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生工程教育比较

来源 :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美研究生工程教育都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兴起、壮大的,但美国研究生工程教育较中国更早、更成熟。本文结合对美国三所著名大学的实地考察研究,分析比较中美两国研究生工程教育中多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在国际可比性、质量保障机制、培养基地建设、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3—0019—03
  [作者简介]胡凤雏,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吉林长春130022);闫大柱,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
  
  由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美国研究生工程教育国际研修班,赴美国考察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麻省理工学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拜访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教育部负责人,就其研究生工程教育培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美国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工程硕士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工程活动的涉及面迅速拓宽,复杂性与日俱增,加之科学主义勃兴和大学价值取向失衡,对工程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工商业特别是高技术工业对工程类高学历或高学位实务型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冷战结束。军工企业大批裁员,为了让军工企业职工转岗再就业,美国国防部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工程硕士再教育培训项目。由于经济膨胀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削减开支,包括削减对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国防研究的资助;另一方面强调“大多数的技术投资由国家安全转向国际经济竞争”,并“正在把工程活动和研究的重点从极其强调国家安全与空间探测转移到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更为实用的方面”,从而使许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从埋头学术研究中脱出身来,反思研究和教育上的得失,并由此认识到研究生教育计划需要更贴近工程实践者的职业需要。因此开发和提供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教育计划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战略转移的客观需要。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开始发生范式转变,即为了更密切地回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开始重建工程教育结构及教育计划。这一变革动向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工程硕士教育计划重新受到关注,一些院校纷纷开发、恢复、改进和扩大工程硕士教育计划。其中,MIT的加入使工程硕士教育计划格外引人注目。MIT电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1985年开始酝酿。到1993年秋正式招生,历时8年。但一经上马,发展势头强劲,1994—1995年度注册学生就有150名左右,1995—1996年度注册学生增至约200名。
  但是,由于近几年来经济的缓慢发展,对工程硕士的需求趋于饱和;加之工商业界由于缺乏远虑,不想支付更多的薪水,而对工科研究生持消极态度;而且工科教师在科学主义思潮和联邦研究资助的影响下,普遍采用科学模式,热衷于研究取向的研究生教育,很多学校又恢复到以学术为中心,一些院校转而暂停工程硕士计划,或渐渐使之类同于科学硕士。
  
  (二)UC Davis、MIT、UM三所学校的基本情况
  1、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培养条件
  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0f California)简称UC,成立于1869年,历经百余年洗礼,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大学。自1993年以来,UC的研究人员共获得43项诺贝尔奖,大学现有师资中有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9位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UC由9个分校组成,UC Davis是其中最大的分校。1908年UC Davis作为UC农业教育中心而创立,现今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学校,其本科生和专业课程教育已发展为3个学院:农业和环境学院、工程学院以及文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兽医学院和管理学院则提供职业培训,共有100多个本科专业和60多个研究生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6513人。
  麻省理工学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创建于1861年,是美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这里所有的科学专业都十分出色,其中Sloan管理研究生院的MBA课程曾名列美国MBA排行榜榜首,在全世界MBA十大排行榜上,也是名列前茅。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是全美公认的第一,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都是声誉极高的专业。学院极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校内由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学生可以与教授搭档来共同搞科研课题。以MIT纯正的校风、严格的治学态度必然会发展成为工程教育之巨擘。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简称UM,创立于1862年,是一所州立大学。它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与良好的学术声誉,而且与民间的公私立机构建立了不错的互信关系。UM除了学术声望极高之外,全校还有2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全年获得的合约及奖励经费为两亿三百万美元,自行募款所得为两亿六千万美元,马里兰州政府补助为两亿七千三百万美元。该校坚持以科研为特色,并及时将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马里兰州政府、地方性实验室或各级学校机构。同时,这些地方机构也为UM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数据或工读机会。UM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知名教授经常到世界各地进行讲座,同时学校也聘请国外专家到校交流访问。
  2、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UC Davis在农业、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是世界上的领先者,大学及其研究所获得专利发明的研究成果多于世界任何一家研究机构。Uc Davis十分重视学科渗透交叉培养,学生入学后可以注册2个系,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市场需求情况在全校选课,也可以到外系做课题。有些交叉学科,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系的老师,院长会亲自出面帮助协调各专业教师,便于学生选课。
  MIT工程硕士毕业有75%的人要到企业工作。25%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工业企业应用型人才,即工程师教育,学位论文也主要是解决工业企业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MIT与企业界在研究方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如人员交流、建立大学与工业合作研究中心等,使大学的研究工作更加活跃。
  由于当今工程工作场所的界限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需要工程师发挥双重作用的新职业,如软件工程、电子通讯、制造、公共政策、法律等,因而UM有意识地把工程、 法律、医学、制造、电子通讯和公共政策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好跨学科领域工作的准备。
  
  (三)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美国工程硕士为全日制在校教育,一般没有异地教育现象。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各学校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MIT把工程硕士作为独立的学位,与科学硕士差别较大。而且工程硕士的课程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调整,在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学校要求有毕业论文,但是论文要求标准与科学硕士不同,强调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研究所及学会对于这类工程硕士的培养有资助项目,譬如美国工程师学会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设有专门资助。
  UC Davis、UM只把工程硕士作为一种过渡性学位,作为哲学博士(Ph D)的阶梯,工程硕士与科学硕士没有本质区别,二者教学内容一致,其主要区别在于学制不同,工程硕士学制为一年。科学硕士学制为两年到三年,工程硕士一般不做毕业论文,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对于这类工程硕士的培养企业投资较少,培养经费为个人自筹,收费标准同科学硕士相同,但是工程硕士没有奖学金,也不能申请TA。
  
  二、中美工程硕士培养比较
  
  (一)崛起和发展比较
  当今美国工程硕士的崛起是科学技术进步、工程实践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产物。也是工程教育范式变革的结果。我国工程硕士的兴起是适应我国的社会需求,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设立的在岗培训项目。不同之处源于两种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当今,美国一些州立大学都逐渐恢复到强调以学术为中心,而一些私立大学仍然保持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停滞发展,工程硕士的需求数量锐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使我国工程硕士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人力资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此,不仅国有企业技术骨干需要在岗培训,很多民营企业也意识到了提高技术骨干层次的重要性,这为我国工程硕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招生方式比较
  由于美国高等院校有招生自主权,工程硕士招生无需考试,只要申请就可以,各学校对工程硕士的认可程度差别较大。比如。UC Davis认为工程硕士不如科学硕士质量高,现已经不再招收工程硕士。而MIT认为自己的工程硕士是全美第一的。而且很多大公司对他们培养的工程硕士需求很大,所以对工程硕士仍持积极态度。
  我国招收工程硕士的学校则必须是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而且只可以在某些专业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且须参加国务院学位办统一组织的GCT考试,学校招生自主权相对较小。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已获得学士学位、具有3年工作经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企业在职人员,除电子、计算机专业可以招收少量应届毕业生外,其它绝大多数专业一般不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素质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其特点是定向培养,为此必须定向招生。
  
  (三)培养管理方式比较
  美国工程硕士一般都在校内培养,教学过程也在校内完成。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培养,其本质是本科培养的延伸,向学生提供一年研究生水平实践取向的教学和设计经验,为将来在工商业界就业做好准备。
  一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学习4年后,再直接学习一年的课程,即可以获得工程硕士的学位。在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如果参加公司项目,就可以获得公司资助,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公司工作,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受到优秀应届学生的欢迎。另外,MIT还为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员举办工业管理专业高级工程硕士班,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对企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做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有些学校把工程硕士培养作为培训,与科学硕士培养完全分离,这一做法不仅保证了科学硕士生培养的质量,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又获得了资金,满足了社会需要。
  我国工程硕士生教育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高等学校与企业协商。共同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工程硕士一般在企业培养,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授课,也可以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工程硕士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在发挥高等学校导师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长和主导作用的同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工程硕士学习和做毕业论文。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相对独立的,选用的教材和工学硕士有所不同。
  
  (四)专业设置比较
  美国大学中凡是有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都可以招收工程硕士,多数学校主要在工业管理、项目管理专业的招生量大。MIT工程硕士集中在电子、计算机专业,这一点和我国相似。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所以对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工程硕士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工程硕士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和美国区别不大。
  美国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譬如UC Davis的院长为了方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市场需求情况在校选择某些交叉学科、涉及到不同专业的课程,会亲自出面帮助协调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
  在我国,虽然提倡交叉学科的学习,但是实际上还未能真正地实现。比如说,研究生入学后,一般要求按照所报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选课,如果对其他专业感兴趣,换专业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三、对于改进和加强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次考察研究,不但对美国高等院校工程硕士教育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放在国际大环境里进行重新认识。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应不断完善且增加新的内容,要对工程硕士适应国际竞争和挑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建议:
  
  首先,认真研讨工程硕士的管理体制,积极进行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章程,建立一套层次清晰、职权明确、体系创新的工程硕士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同时,继续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监督与评估,建立多维立体的工程硕士质量保障机制。
  
  第二,注意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大力发展工业界与大学的联合体。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一些大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学校与企业联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扩大工程硕士招生规模,解决大中型企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旺盛需求。高校可以利用优越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科研资源,为大中型企业培养适合需要的人才,也能吸引一部分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第三,进一步加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的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和招生人数;要面向21世纪,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跨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学科,建立新专业;应调整现行的GCT考试方式,把专业综合测试和综合面试成绩与OCT考试成绩同等对待,录取参考分值应各占1/3,给学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我国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如果以GCT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分值,会把某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拒之门外,必然带来不公平。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国外工程硕士教育与管理的考察、学习和研究,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协会学会、大型企业和机构建立密切关系,致力于发展前沿的科学研究,对工程硕士进行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培训;在教学计划中安排3—6个月的时间到国外学习或请国外专家来国内讲学。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培养高素质、外向型,既有创新和创业能力,又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今后,工程硕士教育要打响工程硕士的品牌,做好学位标准的制订工作,建立工程硕士质量保证机制,促进和加强我国研究生工程教育与管理。
  
  责任编辑 刘新才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评估体系指标中学风的内涵以及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围绕评建工作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评估;学风  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的国家级、权威性的认证[1]。学风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一级指标之一,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期刊
摘 要: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色彩词的象征意义有的完全相同 ,有的大同小异 ,有的大相径庭。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学习语言和文化 , 在使用中避免望文生义,造成理解错误或理解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色彩词;象征意义    自然界中有七种基本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有很明显的共同之处的。反映在语言
期刊
摘 要:诗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热烈浪漫、清新纯净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纯洁美好的爱情生活。同时,诗中所唱颂的自由奔放、纯挚坚贞的爱情观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民风习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类型;纯挚坚贞爱情观  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期刊
摘 要:电子政务与网络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网上形象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密切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大势所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本文论述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功能,并特别阐述了我国发展电子政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政府管
期刊
摘 要:介绍了目前连续混炼设备的发展,简单分析了一些连续混炼设备的结构特点和混炼特点,指出连续混炼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受到密炼机厂家的重视。  关键词:连续混炼;转子构型    1、 概述    随着橡塑工业及其他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高分子加工设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工厂主要使用的混炼设备是间歇式密炼机,但由于一定因素的影响间歇混炼所得到的混炼胶质量不均匀,性能差异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化与文化生产力的异同,提出是“积极的、先进的文化才是文化生产力”的论断,进而论述了可持续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    胡锦涛同志在17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继承发展,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深刻理解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探索可持续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指导意义。
期刊
摘 要:企业发展要靠忠诚于企业的全体员工,而企业员工的流失,特别是优秀员工、核心员工的流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针对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分析了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影响,剖析了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企业员工流失率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对策研究    人员流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及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通过员工的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东西部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并提出提高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必须根据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合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新措施。  关键词:西部;研究生;创新教育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创新教育日益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核
期刊
摘 要:企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要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地忘掉过去,超越自我,“永远视今天为落后”,个人才能进步,企业才能发展。我们将这种思想观念和危机意识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文化;决策力;创新力;联动力;凝聚力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益凸显
期刊
摘 要:案例研究是管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首先,哈佛的案例教学引发了我们对案例研究的思考,并试图说明案例选取的技巧,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典型案例。接下来,说明了案例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最后,我们对个案研究与组合案例研究进行了对比,并给出总结。  关键词: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个案    一、引言——由哈佛案例教学想到的    1870年,兰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