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影视改编作品应运而生。但影视改编作品形式的出现便意味着对于经典文学的二次解读与重释,其影响究竟如何,又会给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经典作品带来何种际遇,影视改编是文学经典融入现代社会的福音或是终结者,文学经典作品在现代媒体技术的催化与加工下,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变化,我们将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关键字:大众传媒;影视改编;推动与传播
一、大众传媒时代影视作品中文学经典的变身
1.为弥合影视改编需求对文学作品加以再创造
文学经典是历经时代发展中大浪淘沙般的择捡后留存于世,被读者广泛认可与接受的作品。即便如此,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作品被纷纷搬上大荧幕接受观众与读者的再度检验,文学经典也经受了纸媒时代不曾经历的严峻挑战。为了使文学经典能够更好地融入影视传媒,在大荧幕上谋得一席之地,影视编剧们使出浑身解数对经典原著加以再创造,天马行空的影视改编为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考验,吹响了这支影视文学圣战的集结号。
谈及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外乎近阶段大热的四大名著改编,这些原本便已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再度改编,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新水浒传》中宋江额头上凭空出现了银色纹样,《新红楼梦》中引起热议的昆曲造型,被网友大肆调侃的“铜钱”头饰……都是影视改编过程中文学经典变身的重要标志。然而其改编成果是否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影视改编是终于原著还是与作者愿意大相径庭,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编剧本着怎样的态度对原著进行影视改编,都会在改编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想,使得文学经典更具时代气息与商业气息。
2.传媒时代下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
大众传媒时代的车辙滚滚而来,携着磅礴的气势,一举席卷了传统的纸媒与印刷行业,为传统文学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宏观环境之下,文学经典作品为了延续其生命力,不得不在影视中不断修整自身的文学架构。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射雕英雄传》已被数次搬上大荧幕,然而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位编剧的作品,都不能够完全做到终于原著,甚至于金庸先生自己也曾经表示:“我无法评说哪一版的《射雕英雄传》改编得更出色,我只能说张纪中导演的改编更符合我的作品。”可见影视改编成果孰好孰坏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再举一个《天仙配》的例子,这个取材于经典戏剧黄梅戏的段子,从古至今就备受宠爱,历朝历代对其的改编从未停息,尤其是大荧幕时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更加成为了荧屏的宠儿,究其故事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又各具差异,但正是因为这些许的改动,弥补了原著中的不足,融入了改编者全新的观点,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可看性,这是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的代表现象。
二、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推动和传播
从红楼、西游,到今天的《红高粱》、《白鹿原》,一部又一部经典文学在思维的火花中被搬上荧屏,进而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一夜走红”的典例不在少数。那么,究竟是什么魅力致使这些原本有些生僻甚至晦涩的小众经典文学具有了动辄牵系千万人心的大众面貌与气质了呢?影视剧的改编给出了这个答案。
1.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形象化吸引大众眼球
有道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喜好的文学,多半受到科学技术及时代政策的拘束,想要传承下来也只有通过书籍了。但书中描绘的情节再丰富,内容再详实,也无法将之一颦一笑、一行一色阐述得详实、精确,读者只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附于自身想象将其画面展现出来,虽然赋予了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却是欠缺了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真实场景的。
而影视改编作品则不然,它利用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艺术与影视工作人员的后期处理等等元素相结合,使得一个个立体形象、立体场景跃然于屏幕之上,更易于吸引人眼球,使大众接受和喜爱。就拿《西游记》来讲,看过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读者,没办法忘记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的形容,然而这“毛脸雷公嘴”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这又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了。自从影视剧《西游记》播出后,六小龄童披一身猴毛,头戴金箍,黄衣、虎皮裙、行者靴,上蹿下跳、俏皮灵活的样子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实体化了,读过原著的人心中孙悟空的形象更为突出、集中,没读过原著的人被影视作品诠释的孙悟空吸引,至少使其知晓这世间还有《西游记》这么个东西。
2.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通俗化易于大众理解
文学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乃至于历史、社会影响。但相应的,书卷气浓郁、学术气息浓厚的文学经典难免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从内容上、语言上都不易被广大受众理解与接受。试想,若是刘邦与项羽著名的《鸿门宴》文绉绉地将宴上范增属意、项庄舞剑、樊哙怒叱、项羽阖然、张良救急、刘邦尿遁这一系列惊险而富有变数的事件通过短短百十字讲述出来,甚至动辄使用“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之类晦涩难懂的文言句式,恐怕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好戏至今仍不能入主街巷。而影视剧将其通俗化,从刘邦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入手,加入略微粗俗的语言与行为动作,更加使这位平民皇帝贴近百姓生活,自然更吸引大众眼球。这是影视改编恰恰通过内容上、形式上乃至语言上的通俗化的表现,不但扩大了受众范围,也变相实现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使文学经典更具生命力。
三、总结
即使众说纷纭,影视改编也已经确然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对其原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影响是一柄双刃剑,纵然有效推动、传播、发展了文学经典的再创造,丰富并增加了其价值,但由于影视作品生动鲜活的特点,致使人们误将其中情节当作原著内容一概而论,这对于基于历史事实而挥就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有一定扭曲史实之嫌的。如《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大汉天子》等等影视剧,其内容情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使人们陷入了正史与野史之间的挣扎中。如何更加完善地运用影视改编作品来展现文学经典的无限魅力、推动文学经典的再生长,而规避由影视改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李松:《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魏毅东,《视觉殖民_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
[5]盘剑.影视艺术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作者简介:
1王乐,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研爱好者,网络作家。
2周明,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爱好者,实习记者。
关键字:大众传媒;影视改编;推动与传播
一、大众传媒时代影视作品中文学经典的变身
1.为弥合影视改编需求对文学作品加以再创造
文学经典是历经时代发展中大浪淘沙般的择捡后留存于世,被读者广泛认可与接受的作品。即便如此,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作品被纷纷搬上大荧幕接受观众与读者的再度检验,文学经典也经受了纸媒时代不曾经历的严峻挑战。为了使文学经典能够更好地融入影视传媒,在大荧幕上谋得一席之地,影视编剧们使出浑身解数对经典原著加以再创造,天马行空的影视改编为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考验,吹响了这支影视文学圣战的集结号。
谈及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外乎近阶段大热的四大名著改编,这些原本便已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再度改编,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新水浒传》中宋江额头上凭空出现了银色纹样,《新红楼梦》中引起热议的昆曲造型,被网友大肆调侃的“铜钱”头饰……都是影视改编过程中文学经典变身的重要标志。然而其改编成果是否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影视改编是终于原著还是与作者愿意大相径庭,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编剧本着怎样的态度对原著进行影视改编,都会在改编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想,使得文学经典更具时代气息与商业气息。
2.传媒时代下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
大众传媒时代的车辙滚滚而来,携着磅礴的气势,一举席卷了传统的纸媒与印刷行业,为传统文学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宏观环境之下,文学经典作品为了延续其生命力,不得不在影视中不断修整自身的文学架构。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射雕英雄传》已被数次搬上大荧幕,然而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位编剧的作品,都不能够完全做到终于原著,甚至于金庸先生自己也曾经表示:“我无法评说哪一版的《射雕英雄传》改编得更出色,我只能说张纪中导演的改编更符合我的作品。”可见影视改编成果孰好孰坏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再举一个《天仙配》的例子,这个取材于经典戏剧黄梅戏的段子,从古至今就备受宠爱,历朝历代对其的改编从未停息,尤其是大荧幕时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更加成为了荧屏的宠儿,究其故事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又各具差异,但正是因为这些许的改动,弥补了原著中的不足,融入了改编者全新的观点,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可看性,这是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的代表现象。
二、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推动和传播
从红楼、西游,到今天的《红高粱》、《白鹿原》,一部又一部经典文学在思维的火花中被搬上荧屏,进而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一夜走红”的典例不在少数。那么,究竟是什么魅力致使这些原本有些生僻甚至晦涩的小众经典文学具有了动辄牵系千万人心的大众面貌与气质了呢?影视剧的改编给出了这个答案。
1.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形象化吸引大众眼球
有道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喜好的文学,多半受到科学技术及时代政策的拘束,想要传承下来也只有通过书籍了。但书中描绘的情节再丰富,内容再详实,也无法将之一颦一笑、一行一色阐述得详实、精确,读者只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附于自身想象将其画面展现出来,虽然赋予了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却是欠缺了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真实场景的。
而影视改编作品则不然,它利用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艺术与影视工作人员的后期处理等等元素相结合,使得一个个立体形象、立体场景跃然于屏幕之上,更易于吸引人眼球,使大众接受和喜爱。就拿《西游记》来讲,看过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读者,没办法忘记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的形容,然而这“毛脸雷公嘴”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这又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了。自从影视剧《西游记》播出后,六小龄童披一身猴毛,头戴金箍,黄衣、虎皮裙、行者靴,上蹿下跳、俏皮灵活的样子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实体化了,读过原著的人心中孙悟空的形象更为突出、集中,没读过原著的人被影视作品诠释的孙悟空吸引,至少使其知晓这世间还有《西游记》这么个东西。
2.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通俗化易于大众理解
文学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乃至于历史、社会影响。但相应的,书卷气浓郁、学术气息浓厚的文学经典难免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从内容上、语言上都不易被广大受众理解与接受。试想,若是刘邦与项羽著名的《鸿门宴》文绉绉地将宴上范增属意、项庄舞剑、樊哙怒叱、项羽阖然、张良救急、刘邦尿遁这一系列惊险而富有变数的事件通过短短百十字讲述出来,甚至动辄使用“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之类晦涩难懂的文言句式,恐怕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好戏至今仍不能入主街巷。而影视剧将其通俗化,从刘邦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入手,加入略微粗俗的语言与行为动作,更加使这位平民皇帝贴近百姓生活,自然更吸引大众眼球。这是影视改编恰恰通过内容上、形式上乃至语言上的通俗化的表现,不但扩大了受众范围,也变相实现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使文学经典更具生命力。
三、总结
即使众说纷纭,影视改编也已经确然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对其原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影响是一柄双刃剑,纵然有效推动、传播、发展了文学经典的再创造,丰富并增加了其价值,但由于影视作品生动鲜活的特点,致使人们误将其中情节当作原著内容一概而论,这对于基于历史事实而挥就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有一定扭曲史实之嫌的。如《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大汉天子》等等影视剧,其内容情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使人们陷入了正史与野史之间的挣扎中。如何更加完善地运用影视改编作品来展现文学经典的无限魅力、推动文学经典的再生长,而规避由影视改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李松:《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魏毅东,《视觉殖民_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
[5]盘剑.影视艺术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作者简介:
1王乐,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研爱好者,网络作家。
2周明,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爱好者,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