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惑1为什么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一直致力于赏识教育的魏建惠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朋友的女儿今年3岁半,小家伙十分可爱。可有一天,朋友忧心忡忡地问我:“魏老师,我女儿特别爱美,每天早上都要穿新衣服,不穿新衣服就不起床。女儿的新衣服不少,家里囤了很多,可这样长此以往,会不会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啊?”
这个案例里面的妈妈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了孩子未来会出现的问题,不可谓不关心孩子。为了让孩子避开“虚荣心”这个错误,她忧心忡忡地跑去咨询专家,不可谓不尽心。可是,她真的理解孩子的天性吗?她所谓的担忧真的是事实吗?
魏老师是这样给她解惑的:喜新是人的天性,有的人喜新恋旧,有的人喜新厌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这都属正常范畴。因为喜新,人类不断发明创造,研发出新鲜事物,推动着整个社会往前走。反之,一个不喜新的人,身上必然存在某些问题,证明他的天性已经被抹杀了。
所以,家长们要多给孩子一点自我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会成长,保护好他们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的能力,并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挥自己兴趣与特长的成长环境。让这些种子在最适合的土壤里生长,让他们能与这个世界接触,进而思考,最后升华。
困惑2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感知能力?
在孩子需要保护的两种天性中,感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层通道。很多家长也许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就断送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魏建惠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特别“负责任”,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勇敢,孩子摔跤时他们说“宝宝不哭,不痛的”,孩子喝药时他们说“宝宝乖,一点也不苦”……渐渐地,孩子所感知的全部是外界赋予的,而不是自己主动感受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自卑的原因,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感知能力。家长说孩子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笨;老师说孩子差,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差。他人的言行直接通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进入大脑,然后达成孩子的“感知”,根本没有心的呼应。
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走很多弯路,会犯很多错误,可是这些弯路、错误并不是阻碍他们成长的“拦路虎”,反而是非常宝贵的成长经历。其实,只要孩子不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触犯法律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而不是用成人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感知能力。
困惑3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在孩子需要保护的两种天性中,感知能力是孩子认知、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则是孩子理解、思考这个世界的重要能力。很多家长会说,我很清楚发散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经常引导他去思考一些相关联的问题,为什么还说我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呢?很简单,家长理解的发散性思维是狭隘的,而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广泛意义上的,是一种价值观、世界观。
魏建惠说,每个生命都是带着千百万年的遗传基因来到这个世界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智慧,让每个孩子与天地万物自然地融为一体,他们对事物无好坏对错之分,是一种智慧的发散性思维,也是一种与宇宙规律相符的全纳思维。
然而,很多父母爱子心切,生怕孩子走弯路,恨不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一股脑地塞给孩子。久而久之,在这种无限爱心的“熏陶”之下,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从“发散性思维”到“狭隘思维”,最终演变为“两极思维”——非好即坏,非对即错。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孩子逐渐丧失了想象能力。
魏老师希望父母能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属性,保护好孩子的两种天性,给予孩子体验与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在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爱中,像沐浴在春风中的嫩芽一样快乐成长!
一直致力于赏识教育的魏建惠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朋友的女儿今年3岁半,小家伙十分可爱。可有一天,朋友忧心忡忡地问我:“魏老师,我女儿特别爱美,每天早上都要穿新衣服,不穿新衣服就不起床。女儿的新衣服不少,家里囤了很多,可这样长此以往,会不会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啊?”
这个案例里面的妈妈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了孩子未来会出现的问题,不可谓不关心孩子。为了让孩子避开“虚荣心”这个错误,她忧心忡忡地跑去咨询专家,不可谓不尽心。可是,她真的理解孩子的天性吗?她所谓的担忧真的是事实吗?
魏老师是这样给她解惑的:喜新是人的天性,有的人喜新恋旧,有的人喜新厌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这都属正常范畴。因为喜新,人类不断发明创造,研发出新鲜事物,推动着整个社会往前走。反之,一个不喜新的人,身上必然存在某些问题,证明他的天性已经被抹杀了。
所以,家长们要多给孩子一点自我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会成长,保护好他们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的能力,并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挥自己兴趣与特长的成长环境。让这些种子在最适合的土壤里生长,让他们能与这个世界接触,进而思考,最后升华。
困惑2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感知能力?
在孩子需要保护的两种天性中,感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层通道。很多家长也许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就断送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魏建惠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特别“负责任”,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勇敢,孩子摔跤时他们说“宝宝不哭,不痛的”,孩子喝药时他们说“宝宝乖,一点也不苦”……渐渐地,孩子所感知的全部是外界赋予的,而不是自己主动感受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自卑的原因,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感知能力。家长说孩子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笨;老师说孩子差,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差。他人的言行直接通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进入大脑,然后达成孩子的“感知”,根本没有心的呼应。
其实,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走很多弯路,会犯很多错误,可是这些弯路、错误并不是阻碍他们成长的“拦路虎”,反而是非常宝贵的成长经历。其实,只要孩子不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触犯法律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而不是用成人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感知能力。
困惑3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在孩子需要保护的两种天性中,感知能力是孩子认知、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则是孩子理解、思考这个世界的重要能力。很多家长会说,我很清楚发散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经常引导他去思考一些相关联的问题,为什么还说我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呢?很简单,家长理解的发散性思维是狭隘的,而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广泛意义上的,是一种价值观、世界观。
魏建惠说,每个生命都是带着千百万年的遗传基因来到这个世界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智慧,让每个孩子与天地万物自然地融为一体,他们对事物无好坏对错之分,是一种智慧的发散性思维,也是一种与宇宙规律相符的全纳思维。
然而,很多父母爱子心切,生怕孩子走弯路,恨不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一股脑地塞给孩子。久而久之,在这种无限爱心的“熏陶”之下,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从“发散性思维”到“狭隘思维”,最终演变为“两极思维”——非好即坏,非对即错。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孩子逐渐丧失了想象能力。
魏老师希望父母能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属性,保护好孩子的两种天性,给予孩子体验与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在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爱中,像沐浴在春风中的嫩芽一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