酒庄区,自驾单车游览美景兼品酒,一次行程便可满足视觉、味觉与心灵的多重愿望。
香肠集市
每年8月28日至11月8日,很多人会慕名来到诺伊塔市牧斯巴赫,参加万杯酒农合作社举办的新酒节。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日均两三千人参加新酒节。该合作社总经理科罗说,这些游客都是合作社的私人客户或直接客户,合作社借此宣传各类酒,而客户可以现场品酒,谈论酒文化,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销售。
普法尔兹是德国第二大葡萄酒产区,它拥有世界最老的葡萄酒、最大的葡萄酒桶,以及最知名的“德国葡萄酒之路”,全球规模最大的葡萄酒节“巴特迪克海姆香肠集市”每年都会在此举行。
这是一个嘉年华式的集市,德国人举家出动,推着婴儿车、牵着宠物狗、开着座驾从四面八方赶来,就像是赴一次久违的盛宴。集市上售卖各种食品的小档排满了路的两边,各式游乐项目令人目不暇接。据当地人介绍,香肠集市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小镇上农民之间以物易物的聚会,慢慢地,商业的性质逐渐淡化,娱乐需求日益突出。1830年,集市上来了一个马戏团,表演吞火、布袋木偶戏和花式骑术等,还有大量的乐师聚集在这里,于是大批观众被吸引。1832年,“香肠集市”这个称呼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原因是在节日期间香肠消费量史无前例的大。
除了逛集市,到酒农家去买酒也是有意思的经历,酒农会在院落中铺开桌椅,并在门上放一束花或一个扫把作为标志,说明“此处有物品出售”,通常会出售葡萄酒、葡萄果冻、葡萄籽油及酒杯、酒塞、杯垫等,并在屋子里最写意的地方设置品酒区,让客人得以在午后懒洋洋的日光中半眯着眼睛享受美酒。
还有酒农为客人提供了参观酒窖的活动安排,这对葡萄酒爱好者来说是个令人激动的时刻。现代化的酒庄内常有浪漫的老酒窖,里面展示着装饰效果很强的木桶,旁边则是现代化、具有高新技术的设备,轻柔压榨葡萄的气压榨汁机,闪光发亮、带有计算机控制冷却的不锈钢酒罐,带空调让酒在橡木桶内成熟的酒窖,以及全自动的装瓶设备。
在德国,这个被称为酒庄的花束、篱笆或扫帚经济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卡尔大帝时代时期,当时酿酒业被奉为模范产业,修道院致力于葡萄种苗培育与酿酒技术研发,并对管制酒类买卖网开一面,每年开放3个月允许葡萄农的私酿酒贩卖。于是酒庄以特定时节筹划该活动,通常是在拱形屋顶的酒窖举行,或以当地特色塑造传统氛围,门口挂起花环,昭告访客,此例成为酒乡各地的民俗节庆,葡萄园于是遍布全德境内。
酒农合作社
德国农村酒庄一般分为农家酒庄和葡萄农合作社。200年前,德国酒农生存不易。小酒农把自己酿的葡萄酒卖给葡萄酒经销商,由经销商决定葡萄酒的价格。但是经销商逐年压低价格,辛苦忙碌一年的酒农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乔治·福斯特一次在莱茵河上旅行后记载了当时德国葡萄酒农的状况:“六年来困窘地生活着,期待最终能拿到采摘葡萄带来的收入。通常情况下,七八年才能等来这么一次:只有葡萄酒能喝了并且有足够数量,酒农才能靠它奢侈地生活一阵。 但在下一年,生活又重回乞丐的岁月,如从前那样。”(《尼德赫海茵的风景》1790年,第一章)
为了争取合理的报酬,酒农们联合起来对抗经销商,这种自发的机构成为最早的酒农合作社。1868年,当“麦耶施罗斯的酒农协会”成立时,阿尔的18户酒农有了德国第一个酒农合作社。经过时间的检验,酒农们发现合作社在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产品销售方面大有裨益,政府也发现合作社这种农业形式便于规范生产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便大力扶持推广。
如今,酒农合作社已遍布德国所有的葡萄酒产区。酒农合作社经营面积占全德国葡萄种植面积的1/3,特别在符腾堡和巴登地区,当地有很多以葡萄酒作为副业的酒农。同时,德国葡萄酒业协会也能为葡萄农向政府争取权益,在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制定时反映农民意见,并且提供法律顾问,协助农民办理税务,同时筹办国际葡萄酒产业博览会,提升酿酒技术,开发海外市场。
万杯酒农合作社成立于1902年,在这里,酒农采摘自家的葡萄交给合作社后就不需要再操心了。合作社有专家和工程师完成葡萄的接收、压榨、酿酒、销售等所有工作,提供如何施肥、修蔓、管理等咨询服务,并把收益公平合理地交还给每位酒农。科罗说,合作社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一年只盈利1000欧元,合作社按照葡萄质量的好坏而不是单纯按照葡萄的数量给酒农算钱。为了保证葡萄的品质,合作社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修剪葡萄藤时只留一条枝,上面至多允许挂5串葡萄;收割前,合作社会采用葡萄酒折射仪来检测葡萄,保证其品质一致才进行收割;当葡萄被酒农运到合作社时,他们还会挑选重量和糖分都适中的葡萄,再检测是否发霉等不良因素,确保能够酿出上等葡萄酒。
今天,酒农在德国已经变成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在法兰克福以南一个叫弗洛海姆的小镇,艾斯彭希德家就是典型的德国农民家庭。他们有一片100公顷左右的葡萄种植基地和一个葡萄酒作坊。艾斯彭希德的儿女也都随父亲“务农”,女儿雷娜今年28岁,三年前从德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毕业,曾当选莱茵黑森葡萄酒产区的“葡萄酒皇后”,目前主要管理家族的葡萄酒营销。这位美女高才生说:“这是我们家的传统,我不想打破,而且我自己也对农业感兴趣。”雷娜的弟弟尼克劳斯今年25岁,是威斯巴登一所大学酿酒专业的高材生,他曾在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实习,现在已经从父亲手中接管葡萄种植和生产业务。艾斯彭希德家周边的许多农户也是几代“务农”。他们认为,只有让孩子也乐于务农,农业才有希望。 和中国农民一样,德国酒农也是应季节而忙,但这里的机械化程度较高,酒农的装备有葡萄收割机、拖拉机、榨汁机等。其中,收割机主要利用内部机器结构对葡萄藤进行两边摇晃,熟透的果实由于重力而自然脱落,而没熟透的葡萄依然留在枝上不受破坏。一部葡萄收割机的售价在30万欧元,可替代大概50个工人的工作量,且损失量少于2%。通常,很多葡萄酒庄主会联合购买一台收割机,然后分配使用。
以质为本
在金凯思酒庄,英格一边麻利地往货车上搬运酒瓶,一边介绍说,整个酒庄只有17人,照顾着35公顷的土地和年生产量达1200万瓶的酒厂,以及覆盖欧洲、美洲和亚洲的销售运输网络。在仓库里,他们的产品已经打上了中国品牌“凯宾”,每个纸箱6瓶,即将发往中国。有访客问英格:“往中国运酒,山长水远,为什么不整桶卖过去,而要装入玻璃瓶这么麻烦呢?”英格利落地回答说:“因为瓶装的酒没有办法造假。”
对于德国酒农而言,酒就是他们的面子。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瓶盛装的成品酒,而非以其出产地作为质量检测标准的国家,任何葡萄酒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样本检测。历史再悠久、地位再显赫的酒庄,其产品都没有“免检”的特权。早在中世纪,德国对掺水出售假酒的人就有很严厉的惩罚措施。1471年,一个酒农因为往酒里掺水而被捕。1903年,当时的法尔兹行政区设立了第一个葡萄酒检查官的“职位”。如今葡萄酒检查官到处都有,他们监控生产条件,检查督促法律法规的执行,在企业抽查罐装和瓶装葡萄酒进行感官测试,检查葡萄酒标上的说明是否正确。
向来以办事严谨而著称的德国人,在利益面前也走过自砸牌子的一段弯路。德国酒法企图用物理、化学测量来代替人的嗅觉和味觉,把葡萄酒分作普通酒和高质酒。高质酒对原料、加工等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要经过严格、繁琐的检验,而普通酒除去常规的食品检查,不受特别的质量限制。
此法一出,不论优劣,大家都争着造甜酒。只要葡萄熟、糖分高,都可以成为极品。这些酒商大量收购葡萄,并且在酿造过程中过多加入糖分。酒农也跟风,只顾大量种植葡萄,放弃了对葡萄果实的挑选。另外,还特地培育了很多早熟、高产、抗病力强的杂交品种。大部分原来种植雷司令的地段,都改种这些“新品种”了。结果,酒味越来越淡,喝起来像汽水。
一开始消费者误以为这些糖水味道的东西就是雷司令,其实这类酒跟真正的雷司令葡萄酒毫无关系。于是,德国葡萄酒的名声一落千丈,价格也跟着跌下来。价格越低廉,酒农的盈利就越少,就更被迫提高产量,而高产又反过来压低酒价。年景不好,酒农收入当然不好;而好年景,产量高,价格下跌,酒农的日子又不好过。于是,年年靠欧共体补贴。如此恶性循环,不可遏止。
最近十年来,酒农们开始反省,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开始恢复种植雷司令,精工细作,低产高质,强调特色,坚持葡萄的生长期和精选,这才使得德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回升。
在萨尔河畔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位叫Egon Muller的年轻酒农经营着一片13公顷的雷司令葡萄园。他酿出的特品雷司令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白葡萄酒。几年前在世界名酒拍卖上,一瓶1990年的雷司令竟达到了三十多万美金的价格。他是德国新酒农的典范。如今,这场国际性的雷司令复兴正在进行中。对古老的德国名种雷司令而言,今天的再度辉煌并非偶然,也不是市场的变化无常,而是酒农坚持以质为本的回报。
生态葡萄
在德国当农民并不简单,他们需要接受农业教育,执证上岗。为了吸引高学历青年务农,德国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农业大学毕业生有权买地或租地,除了每英亩几十欧元的保险费外,养老、医疗等保险均由国家投保;创办农场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和低息贷款;头6年可以减免税收等。农业学科在德国是“限制”专业,10名学生才录取1人,报考者既要有优秀的成绩,还要具备半年以上的“农业学徒”经历,毕业后才能获得“农业工程师”头衔。
现在,欧盟正在制定新的生态葡萄种植标准。在葡萄园中,酒农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不允许使用矿物肥料或者为防止病虫害而使用植保农药。生态种植只能使用被批准的介质和手段。从常规种植向生态种植的转变需要三年时间。如今这样的生态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占整个德国葡萄种植面积的5%。
大部分德国酒农不再使用农药遏制葡萄卷叶蛾的繁殖,而是采用有利环境的荷尔蒙迷惑方法。在天堂酒庄的葡萄园,格柯鲁科女士指着葡萄支架上的小盒子说:“这个是用来制服葡萄卷叶蛾的。”1987年,生物科学法避虫害首次在德国使用时,格柯鲁科是第一批使用者。她和其他酒农一起在葡萄园内四处悬挂小袋子,袋内装有散发雌性葡萄卷叶蛾荷尔蒙气味的物质,以此来扰乱雄性害虫的嗅觉神经,妨碍其正常交配。“一年挂一次,这种方法并不会毁灭物种,但可以将害虫数量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使用杀虫剂。”
德国酒农对于那些自身拥有抵抗病害能力的葡萄品种很感兴趣,因为它们不需要使用其它植保手段。这种新培育成功的品种是瑞根德红葡萄,这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如今已经达到2000公顷。
生态葡萄酒的口感比其它葡萄酒更好吗?生态经济酒农协会回答:“一般情况下,生态葡萄生产出的葡萄酒口感如常规传统方法种植酿造的葡萄酒,质量没有区别。”只是,他们尽可能使用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方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马克思的父亲在摩塞尔地区有一个不大的葡萄园,在流浪他乡的日子里,马克思常常怀念家乡的葡萄酒。在一封寄给女婿保尔·法拉格的父亲佛郎斯瓦·法拉格的信中,马克思写道:“我和路德(马丁·路德)老头一样,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在德国13个产酒区中,每个产区葡萄酒的香型和口味各不相同,相同品种的酒因为产地、年份、采收期、酿造方法的不同,所以口感也不同。推广德国葡萄酒文化是德国国家旅游局2012年旅游主题的两大重点之一。在交通不太便利的酒庄区,自驾单车游览美景兼品酒,一次行程便可满足视觉、味觉与心灵的多重愿望。
香肠集市
每年8月28日至11月8日,很多人会慕名来到诺伊塔市牧斯巴赫,参加万杯酒农合作社举办的新酒节。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日均两三千人参加新酒节。该合作社总经理科罗说,这些游客都是合作社的私人客户或直接客户,合作社借此宣传各类酒,而客户可以现场品酒,谈论酒文化,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销售。
普法尔兹是德国第二大葡萄酒产区,它拥有世界最老的葡萄酒、最大的葡萄酒桶,以及最知名的“德国葡萄酒之路”,全球规模最大的葡萄酒节“巴特迪克海姆香肠集市”每年都会在此举行。
这是一个嘉年华式的集市,德国人举家出动,推着婴儿车、牵着宠物狗、开着座驾从四面八方赶来,就像是赴一次久违的盛宴。集市上售卖各种食品的小档排满了路的两边,各式游乐项目令人目不暇接。据当地人介绍,香肠集市已经有100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小镇上农民之间以物易物的聚会,慢慢地,商业的性质逐渐淡化,娱乐需求日益突出。1830年,集市上来了一个马戏团,表演吞火、布袋木偶戏和花式骑术等,还有大量的乐师聚集在这里,于是大批观众被吸引。1832年,“香肠集市”这个称呼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原因是在节日期间香肠消费量史无前例的大。
除了逛集市,到酒农家去买酒也是有意思的经历,酒农会在院落中铺开桌椅,并在门上放一束花或一个扫把作为标志,说明“此处有物品出售”,通常会出售葡萄酒、葡萄果冻、葡萄籽油及酒杯、酒塞、杯垫等,并在屋子里最写意的地方设置品酒区,让客人得以在午后懒洋洋的日光中半眯着眼睛享受美酒。
还有酒农为客人提供了参观酒窖的活动安排,这对葡萄酒爱好者来说是个令人激动的时刻。现代化的酒庄内常有浪漫的老酒窖,里面展示着装饰效果很强的木桶,旁边则是现代化、具有高新技术的设备,轻柔压榨葡萄的气压榨汁机,闪光发亮、带有计算机控制冷却的不锈钢酒罐,带空调让酒在橡木桶内成熟的酒窖,以及全自动的装瓶设备。
在德国,这个被称为酒庄的花束、篱笆或扫帚经济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卡尔大帝时代时期,当时酿酒业被奉为模范产业,修道院致力于葡萄种苗培育与酿酒技术研发,并对管制酒类买卖网开一面,每年开放3个月允许葡萄农的私酿酒贩卖。于是酒庄以特定时节筹划该活动,通常是在拱形屋顶的酒窖举行,或以当地特色塑造传统氛围,门口挂起花环,昭告访客,此例成为酒乡各地的民俗节庆,葡萄园于是遍布全德境内。
酒农合作社
德国农村酒庄一般分为农家酒庄和葡萄农合作社。200年前,德国酒农生存不易。小酒农把自己酿的葡萄酒卖给葡萄酒经销商,由经销商决定葡萄酒的价格。但是经销商逐年压低价格,辛苦忙碌一年的酒农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乔治·福斯特一次在莱茵河上旅行后记载了当时德国葡萄酒农的状况:“六年来困窘地生活着,期待最终能拿到采摘葡萄带来的收入。通常情况下,七八年才能等来这么一次:只有葡萄酒能喝了并且有足够数量,酒农才能靠它奢侈地生活一阵。 但在下一年,生活又重回乞丐的岁月,如从前那样。”(《尼德赫海茵的风景》1790年,第一章)
为了争取合理的报酬,酒农们联合起来对抗经销商,这种自发的机构成为最早的酒农合作社。1868年,当“麦耶施罗斯的酒农协会”成立时,阿尔的18户酒农有了德国第一个酒农合作社。经过时间的检验,酒农们发现合作社在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产品销售方面大有裨益,政府也发现合作社这种农业形式便于规范生产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便大力扶持推广。
如今,酒农合作社已遍布德国所有的葡萄酒产区。酒农合作社经营面积占全德国葡萄种植面积的1/3,特别在符腾堡和巴登地区,当地有很多以葡萄酒作为副业的酒农。同时,德国葡萄酒业协会也能为葡萄农向政府争取权益,在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制定时反映农民意见,并且提供法律顾问,协助农民办理税务,同时筹办国际葡萄酒产业博览会,提升酿酒技术,开发海外市场。
万杯酒农合作社成立于1902年,在这里,酒农采摘自家的葡萄交给合作社后就不需要再操心了。合作社有专家和工程师完成葡萄的接收、压榨、酿酒、销售等所有工作,提供如何施肥、修蔓、管理等咨询服务,并把收益公平合理地交还给每位酒农。科罗说,合作社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一年只盈利1000欧元,合作社按照葡萄质量的好坏而不是单纯按照葡萄的数量给酒农算钱。为了保证葡萄的品质,合作社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修剪葡萄藤时只留一条枝,上面至多允许挂5串葡萄;收割前,合作社会采用葡萄酒折射仪来检测葡萄,保证其品质一致才进行收割;当葡萄被酒农运到合作社时,他们还会挑选重量和糖分都适中的葡萄,再检测是否发霉等不良因素,确保能够酿出上等葡萄酒。
今天,酒农在德国已经变成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在法兰克福以南一个叫弗洛海姆的小镇,艾斯彭希德家就是典型的德国农民家庭。他们有一片100公顷左右的葡萄种植基地和一个葡萄酒作坊。艾斯彭希德的儿女也都随父亲“务农”,女儿雷娜今年28岁,三年前从德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毕业,曾当选莱茵黑森葡萄酒产区的“葡萄酒皇后”,目前主要管理家族的葡萄酒营销。这位美女高才生说:“这是我们家的传统,我不想打破,而且我自己也对农业感兴趣。”雷娜的弟弟尼克劳斯今年25岁,是威斯巴登一所大学酿酒专业的高材生,他曾在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实习,现在已经从父亲手中接管葡萄种植和生产业务。艾斯彭希德家周边的许多农户也是几代“务农”。他们认为,只有让孩子也乐于务农,农业才有希望。 和中国农民一样,德国酒农也是应季节而忙,但这里的机械化程度较高,酒农的装备有葡萄收割机、拖拉机、榨汁机等。其中,收割机主要利用内部机器结构对葡萄藤进行两边摇晃,熟透的果实由于重力而自然脱落,而没熟透的葡萄依然留在枝上不受破坏。一部葡萄收割机的售价在30万欧元,可替代大概50个工人的工作量,且损失量少于2%。通常,很多葡萄酒庄主会联合购买一台收割机,然后分配使用。
以质为本
在金凯思酒庄,英格一边麻利地往货车上搬运酒瓶,一边介绍说,整个酒庄只有17人,照顾着35公顷的土地和年生产量达1200万瓶的酒厂,以及覆盖欧洲、美洲和亚洲的销售运输网络。在仓库里,他们的产品已经打上了中国品牌“凯宾”,每个纸箱6瓶,即将发往中国。有访客问英格:“往中国运酒,山长水远,为什么不整桶卖过去,而要装入玻璃瓶这么麻烦呢?”英格利落地回答说:“因为瓶装的酒没有办法造假。”
对于德国酒农而言,酒就是他们的面子。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瓶盛装的成品酒,而非以其出产地作为质量检测标准的国家,任何葡萄酒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样本检测。历史再悠久、地位再显赫的酒庄,其产品都没有“免检”的特权。早在中世纪,德国对掺水出售假酒的人就有很严厉的惩罚措施。1471年,一个酒农因为往酒里掺水而被捕。1903年,当时的法尔兹行政区设立了第一个葡萄酒检查官的“职位”。如今葡萄酒检查官到处都有,他们监控生产条件,检查督促法律法规的执行,在企业抽查罐装和瓶装葡萄酒进行感官测试,检查葡萄酒标上的说明是否正确。
向来以办事严谨而著称的德国人,在利益面前也走过自砸牌子的一段弯路。德国酒法企图用物理、化学测量来代替人的嗅觉和味觉,把葡萄酒分作普通酒和高质酒。高质酒对原料、加工等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要经过严格、繁琐的检验,而普通酒除去常规的食品检查,不受特别的质量限制。
此法一出,不论优劣,大家都争着造甜酒。只要葡萄熟、糖分高,都可以成为极品。这些酒商大量收购葡萄,并且在酿造过程中过多加入糖分。酒农也跟风,只顾大量种植葡萄,放弃了对葡萄果实的挑选。另外,还特地培育了很多早熟、高产、抗病力强的杂交品种。大部分原来种植雷司令的地段,都改种这些“新品种”了。结果,酒味越来越淡,喝起来像汽水。
一开始消费者误以为这些糖水味道的东西就是雷司令,其实这类酒跟真正的雷司令葡萄酒毫无关系。于是,德国葡萄酒的名声一落千丈,价格也跟着跌下来。价格越低廉,酒农的盈利就越少,就更被迫提高产量,而高产又反过来压低酒价。年景不好,酒农收入当然不好;而好年景,产量高,价格下跌,酒农的日子又不好过。于是,年年靠欧共体补贴。如此恶性循环,不可遏止。
最近十年来,酒农们开始反省,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开始恢复种植雷司令,精工细作,低产高质,强调特色,坚持葡萄的生长期和精选,这才使得德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回升。
在萨尔河畔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位叫Egon Muller的年轻酒农经营着一片13公顷的雷司令葡萄园。他酿出的特品雷司令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白葡萄酒。几年前在世界名酒拍卖上,一瓶1990年的雷司令竟达到了三十多万美金的价格。他是德国新酒农的典范。如今,这场国际性的雷司令复兴正在进行中。对古老的德国名种雷司令而言,今天的再度辉煌并非偶然,也不是市场的变化无常,而是酒农坚持以质为本的回报。
生态葡萄
在德国当农民并不简单,他们需要接受农业教育,执证上岗。为了吸引高学历青年务农,德国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农业大学毕业生有权买地或租地,除了每英亩几十欧元的保险费外,养老、医疗等保险均由国家投保;创办农场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和低息贷款;头6年可以减免税收等。农业学科在德国是“限制”专业,10名学生才录取1人,报考者既要有优秀的成绩,还要具备半年以上的“农业学徒”经历,毕业后才能获得“农业工程师”头衔。
现在,欧盟正在制定新的生态葡萄种植标准。在葡萄园中,酒农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不允许使用矿物肥料或者为防止病虫害而使用植保农药。生态种植只能使用被批准的介质和手段。从常规种植向生态种植的转变需要三年时间。如今这样的生态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占整个德国葡萄种植面积的5%。
大部分德国酒农不再使用农药遏制葡萄卷叶蛾的繁殖,而是采用有利环境的荷尔蒙迷惑方法。在天堂酒庄的葡萄园,格柯鲁科女士指着葡萄支架上的小盒子说:“这个是用来制服葡萄卷叶蛾的。”1987年,生物科学法避虫害首次在德国使用时,格柯鲁科是第一批使用者。她和其他酒农一起在葡萄园内四处悬挂小袋子,袋内装有散发雌性葡萄卷叶蛾荷尔蒙气味的物质,以此来扰乱雄性害虫的嗅觉神经,妨碍其正常交配。“一年挂一次,这种方法并不会毁灭物种,但可以将害虫数量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使用杀虫剂。”
德国酒农对于那些自身拥有抵抗病害能力的葡萄品种很感兴趣,因为它们不需要使用其它植保手段。这种新培育成功的品种是瑞根德红葡萄,这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如今已经达到2000公顷。
生态葡萄酒的口感比其它葡萄酒更好吗?生态经济酒农协会回答:“一般情况下,生态葡萄生产出的葡萄酒口感如常规传统方法种植酿造的葡萄酒,质量没有区别。”只是,他们尽可能使用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方法满足生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