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开辟的天空与梦想实现的大地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世界正在用惊奇的眼睛关注着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中国新诗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正是在一百年前世界大变革的风暴中,迎着世纪的曙光冲向天空的雏鹰。一百年的中国新诗对于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诗词,今天仍是一只雏鹰,但在东方文明的天宇,百年风雨,每一次历史重大的变革中,我们都看得见中国新诗的身影。中国新诗也用优秀诗人的名字和不朽的诗篇,构筑了中华民族精神殿堂复兴与重建的基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回顾百年新诗历史,中国新诗是两条大河滋养的精神家园。这两条大河,一条是中华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其滋养如乳汁,使中国新诗有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另一条是世界文化之河,一百年前,那些睁眼看世界的先贤们,开辟了与世界对话,并且努力学习各国优秀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之旅。百年的跋涉,让“同时涉过两条大河”的中国新诗,神话般又现实地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回望百年历史,我们在向传统致敬的同时,也在向那些世界大师致敬,因为有他们,中国新诗才可能成长并留下一篇又一篇与史同在的经典。
  当代诗人吉狄马加发表在《人民文学》2016年3月号的最新长篇力作《致马雅可夫斯基》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向巨人致敬的新作。读吉狄马加的这部长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长串的名字:但丁、哥德、普希金、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以及他的同行者“还有巴波罗·聂鲁达、巴列霍、阿蒂拉、奈兹瓦尔、希克梅特、布罗涅夫斯基、不能被遗忘的扬尼斯·里索斯、帕索里尼”(引自《致马雅可夫斯基》)。之后,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这个长长的名单中,吉狄马加曾先后写过许多向大师致敬的诗作,比如翁贝尔托·萨巴、萨瓦多尔·夸西莫多、耶胡达·阿米亥、塞萨尔·巴列霍、巴勃罗·聂鲁达、米斯特拉尔、胡安·赫尔曼、托马斯·温茨洛瓦、切斯沃夫·米沃什、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等。我认真阅读后感到,吉狄马加这首《致马雅或夫斯基》长诗,有着诗人更深的思考与更投入的情感。
  马雅可夫斯基是世界级的大师,他在中国曾有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较多的误解,并且一度被中国读者遗忘。马雅可夫斯基是我最早认识的诗人之一。那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未,读小学的我刚认识《金鱼和渔夫的故事》的普希金,又在母亲的桌子上看到了厚厚的马雅可夫诗集,我还读不懂里面的诗,但我记住了其中一首诗《不准干涉中国》。因为这首写于1924年中国大革命时期声援中国工人的短诗,让我记住了马雅可夫斯基这个名字。以后在我从事诗歌写作的早期大量经典阅读中,马雅可夫斯基也就进入了我向大师致敬的视野。马雅可夫斯基青少年时代,投身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宣传,被沙皇政府三次逮捕投入牢狱。他在牢房里开始了诗歌创作。马雅可夫斯基1912年在“未来派”发表宣言,要给“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22岁的诗人在《穿裤子的云》喊出了他与旧社会的决裂:“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他曾预言1916年将出现革命,当1917年轰击冬宫的炮声响起,他首先张开双臂欢呼十月革命的到来。他说:这是我的革命!他把自己的创作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变革联系到了一起,艺术上的先锋锐意创新与激进的社会变革理想,推动他站到了时代的巅峰。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同时走向广场和民众,他忘我地和所有的敌人同时战斗。他热情地拥抱革命,用诗歌冒犯一切陈旧的陋习,也无情地挑战自我。最后他用自杀这种反抗方式,留给了这个世界无数的思考。在他去世86周年之际,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世界风云变幻,围绕着他的话题始终未曾停止。我认为,不同立场艺术家至少都有了这样的共识:马雅可夫斯基是那个风云聚会的大时代伟大的激进派的诗人,同时他的作品让那场震撼世界的革命,在人类精神高度上得以达到空前的高度。
  《致马雅可夫斯基》是中国诗人吉狄马加以诗歌为桥,走近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并与他并肩站在时代高度,审视自己面处的时代。“马雅可夫斯基,不用其他人再给你评判/你就是那个年代——诗歌大厅里/穿着粗呢大衣的独一无二的中心/不会有人忘记——革命和先锋的结合/是近一百年所有艺术的另一个特征/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是在/反越战的时候,艾伦·金斯伯格们/在纽约的街头号叫,但在口袋里装着的/却是你炙手可热的滚烫的诗集"吉狄马加在这里经典性地点明了近百年所有艺术的另一个特征:“革命和先锋的结合”。这是马雅可夫斯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同时也是我们理解《致马雅可夫斯基》这首长诗的入口。是啊,我们回首百年新诗,以及百年的世界艺术史,那些成为经典的伟大作品,正是时代伟大变革与艺术伟大创新的有机结合。“你的诗,绝不是纺毛的喑哑的羊羔/是涌动在街头奔跑的双刃,坚硕的结构/会让人民恒久的沉默——响彻宇宙/是无家可归者的房间,饥饿打开的门/是大海咬住的空白,天空牛皮的鼓面/你没有为我们布道,每一次巡回朗诵/神授的语言染红手指,喷射出来/阶梯的节奏总是在更高的地方结束/无论是你的低语,还是雷霆般的轰鸣/你的声音都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仅次于神的声音,当然你不是神/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你的/一生都在与不同的神进行彻底的抗争/你超自然的朗诵,打动过无数的心灵/与你同时代的听众,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马雅可夫斯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你……”吉狄马加在与马雅可夫斯基心灵对话的诗句中,不仅让我们重新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时代巨人般的诗人,同时也唤醒了诗人的神圣职责:让沉睡者醒来,让匍跪者站立,让喑哑的羔羊呐喊,让诗歌在街头一起和民众奔跑!是啊,诗人是时代的骄子,但诗人如果不关心这个时代,不关注门外的世界风云,那么诗人只会成为沙龙里的宠物和仰人鼻息的侏儒。吉狄马加作为一个诗人,他热情地投身中华复兴的社会实践,同时又冷峻地审视这个时代的各个角落:“马雅可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20世纪和21世纪两个世纪的开端/都有过智者发出这样的喟叹——/道德的沦丧,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精神的堕落,更让清醒的人们不安/那些卑微的个体生命——只能/匍匐在通往灵魂被救赎的一条条路上/马雅可夫斯基,并非每一个人都是怀疑论者/在你的宣言中,从不把技术逻辑的进步/——用来衡量人已经达到的高度/你以为第三次精神革命的到来——/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又一次必然/是的,除了对人的全部的热爱和奉献/这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难道还有别的意义?”认识马雅可夫斯基与他所处的时代,是为了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并且解决好与时代和民众的关系。吉狄马加在这里,不仅让读者重新认识马雅可夫斯基,同时也将成为一个伟大诗人所需要解决的与时代的关系中许多重大的课题,摆在每个有良知的中国诗人面前。   《致马雅可夫斯基》这部向大师致敬之作,又是诗人与诗人心灵呼应的纪录:两位诗人隔着一个世纪的岁月,告诉他们亲爱的读者,诗歌何为?诗人何为?诗歌的力量何在?“没有人真的敢去否认你的宏大和广阔/你就是语言世界的——又一个酋长//是你在语言的铁毡上挂满金属的宝石/呼啸的阶梯,词根的电流闪动光芒/是你又一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形式/掀开了棺木上的石板,让橡木的脚飞翔/因为你,俄罗斯古老纯洁的语言/才会让大地因为感动和悲伤而战栗/那是词语的子弹——它钻石般的颅骨/被你在致命的庆典时施以魔法/因为你,形式在某种唯一的时刻/才能取得没有悬念的最后的引力/当然,更是因为你——诗歌从此/不仅仅只代表一个人,它要为——/更多的人祈求同情、怜悯和保护/无产者的声音和母亲悄声的哭泣/才有可能不会被异化的浪潮淹没……”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给予吉狄马加的启示,也是吉狄马加揭示出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成为巨人的秘密。一个优秀的诗人必然是宏大广阔的语言世界的酋长,吉狄马加在许多场合,十分清楚地表明他认为,一个诗人必须重视诗歌艺术,关注诗人更要了解他对于语言的掌控能力。然而拥有高超的语言才华,对于一个诗歌巨匠还远远不够,他必须为他自己和这个时代创造新的语言形式。马雅可夫的阶梯式的诗行,搭起向上伸往古老传统宝库的通道,向下伸向民众,承接无数无产者呐喊和母亲的眼泪。伟大的诗人总是和民众在一起,当然他必须有征服人心的天赋,他是语言王国的酋长,又是创造新世界的超人;他是街头奔跑人群中的一员,同时又是所有母亲的儿子:“在劳苦大众集会的广场上/掏出过自己红色的心——展示给不幸的人们/你让真理的手臂返回,并去握紧劳动者的手/因此,诗人路易·阿拉贡(17)深情地写道:/‘革命浪尖上的诗人,是他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广大的群众,面对新世界的建设者/诗为武器的人改变了我的一生!’……”这是最深刻也最朴素的真理,与大地在一起,会获得大地的力量。在长诗中对话马雅可夫斯基,吉狄马加特别地引用了另一位杰出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名言:“力量——在那边!”这是对那些那些沉溺于沙龙和小圈子的诗人所说的名言,诗歌是在马雅可夫斯夫那边有了力量!对于那些混迹于诗坛的庸人,吉狄马加尖锐地指出:“那些没有通过心脏和肺叶的所谓纯诗/还在评论家的书中被误会拔高,他们披着/乐师的外袍,正以不朽者的面目穿过厅堂……”吉狄马加的这种清醒,对我们认识今天的诗坛大有益处,同时,正是这种清醒,让他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评价,更具有辩证而冷静的力量:“对一个诗人而言,马雅可夫斯基/不是你所有的文字都能成为经典/你也有过教条、无味,甚至太直接的表达/但是,毫无疑问——可以肯定!/你仍然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的公民/而那些用文字沽名钓誉者,他们最多/只能算是——小圈子里自大的首领!”诗人何为?诗歌何为?诗歌的力量何在?吉狄马加用这些精彩的华章般的诗句,告诉了他亲爱的读者。
  《致马雅可夫斯基》是吉狄马加用心灵点燃的诗句之炬,引领他的读者走向大师。从马雅可夫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人类又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天地翻复般的巨变,资本的全球化,信息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让曾经那么浩翰的世界变成上上的地球村。世界越来小了,然而人心之间的距离却更加深远难测。人类已成为命运共同体,然而共同的精神家园,却在战争炮火和精神雾霾的笼罩下渐行渐远:“这个以把所谓文明的制度加害给邻居/这要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更要无耻/这个世界可以让航天飞机安全返航/但却很难找到一个评判公理的地方/所谓国际法就是一张没有内容的纸/他们明明看见恐怖主义肆意蔓延/却因为自己的利益持完全不同的标准/他们打破了一千个部落构成的国家/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代替别人的方式/他们妄图用一种颜色覆盖所有的颜色/他们让弱势者的文化没有立锥之地/从炎热的非洲到最边远的拉丁美洲/资本打赢了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总有无数的个体生命付出巨大的牺牲/没有别的原因,只有良心的瞭望镜——/才可能在现代化摩天楼的顶部看见/——贫困是一切不幸和犯罪的根源。”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诗人吉狄马加呼唤诗人的良知,也是呼唤人类赖以共存的良知:“是的,除了对人的全部的热爱和奉献/这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难道还有别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重新面对马雅可夫斯基就有了世界性的意义:“马雅可夫斯基,新的诺亚——/正在曙光照耀的群山之巅,等待/你的方舟降临在陆地和海洋的尽头”。在这里,吉狄马加抒发了一个东方诗人的自信与坚定,他对诗歌的信心也就是对人类良知的信心,更是对未来人类命运的信心:“诗没有死去,它的呼吸比铅块还要沉重/虽然它不是世界的教士,无法赦免/全部的恶,但请相信它却始终/会站在人类道德法庭的最高处,一步/也不会离去,它发出的经久不息的声音/将穿越所有的世纪——并成为见证!”。吉狄马加是大凉山彝人之子,也是中华文明培养的杰出诗人。伟大的彝族文化是他成长的乳汁,中华文明丰富深厚的传统使他在改革的大潮中成为优秀的中国诗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向世界各国的文化大师学习,早在吉狄马加青少年大学求学期间,他早期的诗作就看得出非洲诗人桑戈尔的影响。之后他的成长几乎是一个与世界文化大师对话的漫长历程。他的诗集已在全球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成为在世界上最受重视的当代中国诗人。这首长诗《致马雅可夫斯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力著,他写出了一个中国诗人面对时代风云的坚守与良知,也向世人展示了在东方土地上生长的梦想与信心,这部长诗是时代大潮拍击一个杰出诗人心田激荡出的心声——
  那一个属于你的光荣的时刻——
  必将在未来新世纪的一天轰然来临!
其他文献
在九叶诗人中,袁可嘉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以一系列理论文章为九叶诗派建构起系统的诗学主张。他的诗论集结为《论新诗现代化》一书,针对40年代诗界中泛滥的说教和感伤倾向,声称“诗不再是激情,而是表现人生经验”[1],并提出著名的诗学原则——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在着眼于当前世界人生的同时,用一种暗示含蓄的表现手法进行诗歌创作,从而表现出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以及机智的不时流露。这样一种诗学主
期刊
《朝圣者》是诗人爱斐儿转向散文诗领域所创作的第四本散文诗诗集,前三部诗集无不呈现着诗人的特色写作,是诗人所进行的个性化书写。而《朝圣者》除了继承诗人原来特有的“药理性”审美之外,同时体现出企图建构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人皆草木”,诗人深谙此道。《朝圣者》里的几乎每一首诗都以草木为伴,体尘世之情。诗人徜徉在天地之间,用心感受草木的灵魂,在一呼一吸之间,走上朝圣之路。路上有鸟语花香,有微风细雨,也有孤
期刊
我注意到她们时  她们已经开败了  小小的花瓣低垂着  像和妈妈吵嘴吵输了的小孩子  正把泪  偷偷地咽回去
期刊
作为文学史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且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存在需要阐述和判断,而阐述和判断又是与具体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和维度密不可分。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什么样的维度介入文学史呢?每个研究者都会根据文学史存在的特点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作出自己的选择。青年学者董迎春新近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诗歌身体书写的符号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
期刊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中国诗歌是属于抒情诗的,当他们读到新诗中的与之风格不同,乃至截然反向的写作时,就诧异了,甚至将之目为非诗,并将新诗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此。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那些似乎反抒情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的怪物,亦非自西方强行移植的结果,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了大量此类的创作,只是今天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因此,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古典诗梳理至新诗,来探讨这一愈来愈盛的反抒情
期刊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过一篇《诗云》,大意是说科技文明极端发达的外星人控制了地球之后,唯一不能控制的东西就是人类创造的诗歌,于是外星人取笔名“李白”,把所有的文字资源加以排列组合,延伸成为几百万亿米的星云,但是,在其俘虏的人类面前,这个庞大的文字星云仍然不是诗歌。  外星人搞不懂何为诗歌,读诗的人也很少穷究诗歌的确切定义,对于绝大多人愿意读诗的人来说,重要的是面对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什么,如果继续深究,那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徐敬亚: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1949年生。1976年写诗,《今天》理论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重新做一个批评家》等。2004年起先后在《特区文学》主持“批评家联席阅读”、“十大网络版主联席阅读”。2006年发起并主持海南大学“诗歌月读”活动。2006年11月在黄山第三代诗歌纪念会上获“终身成就奖”。  南 鸥:我想朋友们一定
期刊
一  批评家谢冕曾经表达这样的观点:“袁可嘉先生在‘九叶派’诗人中,素以理论著称,他被认为是这个诗人群体中始终高举理论精神旗帜的一位。……人们读‘九叶派’诗人当中的袁可嘉,在内心深处更愿意接受他作为理论家、批评家和翻译家这样的身份,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的创作。也许别人没有这样的看法,但至少在我个人内心曾是这样认为的。”(见方向明主编《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斯人可嘉》)序二)我相
期刊
面对李海洲《一个孤独的国王》这本诗集,我开始有些不以为然,我甚至觉得李海洲和这本诗集的题目完全是两回事,李海洲是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忧伤?没关系,先不考虑这些,反正先读下去,毕竟李海洲的文字是值得一读的。  事实上,接下来的阅读一方面印证了我的期待,另一方面改变了我当初的不以为然。说印证我的期待,是因为李海洲对待汉语写作的驾轻就熟,始终都在挖掘发现汉语缭绕燃烧的火焰,另一方面我发现李海洲的孤独真还是
期刊
诗人鱼跃,浙江慈溪周巷镇天元元甲人,初闻其字号“鱼跃”和“海阔堂主人”,映入眼帘的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诗,他在诗中缔造了一个极为宽广且个性的艺术世界。充满个性色彩是衡量一切文学的价值标准,在“鱼跃”诗中,我们可以聆听诗人内心的的律动。六十年代尾巴出生的鱼跃,童年在文革中渡过,又亲历经改革开放,有着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在浮华又喧嚣的年代,在诗歌被挤压的仅剩一片狭小空间的年代,难能可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