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sandc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规律
  文本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传达其写作意图的过程。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是打开阅读理解题的金钥匙。因此,无论阅读哪类文本,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本结构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文本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本考点主要以主观简答题形式考查考生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和理清文本结构的能力。
  常见设问方式有:①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②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③请具体分析文章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④作者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题的?
  技法揭示
  行文思路就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表现为文本的结构。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结构,二者是辩证的统一。行文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有局部思路。
  梳理行文思路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把握文本顺序——把握文本写作目的和行文规律;二是寻找思路标志——寻找能体现文本行文思路的关键语句或标点;三是运用特殊句式——规范表述,这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终极目标。
  技法剖析
  一、把握文本顺序
  要梳理文本思路,首先要把握文本顺序。文本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所谓时间顺序,就是事物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所谓空间顺序,就是景或物的远近、高低、左右、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的顺序。记叙类文本(包括散文、小说和人物传记)一般围绕主要的人物或景物,从时空转换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议论类文本一般围绕某个话题,从“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或从“列举现象一揭示危害一分析原因一提出措施”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或从“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四种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例1《乾坤草亭》(议论文)阅读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相关文段: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乌、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解析:此题要求梳理局部思路。此段的思路很是清晰,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作者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文中有“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句)。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例2《雾》(散文)阅读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原文略,请上网搜索)。(6分)
  解析:此题要求梳理全文思路,文本按照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展开。全文共七段,先摘录每段话的关键语句: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②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喜悦。③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④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⑤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全文先抑后扬,借写对雾的感情变化来表达自己对朦胧美的认识,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思路清晰。全文思路是:不爱雾-喜爱雾-思考雾-陶醉雾。
  参考答案:首先作者说“不喜欢”雾;接着写来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然后写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最后写作者“陶醉”在雾境幻象之中。
  二、寻找思路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语句或标点,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一,寻找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第二,寻找词语方面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第三,寻找形式方面标志。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等。
  例3《时间怎样地行走》(散文)阅读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原文略)(6分)
  解析:此题命题要求清晰,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这个角度来梳理思路。文本有七个自然段:第一、二段:“童年”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第三段:“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第四段:“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第五、六段:“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第七段:我现在“终于”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只要关注引号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文本的思路还是比较容易梳理的。   参考答案:首先,写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接着,写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最后,写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例4《阅历与读书》(议论文)阅读题: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3分)
  相关文段: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解析:抓关键性语句,往往能快速理清文本的思路。这三段文字,每段首句便是关键语句。本题分值是3分,意味着可能是三个层次结构。②~④段是三个段落,因此,主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层意即可。②段阐述读书的作用;③段阐述阅历不仅仅与年龄相关,更与经历相关;④段阐述阅历与经历的不同。
  参考答案: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三、运用特殊句式
  梳理行文思路时,必须从某一恰当的角度(线索设置、时空转换、对象变化、情感发展、情节发展、说理推进等)出发。同时,在表述时使用特殊的句式:“首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
  例5《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阅读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原文略)(6分)
  解析:梳理脉络,就是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首先要确定一个依据,通常可以从时间地点变换、故事发生发展、人物心理变化等角度加以梳理。对于本题而言,以事件发展为脉络,以主人公心理变化为脉络,都不难梳理出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先写做好鸟笼,接着写拒卖鸟笼给老大夫,然后写送鸟笼给彼贝,最后写台球房醉酒。(按事件发展脉络梳理)
  示例二:首先写期待好价钱,接着写信守与彼贝的约定,然后写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最后写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按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梳理)
  例6《罗丹的雕刻》(议论文)阅读题: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相关文段: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解析:概括论述层次,即梳理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句的中心词是“崇拜”;中间部分的表达重点放在“但”之后,强调雕刻服从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最后是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四、思路变式考法
  有些题目表面上看没有直接考查梳理思路,如指出结构方式、概括段意层意、概括文本主旨、梳理小说情节、理解语句含意、筛选相关信息等,其实这些都是梳理行文思路的变相考法。
  例7《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人物传记)阅读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原文略)(6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结构方式。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结构方式”指什么。文章的结构方式有四种,即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本文是“总分总”三段式结构。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例8《邮差先生》(小说)阅读题: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4分)
  相关文段: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叫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语句含意。回答此题,要注意最后一段话开头“为此”一词。它提示我们,此题答案在上文(即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说小城生活好;第二句是说小城天气好;第三句是说邮差心情好。
  参考答案:①小城天气好;②小城生活好;③邮差心情好;④表达作者对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例9《花的世界》(散文)阅读题: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3分)
  相关文段: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本段五句话显然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受母亲爱花的影响),第三句为第二层(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后两句为第三层(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参考答案:①受母亲爱花的影响;②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③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其他文献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特别重视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讨与发掘,无论是散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都会设置涉及作品意蕴的探究题。文学作品的意蕴虽然涉及的层面宽广,内容丰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探讨意蕴的方法,明确了发掘意蕴的思路,此类题就容易解答了。现结合往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探讨如何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明确探究意蕴的角度,把握探究的方向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有时候会指明探究对象,但多数情况下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素姑  师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宛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
期刊
很多人一看到“设计”结构就会想到“为文造作”等诸多贬义词,认为“设计”会束缚作文的思路,僵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能畅所欲言,影响行文的表达。其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并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需要的”。更何况高考作文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有特定的时间和字数的要求,这就更需要在深刻立意之外,在结构上还要刻意为之。一般说来,议论文
期刊
[作文题]吉林省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考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理查德·瓦格纳说:“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  布雷默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罗兰说:“一个人如能不管境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更有神气。”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以“心境与快乐”为话题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
期刊
一、生活之“真”不等于写作之“真”  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还有人说,真实,是文章的第一生命。自然,这些观点的强调对于克服与矫正当下一些学生作文的“虚假”之风、“套用”之习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是不是说,能够把有关的生活情景原原本本地、实实在在地再现出来,就是“真实”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呢?——那也不尽然。比如,以下的一些所谓的“真实”,便不符合写作“真实”的要求。  (一)事无巨
期刊
“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是近两年刚刚出现的新题型,相比客观选择题,这一道主观题的难度略有增加。但是解题的思路仍然可以梳理出几个步骤。  一、了解主观概括题的命题角度  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高考题例](2015年上海卷第25题)本
期刊
我们从小读唐诗宋词,对于“意象”不可谓不谙熟。见落花生发人生无常之慨叹,望明月而思乡园故土,抑或咏菊讴梅必叹雅人之深致,等等,可见古时文人已将“意象”运用得熟稔。落花、明月或菊梅,都是传统诗文中的“意象”,意象的参与,使文章显得典雅而含蓄。那么何谓意象呢?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高中生如何运用“意
期刊
一张语文高考试卷上可能多达九千多字。这么多的文字材料,在短短的150分钟内,要读懂、思考、答题,可以说高考首先考查的就是我们的阅读效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呢?  考试中,可不能草率地一目十行。要知道,高考试题,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语段,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题干和试题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在一起呈现的。苏澈说过:“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因此,高效的阅读,就是
期刊
《文赋》中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说,在关键、紧要处用上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就会成为一篇文章的警句。这里所说的精辟的话往往是考生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素材,其可以是古典诗词、名人名言,亦可以是典故、谚语、俗语等,那么高考作文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素材,最终达到立“片言”而成一篇之“警策”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技法指津  (一)立片言而居要——居于题目  用名言警句做题目,可使
期刊
[命题规律]  现代文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技巧、表达特色、表现特色)类鉴赏题一直是制约语文成绩提升的一个瓶颈。此类题目分值高、难度大。对此类题型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答题方法掌握不到位,使许多考生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只能望“题”兴叹。  这种题型,每年都考,分值一般为4~6分。这类题目的发问模式常常是:①……的好处是什么;②……的作用是什么;③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④简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