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或许与化学毫不相关,但是在学生阶段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和开拓的视野将会有益于学生的一生。所以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身负重任,我们要倾尽全力帮助学生的化学学习。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内容,不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化学技巧。初中化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这门科目,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未知事物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下来,本人就多年从事化学教学的研究经验,浅谈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温故而知新,合理预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性低,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而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一种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对新旧知识进行科学衔接,简化教学框架下内容的累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分析等能力。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可以由复习提问CO2的性质内容开始,再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的它的制取上来。或者讲化学中实验室制取CO2前,又可先利用生物所学CO2的产生引入到化学实验室的制取。在酸和碱这一课题中酸的通性时,可例举酸的解离,找到特征,问是否具有通性?有无个性?自然地过渡到碱的通性,进而到个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新课内容的提纲和重点,并思考与已知内容的衔接点,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预习,降低了预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也包括资料的收集,不一定只是一个人完成,也可以2-3个同学共同完成。如化学材料部分,几个同学可以预习的同时分工收集一些材料,再资源整合。学生在课前对新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再花费时间讲解一看就懂的知识。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学生长期独立思考,势必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记忆
虽然初中化学知识较简单,但是相互交融,共性中带有个性,容易记混,所有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对于化学知识点进行有效记忆,我认为有两个方法:对比、归纳与总结。
1.对比
。对比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揭露化学是本质。很多化学式长得很相似或者名字很相近的化学物品,它们的性质也要很多相似点,但是也要些许不同。例如,:苏打和小苏打,他们的分子式分别是Na2CO3和NaHCO3,名字相近,分子式也很像,只差了一个H,很多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容易弄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苏打和小苏打大部分的性质都相同,只是受热分解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现象不同等。再如物质的命名、化学式的书写、酸的性质、碱的性质、金属的性质等共性中均含有个性。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减少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率。
2.归纳与总结
。不论是哪门学科,归纳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教授知识总是一点一点、慢慢推进,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是这不足以让学生对所有知识有整体认识。温故知新,学生需要按时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到新知识。例如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后,归纳总结出活动性顺序,再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活动性顺序的具体应用,如铁与硝酸铜能否反应?若反应现象如何?还可以再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一种较活泼的金属置换两种盐的溶液是否反应、如何反应、量的多少等问题。如铁与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反不反应?哪个先反应?现象如何?可否据反应的现象推出量的关系?等等。再如复分解反应,看到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就想到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去思考,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很多从未写过的方程都能写对,不用去记所有的方程式。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知识学得再好,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好下手,那么这理论学的再好也没有用,毕竟理论终究是为实践服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更要好好利用,它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结深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严禁求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化學学习能力,改变以往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便可以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收获丰富的体验感受和深层的知识,学生会对未知事物和现象充满疑惑和好奇,鼓励学生质疑与自己认知相悖的现象。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适当的发展空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强调实验安全之外,不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提醒和指点,留一些空间给予学生“犯错”。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实验操作的步骤,这也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化学能力和知识延伸的最佳时机和途径。教师在一旁指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推敲,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粗盐水过滤”实验中,实验强调“一贴二低三靠”,不论哪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造成实验失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免出现问题,教师不要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排查,最后找出问题。当然一些较困难的实验,老师要做必要的演示(如氧气的制取实验),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感受、认识和模仿。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播放视频、动画等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三、结合学生特点,设置学习小组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学习情况也参差不齐。而且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年轻有活力,喜于交谈,但是自尊心强,不服输。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该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性格。
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设置学习小组,提高教学效率。一个小组有几个同学,对同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想法相互碰撞,就会激起绚烂的火花。教师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就会对知识内容相互纠正和补充,增进学生的同学情谊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合理分配:一个小组的成员最好控制在4-5人,每个小组的平均化学学习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差不多,不能把成绩好的学生分配在一起,成绩不好的学生分配在一起;教师最好把性格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组,由于性格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样会更容易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注意男女同学比例搭配,更有利于学习氛围和积极性的提高。
如今,化学科学快速发展,不断细化,与其他科学领域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研究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严格。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身负重任,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对化学的兴趣和必胜的信心,让他们对自己能够提高成绩充满自信,对化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目的不能局限于教授学生基础化学知识,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频庆,《初中化学“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学位论文
【2】张娜,《初中化学关键概念意义建构教学整合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内容,不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化学技巧。初中化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这门科目,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未知事物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下来,本人就多年从事化学教学的研究经验,浅谈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温故而知新,合理预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性低,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而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一种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对新旧知识进行科学衔接,简化教学框架下内容的累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分析等能力。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可以由复习提问CO2的性质内容开始,再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的它的制取上来。或者讲化学中实验室制取CO2前,又可先利用生物所学CO2的产生引入到化学实验室的制取。在酸和碱这一课题中酸的通性时,可例举酸的解离,找到特征,问是否具有通性?有无个性?自然地过渡到碱的通性,进而到个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新课内容的提纲和重点,并思考与已知内容的衔接点,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预习,降低了预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也包括资料的收集,不一定只是一个人完成,也可以2-3个同学共同完成。如化学材料部分,几个同学可以预习的同时分工收集一些材料,再资源整合。学生在课前对新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再花费时间讲解一看就懂的知识。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学生长期独立思考,势必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记忆
虽然初中化学知识较简单,但是相互交融,共性中带有个性,容易记混,所有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对于化学知识点进行有效记忆,我认为有两个方法:对比、归纳与总结。
1.对比
。对比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揭露化学是本质。很多化学式长得很相似或者名字很相近的化学物品,它们的性质也要很多相似点,但是也要些许不同。例如,:苏打和小苏打,他们的分子式分别是Na2CO3和NaHCO3,名字相近,分子式也很像,只差了一个H,很多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容易弄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苏打和小苏打大部分的性质都相同,只是受热分解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现象不同等。再如物质的命名、化学式的书写、酸的性质、碱的性质、金属的性质等共性中均含有个性。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减少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率。
2.归纳与总结
。不论是哪门学科,归纳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教师教授知识总是一点一点、慢慢推进,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是这不足以让学生对所有知识有整体认识。温故知新,学生需要按时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到新知识。例如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后,归纳总结出活动性顺序,再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活动性顺序的具体应用,如铁与硝酸铜能否反应?若反应现象如何?还可以再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一种较活泼的金属置换两种盐的溶液是否反应、如何反应、量的多少等问题。如铁与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反不反应?哪个先反应?现象如何?可否据反应的现象推出量的关系?等等。再如复分解反应,看到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就想到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去思考,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很多从未写过的方程都能写对,不用去记所有的方程式。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知识学得再好,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好下手,那么这理论学的再好也没有用,毕竟理论终究是为实践服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更要好好利用,它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结深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严禁求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化學学习能力,改变以往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便可以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收获丰富的体验感受和深层的知识,学生会对未知事物和现象充满疑惑和好奇,鼓励学生质疑与自己认知相悖的现象。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适当的发展空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强调实验安全之外,不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提醒和指点,留一些空间给予学生“犯错”。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实验操作的步骤,这也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化学能力和知识延伸的最佳时机和途径。教师在一旁指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推敲,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粗盐水过滤”实验中,实验强调“一贴二低三靠”,不论哪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造成实验失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免出现问题,教师不要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排查,最后找出问题。当然一些较困难的实验,老师要做必要的演示(如氧气的制取实验),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感受、认识和模仿。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手段,播放视频、动画等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三、结合学生特点,设置学习小组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学习情况也参差不齐。而且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年轻有活力,喜于交谈,但是自尊心强,不服输。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该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性格。
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设置学习小组,提高教学效率。一个小组有几个同学,对同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想法相互碰撞,就会激起绚烂的火花。教师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就会对知识内容相互纠正和补充,增进学生的同学情谊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要合理分配:一个小组的成员最好控制在4-5人,每个小组的平均化学学习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差不多,不能把成绩好的学生分配在一起,成绩不好的学生分配在一起;教师最好把性格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组,由于性格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样会更容易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注意男女同学比例搭配,更有利于学习氛围和积极性的提高。
如今,化学科学快速发展,不断细化,与其他科学领域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研究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严格。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身负重任,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对化学的兴趣和必胜的信心,让他们对自己能够提高成绩充满自信,对化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目的不能局限于教授学生基础化学知识,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频庆,《初中化学“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学位论文
【2】张娜,《初中化学关键概念意义建构教学整合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