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①的几个问题,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丰富劳动教育有效资源。
【关键词】劳动教育;以劳树德
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诉求,同时彰显德智体美劳相互融通的科学性。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实现互相支撑、相互保障,并为德、智、体、美之教育奠定重要基础。“以劳树德”强调劳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劳动的独特价值、培育良好的劳动品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心理、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的道德行为。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办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的方向与目标。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④马克思曾提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教育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根本:纠正“不想劳动”的心理与思想
(一)要让学生深刻认识“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实践、奋斗与付出”。追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轨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风雨历程。依托党史、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切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成就梦想”的视角讲清楚中华民族要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要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劳动实践、艰辛探索、积极奋斗;一次次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实现的每一次革命、建设和改革目标都是劳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主张干部带头加入到农民生产活动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各根据地发动民众开展生产劳动,为在日军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突围,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根据地财政经济的困难,在中共中央号召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领导人带头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了中国人民摘掉“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帽子的重要路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⑤号召大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继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迈进。
(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实现中国梦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由每一个中国人不懈奋斗,强调每个人团结、凝聚、同向的奋斗与劳动。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欲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求同存异尽最大可能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历史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中铸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激发起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御外的巨大精神动力与力量,让中华民族免于亡国灭种。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家们接受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涌现了一大批红色资本家,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奋斗从而形成巨大推动力,我国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当前,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时刻谨记中华民族要实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需要求同存异,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
(三)要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国梦为个人梦保驾护航”。立足大学生对财富幸福的价值观念,考察大学生对劳动践行的实际情况,讲清楚中国梦为实现个人梦想提供坚强后盾,实现个人梦想须奋斗,收获财富与幸福须劳动。广泛挖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民族危亡、民族独立、民族图强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生死存亡、成长发展、拼搏奋斗的生动故事,切入“中国梦为个人梦想保驾护航”的视角阐明“没有国哪来家、家未定人难安”的深刻道理。在此基础之上,再剖析部分大学生“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剑指环境、人际、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找出错误价值观形成的路径,讲好大学生的青春奋斗故事,最大限度发挥“榜样的力量”说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基于“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的思考,深入阐释“劳动与身心健康”“劳动与社交需要”的基本人类需要,进一步夯实“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科学基础。
二、关键:瓦解“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茫然与浅薄
(一)要学生明确作为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本领与才干。习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⑥劳动教育着重采用实践动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氛围、习得劳动技能。立足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让大學生亲自动手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撬起该专业门类的关键杠杆,自觉养成科学精神,有意识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刻苦钻研本职工作,树立正确择业观,致力于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开设“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坚持精神传承与诚实劳动相统一、坚持意志磨练与技能培养相统一、坚持理论素养与实践动手相统一,在传承中学习、在学习中弘扬、在弘扬中践行、在践行中领会。
(二)要学生深谙“劳动不分贵贱,不同劳动类型都有各自的技术技巧要求”。满足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发展的专业技能、紧跟时代进步的服务性技能都成为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依托于劳动教育“家校社”一体化,充分让学生体认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具有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在分类劳动教育中认识到“劳动只有类型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家庭中,学生充分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习得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学校里,以宿舍劳动为中心、辐射校园卫生劳动共同营造尊重劳动者、守护劳动成果的良好校园氛围。社会实践中,依托服务社会明白社会服务实践也需要基本的与人交流的技能、基本的服务技能等。 三、归宿:改变“不知付出、只求索取”的偏差与单一
(一)是让学生明白“集体成就个人,奉献收获成长”。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创造物,回归于社会、根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真正“成人”。学校通过举办“劳动周”“劳动月”等集体集中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劳动过程中感知集体力量的强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到艰苦地区开展实地劳动体验,从中汲取服务他人的认同与力量,增强奉献与担当意识。
(二)让学生认可“拼搏实干与责任担当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要担当奉献必须具备实干的志向与能力,注重实干必然会以担当奉献作为必要前提。引导学生在集体劳动中要以实干为要、以集体收获的成果为荣,自觉维护集体荣誉;通过举办评优评先的劳动活动,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明白“实干才能出成绩”的同时也要懂得“集体成就个人”;通过反面典型案例警示警醒,尤其是贴近大学生自身的故事,讲清楚“不知付出、只求索取”的危害性。
(三)让学生体会“甘于担当与奉献才能收获长治久安与长远幸福”
“为人民服务”要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也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坚持中。不能今天做到“为人民服务”,明天就全然不顾;也不是在小事上做到“为人民服务”,而在需要冲锋在前的时候就退缩。要引导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感知得到别人帮助的力量感;帮助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为他人着想的强烈意识、从奉献他人中肯定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讲话,2018
[3]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
[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5]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2013
注释:
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8
③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
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⑤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⑥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2013
作者简介:
周欢,女,苗族,重庆黔江,1988-11-20,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劳动教育;以劳树德
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诉求,同时彰显德智体美劳相互融通的科学性。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实现互相支撑、相互保障,并为德、智、体、美之教育奠定重要基础。“以劳树德”强调劳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劳动的独特价值、培育良好的劳动品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心理、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的道德行为。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办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的方向与目标。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④马克思曾提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教育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根本:纠正“不想劳动”的心理与思想
(一)要让学生深刻认识“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实践、奋斗与付出”。追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轨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风雨历程。依托党史、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切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成就梦想”的视角讲清楚中华民族要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要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劳动实践、艰辛探索、积极奋斗;一次次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实现的每一次革命、建设和改革目标都是劳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主张干部带头加入到农民生产活动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各根据地发动民众开展生产劳动,为在日军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突围,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根据地财政经济的困难,在中共中央号召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领导人带头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了中国人民摘掉“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帽子的重要路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⑤号召大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继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迈进。
(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实现中国梦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由每一个中国人不懈奋斗,强调每个人团结、凝聚、同向的奋斗与劳动。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欲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求同存异尽最大可能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历史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中铸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激发起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御外的巨大精神动力与力量,让中华民族免于亡国灭种。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家们接受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涌现了一大批红色资本家,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奋斗从而形成巨大推动力,我国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当前,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时刻谨记中华民族要实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需要求同存异,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
(三)要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国梦为个人梦保驾护航”。立足大学生对财富幸福的价值观念,考察大学生对劳动践行的实际情况,讲清楚中国梦为实现个人梦想提供坚强后盾,实现个人梦想须奋斗,收获财富与幸福须劳动。广泛挖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民族危亡、民族独立、民族图强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生死存亡、成长发展、拼搏奋斗的生动故事,切入“中国梦为个人梦想保驾护航”的视角阐明“没有国哪来家、家未定人难安”的深刻道理。在此基础之上,再剖析部分大学生“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剑指环境、人际、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找出错误价值观形成的路径,讲好大学生的青春奋斗故事,最大限度发挥“榜样的力量”说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基于“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的思考,深入阐释“劳动与身心健康”“劳动与社交需要”的基本人类需要,进一步夯实“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科学基础。
二、关键:瓦解“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茫然与浅薄
(一)要学生明确作为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本领与才干。习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⑥劳动教育着重采用实践动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氛围、习得劳动技能。立足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让大學生亲自动手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撬起该专业门类的关键杠杆,自觉养成科学精神,有意识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刻苦钻研本职工作,树立正确择业观,致力于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开设“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坚持精神传承与诚实劳动相统一、坚持意志磨练与技能培养相统一、坚持理论素养与实践动手相统一,在传承中学习、在学习中弘扬、在弘扬中践行、在践行中领会。
(二)要学生深谙“劳动不分贵贱,不同劳动类型都有各自的技术技巧要求”。满足生活需要的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发展的专业技能、紧跟时代进步的服务性技能都成为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依托于劳动教育“家校社”一体化,充分让学生体认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具有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在分类劳动教育中认识到“劳动只有类型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家庭中,学生充分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习得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学校里,以宿舍劳动为中心、辐射校园卫生劳动共同营造尊重劳动者、守护劳动成果的良好校园氛围。社会实践中,依托服务社会明白社会服务实践也需要基本的与人交流的技能、基本的服务技能等。 三、归宿:改变“不知付出、只求索取”的偏差与单一
(一)是让学生明白“集体成就个人,奉献收获成长”。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创造物,回归于社会、根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真正“成人”。学校通过举办“劳动周”“劳动月”等集体集中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劳动过程中感知集体力量的强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到艰苦地区开展实地劳动体验,从中汲取服务他人的认同与力量,增强奉献与担当意识。
(二)让学生认可“拼搏实干与责任担当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要担当奉献必须具备实干的志向与能力,注重实干必然会以担当奉献作为必要前提。引导学生在集体劳动中要以实干为要、以集体收获的成果为荣,自觉维护集体荣誉;通过举办评优评先的劳动活动,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明白“实干才能出成绩”的同时也要懂得“集体成就个人”;通过反面典型案例警示警醒,尤其是贴近大学生自身的故事,讲清楚“不知付出、只求索取”的危害性。
(三)让学生体会“甘于担当与奉献才能收获长治久安与长远幸福”
“为人民服务”要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也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坚持中。不能今天做到“为人民服务”,明天就全然不顾;也不是在小事上做到“为人民服务”,而在需要冲锋在前的时候就退缩。要引导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感知得到别人帮助的力量感;帮助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为他人着想的强烈意识、从奉献他人中肯定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讲话,2018
[3]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
[4]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5]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2013
注释:
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8
③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
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⑤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⑥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2013
作者简介:
周欢,女,苗族,重庆黔江,1988-11-20,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