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乒乓球的爱情

来源 :祝你幸福·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秋,她在去一中读高中的行囊里,塞上了心爱的乒乓球拍和小说《牛虻》。那时,她最崇拜书中的主人公亚瑟。
  有一次老师提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答不出,只有一个同学回答正确,而且音色低沉浑厚。她好奇地回头望去,发现那个男生舒眉朗目,神情沉稳。她心里莫名地一震:他多像那个穿着白衬衣的瘦削的亚瑟啊。
  又有一次,评助学金时,班主任委屈了一位同学,不声不响的“亚瑟”马上写了一篇小评论,用图钉钉在教室的墙报上,同学们不禁愕然。从此,他成了她心目中的英雄。他在班里的成绩总是前一二名,不太爱活动,很少沾染世俗的污垢,总是一副羞涩寡言的样子。高中三年,他的课桌上一直放着一只插有蘸水笔的墨水瓶,是一个日夜趴在那儿认真演算习题的好学生。
  他的座位在左后角,她在右前排,上课起立时,她会在落座的那一瞬间,用左手拉一下凳子,乘势向左后方瞄一眼,可惜大多看不见他。晚自习时,老师常来转转,总爱在他座位旁停留一会儿,和他说几句话。这时大家会好奇地回头望去,她也才敢正大光明地多瞅他几眼。这时的他总是微笑着,身子向背后的桌子靠去,双手放在后脑处。这一潇洒的姿势,常给她“空山新雨后”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高二下学期,她在全校乒乓球比赛中获一等奖,奖品是一只白色乒乓球。周末下午,“亚瑟”突然出现在她桌前,手握球拍,淡淡地说:“用一下你的乒乓球。”她慌乱地从抽屉深处掏出乒乓球递给他。他接过球转身就走,并不言谢。两年来他第一次和她搭讪,而她竟没说一个字。奇怪的是,那只球他久久不归还,她又没有勇气贸然相问。
  毕业那天,她背着行囊准备回家,他轻声喊住了她:“还你乒乓球。”她心如撞鹿地望着他:“送给你吧。”遂匆匆而别。一路上,她心情沮丧,满目苍凉:以后再看到“亚瑟”就难了。
  秋天,他收到山东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而她是四类分子的女儿,虽功课优秀又酷爱绘画,却入不了团,更无缘大学,只能在家乡扛锄头。
  一天傍晚,她疲惫地收工回家,母亲递给她一只乒乓球:“今天,一个小伙子大老远送来的。”接过球,她一下呆在那里,是他!
  原来,中午时分,邻家小孩领来一个陌生人,对她母亲说:“他是找你家的。”小伙子瘦瘦的,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青裤子膝盖处有两块补丁,破球鞋上粘满黄泥,局促不安地站在院子里。母亲立即习惯性地猜测,肯定是父亲在外赊了酒账,人家上门索要酒钱来了。一看母亲的脸色,他更窘迫木讷。母亲越盘问,他越面红耳赤,双手来回乱搓。母亲生气了:“你这人,要酒钱你就说个数!”带路的小孩怯怯道:“他是来找俺二姐的。”母亲说她刨花生去了,天黑才回来呢。小伙子满脸失望,急忙从兜里掏出一只乒乓球说:“这是她的,您给她吧。”没等母亲回过神来,他已转身离去。母亲恍然大悟,忙道:“哎呀,弄错了,你们是同学吧?快到屋里坐——”可是,人已经走远了。
  她刹那间洞悉了他的心。饭也没吃,躲进茅草小屋,惆怅地握着乒乓球,像握着一颗心。就那样一夜在油灯下默默垂泪,独自又叹又笑,又怜又悔,又喜又悲。
  叹的是素来害羞的他,哪来一股登门探望女同学的勇气;笑的是他被母亲几番追问,该是何等的狼狈不堪;怜的是他来回跋涉二三十公里山路,一整天滴水未进,却扫兴而归;悔的是自己不该去田里刨该死的花生,他老远跑来就为了还那小小乒乓球?究竟有啥话要对她说?喜的是自己的重重心事他竟懂得,三年的倾慕终有报答;悲的是彼此条件悬殊,自己永远成了农村妇女,且家庭成分不好,既无出路又备受歧视,在生产队当个记账员的资格都没有,而他根正苗红前程似锦。爱情不是天方夜谭,绝不能毁了他的前程。
  夜很深了,一弯残月斜挂西天,偶尔几声苍凉犬吠,远远飘来又消失了。多年来每当夜半醒来,偶尔听到犬吠,她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不眠长夜。
  入学后,他竟很快就来了信:“校园里没有你的身影,一切了无情趣。”并解释那天他是拿着大学通知书来求婚的,谁知没见到心上人,反被她母亲奚落,为解围,他慌乱中掏出了随身珍藏了一年多的乒乓球。
  捧着信,她乱箭穿心,以他的春风得意对比自己的落魄,言不由衷地回信说:“咱们的感情没有未来,让一切都结束吧!”他马上回信:“你与别人结婚之日,就是我坐在万吨炸药上点燃导火索之时。请你等我四年!”
  这封信,使她那正在撒哈拉大沙漠流浪的灵魂,瞬间飘入伊甸园。她把信纸对折了三次,放在贴身的衣袋里,翻看了何止千遍。两年后,信纸成了八张碎纸片,四年后成了粉末。
  这封信像点燃的红蜡烛,照亮了“文革”的漫漫长夜,照亮了那个在穷山恶水的泥泞中跋涉着的姑娘。她的家被抄过,她更被揪斗过,罪状之一是她的一本记有很多成语的笔记本,其中抄有“民不聊生”、“水深火热”、“面黄肌瘦”等成语,它们构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影射和诋毁。罪状之二是她酷爱绘画,曾在纸上即兴画虎,而“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一个锄地的村姑画虎,意欲何为?在漫长的精神凌迟中,她靠不停地翻检记忆获得灵魂的呼吸,抚慰浸在苦难中的心。
  1968年国庆,他如愿娶到了她。长子出生后,夫妻才有了第一张合影。婚后,她问:“如果那天你见到我,会怎样求婚?”他却笑而不语。30多年,他说的最多的几句话是:“第一次看见你,我就认定,今生非你不娶。”“你入不了团,在宿舍里哭的事情,我全知道,我心里比你还难受。”“我这一生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娶了你。下辈子咱还做夫妻。”
  岳父的政治问题,曾给他带来种种额外的困顿和折磨,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她有时戏称他是“讨酒账的”,他总是报以会心的微笑。那笑容,总令她重温少女时代“空山新雨后”的愉悦。她感谢那只乒乓球,是它扮演了红娘的角色,促成了这段动人的姻缘。那“红娘”至今端坐在她的小木盒里,像一个轻盈的天使,也像一个爱的神礻氏 。
  编辑乌耕
其他文献
郭然,28岁,山东某女子瘦身连锁店老板。减肥旺季,2万块钱,是她的一个分店一天的毛收入。9年前,这个数字是她一年的工资。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    从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郭然到一家大医院针灸科工作。那家医院是省内顶尖的,收入稳定,让人称羡。  之后发生的事,让郭然始料不及。  工作后的第二年初,郭然陪大姐和二姐来医院查体。结果很揪心:大姐被诊出多囊肾,二姐的化验单上写着股骨头坏死。  祸不单
期刊
“单身贵族”或者“独行侠”,是两个颇耐人寻味的词,就因为单身便可以贵族,或因为独行便可以成侠,哪怕没有钱和地位,也可以“贵族”或者“侠”起来,起码能有独立的意志,更有大把的自由。比如一个孝子或者孝女,如果做着单身贵族的话,尽孝是轻松的,因为你的财政预算一个人说了算。  高中毕业后,我接老爹的班吃上了商品粮,也算做过几年单身贵族,每个月只留10元生活费,其余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四年间,我没穿皮鞋没买
期刊
大妈跟奶奶的“婆媳大战”    奶奶跟大妈的婆媳战,大概是从堂哥堂姐长大后开始的,“战事”在这几年急剧升级。而且每次吵架我的父母都会成为受害者。  最近,奶奶和大妈又吵架了。几个月前奶奶和大妈吵架,升级到了互相谩骂,奶奶说不过也骂不过大妈,就拿大伯出气,动手打了大伯。从那时起,大伯就没有再进奶奶家的门——虽然两家相距不到10米。大伯要出村、下地,奶奶家是必经之路,大伯遇到奶奶一低头过去,也不说话。
期刊
当年,在那座农家小院的门口,先生揽着我的肩把我介绍给他妈妈。那个干净利索的准婆婆把目光射向我的时候,从不怯场的我竟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因为那目光绝不是在打量,分明是挑剔:“就你?这么个圆圆脸,模样不怎么俊,看上去一脸孩子气的姑娘,能配得上我儿子?”  现在想来,或许正是初始的那份忐忑救了我。  吃着饭,婆婆眼不离我:“家里的活儿,做饭什么的,都会吧?”问得似乎漫不经心,可我明白她想知道的是,她儿子
期刊
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代中国基本就是忠孝治天下。明清之际,仅就节妇孝妇而言,各地上报的道德典型简直多如牛毛,这些先进典型,在我看来大多是假的。例如,一个寡妇不仅为丈夫守节,还不惜性命为公婆尽孝。有一天婆婆病了,她便“割股疗亲”,把自己的肝挖出来给婆婆吃。吃过肝后,婆婆就神奇地康复了。  肝有药用价值,纯属天方夜谭,而一个对人体解剖一无所知的农妇,挖自己的肝竟轻松得就像摘个桃子,这样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期刊
豆豉蒸带鱼    用料:小带鱼两条,斩头去尾后切段;豆豉三两;老干妈香辣豆豉三大匙;料酒两匙;葱两棵,切碎;老姜一小块,切片;蒜两瓣,切片。  做法:  1.锅中放油烧至六成热,下带鱼段用中大火炸,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  2.将鱼段盛碗里,淋入料酒,再依次铺上豆豉、香辣豉酱、葱碎、姜片、蒜片。  3.蒸锅中加大量水,沸后放入装鱼的碗,加盖中大火蒸约一小时。  4.将碗取出后,捡去姜蒜,上桌即食。
期刊
周末不休息易得心脏病  一定要抓紧周末的时间放松心情,从一周的工作压力中恢复过来,这样才能免受心脏病的折磨。那些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星期,周末又没有时间放松和恢复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危险性更高。那些很少能从一周的工作疲劳和压力中恢复过来的男人比那些“差不多总是”能恢复过来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高3倍。周末过后仍未恢复体力的人,或许有潜在动脉硬化症迹象,这种疾病最终可导致心脏病或中风。    晨跑前吃根香
期刊
那个挑着两只竹筐,嘴角上有一个小疤的男人对我说:“每周一三五,我会来这里。”  他是楼下那个自发形成的小菜场里经常出现的人,他只卖两种东西:前面筐里是自家酿的米酒,后面筐里是个头很小的农家鸡蛋。那鸡蛋卖得无比贵,10块钱一斤,但的确好吃。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炒出来是金灿灿的鸡蛋了,那样纯粹的金黄色,就像我想象中凡高画里阿尔天空下的向日葵。  隔一段时间,每周一三五,我就会去买他的米酒和鸡蛋。米酒两块
期刊
编辑同志:  我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今年40岁,前妻因病去世。半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离异的女子,近期准备结婚,并打算短期旅游。我们双方在申请婚假时遇到了相同的麻烦,单位说我们初婚时已经休过婚假,再婚就不能享受婚假了。还说如果请假,就按事假扣除相应的工资。请问,单位的答复是否有法律根据?  读者程友斌    程友斌先生:  单位的答复是错误的,你们应当享受婚假待遇。《劳动法》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
期刊
六岁那一年,我上学了,学校就在大队办公室一侧的三间仓库里。小伙伴们背着各式各样的新书包,熙熙攘攘像赶集一样。而我,手里拿了一只褪色的浅紫色小手提包,畏畏缩缩站在一边,心里是十二分的不痛快。  这只小提包是伯父从部队带回来的,家里人外出时常带着,似乎很荣耀。时间一长,皮革一点点儿老化,表面变得斑斑驳驳。皮都快掉了当我吵着要书包的时候,父亲记起了这只书包,他在尘封已久的厢房翻了又翻,终于将提包寻出,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