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命理在行业格局中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in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命运是否改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行业的最终格局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寻找改变命运的轨迹,一定要从行业发展的规律和最终格局谈起。
  一个行业从幼稚期到成熟期通常要经历充分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三个阶段。有人将此比喻为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
  一个行业发展初期,成千上万家企业活得都挺滋润。但是,最终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却少得可怜。
  中国彩电行业曾经多达200多家企业,现在却只有10家左右的企业活下来了,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只有4家。行业淘汰率高达95%以上。
  中国火腿肠企业曾经多达数百家,现在真正有市场份额的只有三家。在产业集中过程中,98%以上的企业死亡了。
  上述现象是偶然现象还是普遍规律?我们不妨从世界同行业的对比中寻找产业发展规律。
  啤酒是德国的“民族产业”,带有太多的地域化特征。所以,德国2000家左右啤酒企业能够共生共荣。啤酒不是美国的民族产业,所以,美国啤酒业呈现寡头垄断态势。啤酒同样不是中国的民族产业,所以,人们预测中国啤酒行业将逐步呈现美国啤酒行业的格局,而不是德国的格局。
  葡萄酒是法国的民族产业,所以,法国葡萄酒行业呈现多元化格局。但葡萄酒不是中国的民族产业。所以,中国葡萄酒产业像美国一样呈现寡头格局。
  白酒是中国的民族产业,因此,任何对于白酒行业将实现产业集中或寡头垄断的预测都难以兑现。尽管茅台和五粮液等优势企业规模有扩大趋势,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白酒行业分散的基本格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大致找到行业演进的基本规律。如果一个行业是民族产业,那么消费者的需求通常是多元的,产业通常呈现分散格局,不同规模的企业以不同的特色生存下来。企业不以规模论强弱,而以对特定消费者的适应决定成活。
  世界上的多数产业都将面临产业集中过程,产业集中过程是90%、99%甚至99.9%的企业的死亡过程。汽车、家电等行业早就演绎了这样的过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行业演绎这个过程。
  如果行业的未来格局注定是产业集中,那么,企业的未来注定只有四种命运:
  第一种命运:快速崛起,整合对手
  蒙牛为什么把自己的目标定为100亿元?因为只有100亿元才有资格整合对手。蒙牛最初发展靠的是资本的积累,但当他的规模达到100亿元时,资本的积聚和资本集中现象出现了,蒙牛的融资变得极其容易。国际战略投资者、股市纷纷看好蒙牛。各地方政策对蒙牛的招商政策是:地皮白送、厂房盖好。蒙牛只要把设备搬进来就行了。有了这样的资格,蒙牛整合行业就变成特别容易,“马太效应”就会出现。
  第二种命运:常规发展,被对手整合
  行业整合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市场整合。大量中小企业的死亡都是市场整合的结果,长虹发动价格战的目的是“清理门户”,就是通过市场整合对手。
  二是政策整合。当国家出台某种强制性政策时,意味着不符合这些政策的企业将消亡,如国家出台政策“禁止销售散装速冻食品”,就意味着企业成批死亡。
  三是资本整合。即资本并购行为。常规发展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呈现“长不大、死不了”的状态,只获得与对手对峙的资格,没有整合对手的资格。优势企业往往通过资本整合的方式整合对手,如华润、青啤、燕京对同行的兼并。
  第三种命运:熊猫式生存
  也叫特色式生存。熊猫被称为活化石,与恐龙同时代。熊猫同时代的动物基本灭绝了,但熊猫奇迹般生存下来了,这是因为熊猫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吃竹子。竹子是最没有营养的植物,其它动物都不吃的竹子,熊猫不与其它动物竞争食物,所以它能长久生存下来。
  第四种命运:慢性死亡或生不如死
  大多数企业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辛辛苦苦2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那么以常规速度发展的企业,其最佳命运只不过是“死得更悲壮”而已。
  其实,多数死得悄无声息的企业连这样的“待遇”都没有。多数企业在死亡之时连奢望同行收购的希望都没有。最悲惨的是那么明知活不下去,却还勉强活着的企业——死期可待是多么难受的煎熬啊!
其他文献
饮料业的营销如同战争一样精彩。战场上只以成败论英雄,市场上同样如此。娃哈哈的宗庆后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品牌神话、美国饮料文化之类的吹捧。不赚钱的品牌,再有文化和品牌资产也都是白搭。  康师傅和百事可乐联姻已经获批。外界有很多评论,总结起来:康师傅在这次并购中占了上风,而且开创了本土饮料品牌并购国际顶级饮料品牌的先例,很值得业内人士深究。  但是,我们从百事可乐公开的年报中可以看到:百事大陆区的饮料业务
期刊
广药与加多宝的纠纷不会影响王老吉的品牌和销量  王老吉作为“中国正宗凉茶”已经占据消费者心智,因此不会因为商标问题产生大的影响。正如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100多年来都不曾因为商标归属问题而影响其品牌价值和销量。  广药如果不把王老吉品牌交给加多宝做,也会授权给其他人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对凉茶项目已经觊觎已久,而康师傅和统一也具备操作条件,因此,王老吉已经稳固的市场地位不会动摇。  另外,
期刊
抓住行业战略机遇  如果用“水涨船高”来比喻一个企业的发展的话,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水涨”——行业快速发展,也要靠“船高”——企业自身发展。如果抓住了行业战略机遇期,“水涨”能够迅速助推“船高”。  一个行业的发展通常要经历舒适期、市场整合期、对峙期、资本整合期。  在舒适期,行业规模不大,企业规模也不大,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即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企业各做各的市场。在舒适期,赚钱是特别容易的事
期刊
排名前30名的白酒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在90%以上,留给其他万余家白酒企业的份额将不足10%。  “十二五”末,一、二线强势名酒将基本完成全国化进程,省内一类强势品牌不仅将完成全省化,还将在板块化上、甚至某一价格带突破成为泛全国化品牌。  不仅如此,由于白酒行业运营价值越来越凸显,众多中小企业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依靠白酒消费的地域情结以及特殊的地方关系资源,不断蚕食市场,甚至还有一批曾经在区内、
期刊
纵观河南市场,国内乳企巨头的常温奶占其乳品销售的70%左右。相反,河南本土乳企却把低温酸奶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占整个企业乳品销售的70%左右。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使本土乳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速度不断攀升。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家历来必争之所。中原大地乳制品市场更是风起云涌,各路豪杰竞相逐鹿。    谁是中原乳制品市场的王者?    近期,伊利集团历经长达半年多的洽谈、协商
期刊
2011年11月,坊间传出茅台向世界奢侈品协会申请“奢侈品资格”的消息,随后茅台集团予以否认;2012年1月,茅台与五粮液双双荣登“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  以茅台与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俨然快成为中国“奢侈品”的代名词。的确,以价格、品牌底蕴、稀缺性等特征而言,茅台与五粮液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奢侈品的范围。在中国这个缺少奢侈品品牌的奢侈品消费大国,出现几个本土奢侈品品牌对行业而言
期刊
奢侈品标签,丢失核心消费群    据估计,每年只有约20%的茅台酒进入了大量消费市场,剩下的80%茅台酒主要用于单位的招待,送礼等人情消费,20%也是有钱人消费的。  由此可见,茅台酒是作为政务形象用酒,真正消费群体是高收入人群,特别是公款消费人群。这个群体对涨价极端不敏感,甚至会主动追逐高端酒,这是一个任何品牌酒都不敢忽视的群体。   一旦茅台贴上了奢侈品的标签,那么,等着茅台的就是失去政治环境
期刊
改变命运的三个问题  一是洞察行业的未来状态。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根据未来规划现在,不是根据现在规划未来。  二是发现行业的战略性机遇。因为企业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抓住了机会。谁能发现战略性机会,谁就能抓住战略机会。如果战略性机遇之窗已经关闭,企业就没颠覆市场的机会。  三是寻找一条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即一套颠覆市场的办法。  上述三个问题贯穿一条主线,即颠覆市场的目标、颠覆市场
期刊
中国农村市场发展迅猛,必将引爆中国经济下一轮的高速增长;富裕起来的农村市场,必将对品牌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而县级市场的总经销,将会成为许多企业下一阶段营销突破的主流经销商。    2011年,许多关注味聚特的人突然发现:这一年,味聚特除了在全国各大市场继续它摧枯拉朽式的营销与品牌突破外,在各大媒体上突然间没了声音。  而熟悉味聚特的人都知道:之所以沉默,是因为味聚特已开始酝酿下一步的重大调整。  
期刊
被动的选择  “茅五洋”的奢侈化,与其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被动的无奈。  产品结构升级加速名酒奢侈化进程  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的GDP增速放缓和CPI的持续走高,让中国金融行业风雨飘摇。国家调控房价的强势态度,使得大量房地产资金转而涌入白酒行业,作为全国一线酒企的“茅五洋”处在资本大融合的环境中,只有不断扩大与二线酒企的差距,加大差异化,才能在竞争林立的行业中保持霸主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