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表扬学(九)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记十五:匿名型表扬
  匿名表扬自有它的好处:降低被表扬者的心理压力,每一个同学都有成为匿名者的可能,也能降低教师在统计、调查上的精力。有的匿名表扬,能激起学生讨论、追究的欲望,表扬的效能由此而放大。匿名表扬,分故意匿名、无意匿名。不管哪一种,只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表扬,匿名表扬的教育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统计粗略的匿名表扬
  本学期要背的课文、片段,集中在一张表上,名为“背诵复习表”。回家作业,每天背一遍,连续背三天。那些要求背诵的,好多谈不上经典。我要学生一字不差地背,目的是练出背诵的细致、一丝不苟,练出记忆的真功夫。
  前天早读课上,一起背了一、二单元里的,背后,学生在自己的“背诵复习表”上打勾,选“流利”或“不流利”。昨天早读课上,同桌互背一、二单元里的,同桌在对方的“背诵复习表”上,勾选“流利”或“不流利”。有的同学,前天勾了“流利”,这次,同桌勾了“不流利”。也有前天勾了“不流利”,这次,同桌勾了“流利”。
  课间,来不及细统计,也来不及问原因,浏览了一下,第一节语文课到了,我说:
  “有的同学,昨天‘不流利’,今天‘流利’,我很开心:昨天背得不好,回家花了工夫,复习了,巩固了,有进步了。学习就该这个样子,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加油,补上去!”
  “有的同学,昨天‘流利’,今天‘不流利’。我为他有这样的同桌高兴:那一定是,昨天混在一起背,自以为背得出来,单独背,显出原形来了,得了个‘不流利’。有这样为他负责的同桌,他一定能进步。”
  “今天的回家作业,第三次背,背给家长听。我相信,得‘不流利’的同学,一定也能像前面的同学,回家花点工夫,背得流利,得到进步。”
  老师也是普通人,时间不够,也想给自己放点儿轻松,这个时候,表扬只能说个大概。大概,也总比没表扬来得好。没有说到具体的人,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做得不错的同学,都认为在表扬自己;做得不太好的,都觉得在暗示自己、提醒自己。匿名性表扬的好处,就在于此。
  这样的匿名性表扬比例不能太多,多了,学生察觉出老师的马虎,那就不好了。
  免起风波的匿名表扬
  办公桌上一片狼藉:上午的单元测试卷,翻了一地。哦,有同学来翻看过。
  拿出手机,拍了照。正要整理,钮子周来交作业,见我皱着眉头拍照,立刻动手理了起来。我给整理中的钮子周拍了照,手一抖,画面糊掉了。重拍。
  表扬课,我给大家看“一片狼藉”的照片:“同学来看单元测试,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那是好事。考得不好的,也来翻看试卷,更了不起,他们能主动地、勇敢地面对自己!”
  我出示了另一张照片,一个人在整理办公桌上的狼藉。人像糊掉了,看不出是谁。
  “试卷翻乱了,办公桌上乱得很,幸好他帮我整理了桌面。”前几天有人说,钮子周为了表扬而做事,不给钮子周添压力,我故意选了看不清楚的。我朝钮子周看了一眼,眼神告诉他,我知道是你。钮子周也明白了,坐得更端正了。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些扫尾的事:做值日,扫尾要倒垃圾;交作业本,扫尾要理作业本;家里吃好饭,扫尾要洗碗。”我对大家说,“总要有人,来做扫尾的事儿,他们是少不了的无名英雄。”
  “美读”分两步,第一步,四人小组内,选出一名优胜者,第二步,优胜者参加班级赛。小组内胜出后,班级赛的得奖率为90%。
  A组的评委小很纠结,她想选读得最好的同学。一位男生却嚷着“我去我去,我读得最好”。不选那个男生,担心课后的报复。纠结了一阵,小依然选了朗读最好的同学,而不是那个男生。果然,课后,那个男生骂小,故意刁难小。
  讲述中,我一直用“ta”,说到“我为有这样的坚持正义的同学而高兴”时,一些同学小声问“ta”是谁。
  我没有说,朝小点了一下头:“世上能坚持正义的人,其实并不多,因为坚持正义要付出代价。然而,真正坚持的人,ta本身收获了人世间美好的东西——勇敢。”
  歪打正着的匿名表扬
  手机里,保留着吕思敏发给我的短信。
  《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作文,获积分,积分换荣誉称号,对学生来讲,不小的诱惑。现在,吕思敏发来短信,取消录用的作文,不发表了。
  这次作文的主题:我( )考试。吕思敏写“我讨厌考试”,写得不错,将考试的种种不好、讨厌,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
  吕思敏不发表作文,有两个原因:一,作文里的观点,颓废、不上进,给同学、家长留下的印象不好;二呢,作文发表了,给班级里“讨厌考试”的舆论,助了力,不好。
  “一个人时常会遇到诱惑,比如发表的诱惑。诱惑面前,能不能静下心来,保持清醒的自己?”我没有说出“吕思敏”三个字,她不想发表作文,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颓废,我匿名表扬,“那位同学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此。”
  徐子怡的作文是反驳好朋友的,她不想发那篇作文了,她认为,和朋友的友谊,比发表作文、获得作文积分更重要。这一周的“我的名言”,徐子怡写:友谊比积分更重要的。
  我也没有说出“徐子怡”,只说了我的观点:“好朋友的观点是错的,告诉ta什么是对的,这本身就是帮助好朋友。当然,帮助的方式有很多,不只用作文来指出。放弃积分,保护友谊,寻找合适的机会再说,我也欣赏。”
  《周报》上,钮子周和姚俞扬,你说我、我说你,火药味很浓。姚俞扬有个外号“姚偷羊”,一次钮子周写作文,“姚俞扬”写成了“姚偷扬”。姚俞扬认为,钮子周是故意的。钮子周则说是笔误。一来二去,很不愉快。
  两人都希望能成为好朋友。姚俞扬要钮子周承认错误,改正缺点。钮子周说,姚俞扬一天到晚说我不好,怎么可能跟他成为好朋友?
  姚俞扬又写了一篇关于“钮子周缺点”的作文,文中说,钮子周你改正了,我和你就是好朋友。钮子周得知姚俞扬的作文录用了,马上来找我:“管老师,他的作文发表了,我哪有脸和他成为好朋友?”   我隐去姓名,说了徐子怡为了友谊,不发表录用的作文。钮子周听后,兴奋地找我:“那人是不是姚俞扬?”
  “可能吧。”我给了个模糊的答复,钮子周开心地走了。
  我连忙去找姚俞扬,问他能不能为了友谊,放弃发表。姚俞扬也答应了。
  课上,姚俞扬和钮子周握手言和了。匿名表扬,歪打正着,催生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指东打西的匿名表扬
  张老师的腰闪了。一些同学写作文,表达了对张老师的同情,承诺要遵守课堂纪律,不给老师添麻烦。我不点名夸:“你们真有同情心。”
  张老师是大人,身体健康,三个男生联合起来,都不是对手;现在腰闪了,一个姚俞扬都能打败他。病人就是弱者。弱者需要同情。看到街头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手头有零钱,应该给,不管他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同情心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
  “张老师生病了,调皮的孩子不调皮了,那不是懂得尊重老师了,那是你的同情心长出来了。管老师的嗓子发炎了,课上,爱插嘴的不插了,那不是尊重管老师了,那是你的同情心长出来了。”
  “我并不认为,你要尊敬所有的老师,然而,面对带病来上课的老师,你都应该比平时更加注意纪律,听课更专心了,回答问题更积极,这叫同情心,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份同情心。”
  “一个连同情心都没有的人,你去交往吗?”
  一些同学说“不会”,一些同学在摇头。
  “张老师的腰,不是一两天就能好的,这段日子里,正是考验你的同情心,滋养你的同情心的时候。”
  抹布堆在柜台上,很凌乱。隔壁班的抹布,都在挂钩上,很整齐,我建议班主任效仿。班主任说,明天她去买。
  我说不用,让学生去买,学生买来了,挂好了,会更看重。学生买来,自己选地方挂好钩子,抹布挂在钩子上,这过程,有教育的价值。
  没几天,挂钩挂起来了,抹布挂起来了。挂钩粘在瓷砖上。瓷砖太滑,没有拉力,过了两天,挂钩掉下来了。后来,那挂钩粘在柜子的边上。柜子是铁皮做的,粘上面,很牢靠。
  “我不知道挂钩是谁买来的,谁贴上去的。”有同学要举手告诉我,我摇摇手,没有让他说,“答案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教室里有了他们的付出而美好起来。”
  我盯着整齐的抹布看了好一会儿,大家也跟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我们似乎都回想起了,以前堆在柜子上的凌乱,现在,美观多了。
  “那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么一段美好的回忆,小学的教室里,曾经因为某人而美好起来。”
  这次匿名,我故意的。一旦弄清楚了,表扬了具体的人,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那几个人身上,而不是去思考自己该做什么。匿名表扬,克服了表扬的负面效应。
  降低压力的匿名表扬
  A同学找到我:“管老师,有人用QQ传默写的课文。”
  那天课上,复习背诵的课文;回家作业,课文内容填空。一同学说,回家翻书怎么办?我说,那要看各位的自控力、自觉力了。一同学说,不如语文书留在学校,那就不会翻书了。
  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拥护。我们都忘了,科技时代,所有的课文网上都有。我转述了A同学的话,张至远连连点头:“有的,有的。”
  我讲了年轻时的故事:一个周六,约朋友去梅堰镇。谁知到了周六,身体不好,不能去。18年前,没有手机,没有寻呼机,害得朋友白等了一场。
  “要是现在,根本不会发生。”我转过话锋,“然而,科技的进步,不表示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外在的条件。”
  有了飞机,有了大炮,有了汽车,有了电脑,有了网络……用飞机去轰炸无辜的百姓,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枪声不断,酒后驾车,车毁人亡的事也天天发生。
  “世界多了很多先进的东西。然而我不认为,这就是人类的进步。”我说,“网络是个好东西,QQ也是个好东西,你怎么用,这才是见你的素养和文明的地方。将来,你会碰到更多的高科技,这些科技用在哪里,值得你永远注意的。”
  我出示了这句话,大家一起读——
  所有先进的东西,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
  “感谢那位同学,他告诉了我QQ传课文的消息,由此我想到了这个重要的话题,科技时代的重要话题。”
  那位同学是谁,我没有讲。一,我所要讲的核心意思,不在那同学说的话上。二,说了那同学是谁,会给他带来压力,一些人会认定他是告密者,疏远他。
  收到一封邮件:
  管大:
  昨天我读《作文周报》,发现卜潜毅的作文不像自己写的,上网查了查,问题大了!您看,下面的网站还有更多。请您公正裁决。
  您的学生:XXX
  打开网站,卜潜毅的作文跟网上的作文,很多地方完全一样。我吃了一惊。卜潜毅,上次我还夸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目标,一步步地走向辉煌。没想到,成功的欲望太强了,做出了抄袭的事来。
  我找来了卜潜毅,将邮件后面的姓名隐去,给他看。卜潜毅解释道:“作文我自己写的,写好了,觉得不满意,才看了网上的作文,将好的地方搬了过来。”
  卜潜毅的作文的框架,跟网上的一模一样,一些关键句,也一模一样。“有人按着我们学校的设计来建造,只有小布局稍作改动,你说,这样的房子,算不算抄袭?”我反问。
  卜潜毅这才接受了“这也是抄袭”的裁定。
  我出示了那封邮件的内容,问大家,算不算抄袭。一部分说“不算”。前面的比方,我又说了一遍,大家也接受了。按照规则,抄袭的作文,得了800积分,不仅要退还800积分,还要处罚800积分。卜潜毅自己也不知道这算抄袭,属“无过错抄袭”,只要退回积分,免处罚。
  “刚才,一些同学也认为那不算抄袭,这样看来,感谢那位同学的来信,不只帮了卜潜毅,也帮了更多的同学。”我朝他看了看,用眼神说了声“谢谢”。   “管老师,他是谁啊?”有同学问。
  “保密!”我笑道。
  蝴蝶效应的匿名表扬
  教室里,多了一盆水仙花。我问昨天的值日生,放学时,有没有水仙花。他们说没有。我对那帮迷恋“神探”的男生说:“交给你们一个光荣的任务,查出那人是谁。”
  一天过去了,我问“神探们”,他们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两天过去了,我问“神探们”,他们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三天过去了,我问“神探们”,他们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我知道是谁。那天早上,她第一个到班级,随后,班里多了一盆水仙花。
  每询问此事,都引发一阵热议:到底是谁啊?每一次热议,那同学总是很兴奋、很开心。热议,是最好的表扬。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破案。实际上呢,我早就破案了。”三天后的表扬课,我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她的眼神快速地、开心地闪开了。
  大家嚷着要我公布谜底。
  “这盆水仙花,是一位爱班级的同学送来的。她就是——”我停顿了足够长的时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说,“她就是,你们中的每一位。”
  大家失望地“哎”了起来。
  “那位同学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就不要去查了。”我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她知道,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愿意这么做,她只不过先这么做了。”
  讲台上的墨水快用完了,又出现了一瓶;讲台上,又出现了一大包餐巾纸。我问大家,有没有看见谁放的。
  “看见了,不告诉你。”一位同学调皮地说。
  班里没有字典,很不方便,不久讲台上出现了一本。46个人用一本,不够,又出现了第二本、第三本,已经有了四本新华字典,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显然,点名表扬送盆水仙花的主人,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匿名表扬,引发了蝴蝶效应。
  无中生有的匿名表扬
  预习后,同桌互测“快读”,听写词语。“快读”过关,词语默写全对,可获“单元考试加分券”一张,大家的预习热情、预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80%以上的“快读”、“默写”,都能一次过关。
  单元考试后,很多同学给了我好几张“单元考试加分券”。那些没有“加分券”的同学,一脸失落。趁着这当儿,我对大家说:
  “昨天,一位同学找我,他只有一张‘加分券’,很后悔,两篇课文的‘快读’,没过关。那同学说,拿不到加分券,傍晚留下来过关。一篇课文的词语默写错了2个,也没拿到加分券,还要找同学重默,害得同学课间都没法玩了。”
  “那位同学说,快读,反正要过关;默写,反正要全对,不过关、不全对,第二次读、第二次默,我为什么不做在前面,不在预习的时候就做好呢?这样的话,不用留下来快读,不用课间麻烦同学听写,还能得到加分券,想想以前的马虎预习,真傻啊。”
  “很多时候,你想明白了,才能做得更好、活得更好。快读,并不难,多读几遍而已;默写词语,就一篇课文,能有几个?也不难。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的快读、默写,都能一次全对,因为他的心,发生了变化!”
  教室里出奇地静,那些没怎么拿到“加分券”的同学,也在心里琢磨。我没有说那同学的名字,我根本说不上来。“那位同学”,我编出来的。等了很久,也等不到你要的表扬,匿名,可以杜撰你要的表扬故事。
  教学“曲折感”,“每日素材”写不连贯的、单独的几句话,那几句话呢,要形成一个“曲折”,如:
  班主任“揪”住了我,我有点害怕。
  原来,要我去发安全传单。
  我不敢上前发传单给行人。
  老师鼓励我们开展比赛。
  我大胆塞了一张给阿婆,成功。
  塞给一位叔叔,叔叔不要,朝我吼。
  我礼貌地送给一位阿姨,阿姨谢了我。
  我第一个发完宣传单。
  此后的“每日素材”,可以按原来的方式写5行,也可以用“曲折感”的方式写。个别同学看出了“窍门”,“曲折感”,每一行都不用写满;至于有没有“曲折”,不管。
  “上周,一位同学跟我讲,前段时间的每日素材,胡乱写5句,每句只有10来个字。结果,连着三期《周报》没发表作文。”其实,根本没有这个同学,我杜撰出来,“那位同学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有曲折感的,就用曲折感的写法,没有的,用原来的写法,果然,这次的作文录用了,要发表了。”
  有了匿名表扬,你想提出的批评,都可以用“表扬”说出来,只要你会“编”故事。
  有趣吧。
  手记十六:变频型表扬
  变频空调里的变频器,根据电机的实际需要获取电压。变频表扬,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表扬的“电压”,让表扬的效能最优化。变频表扬有“放大”和“缩小”两种,“放大”为主,“缩小”为辅。电器中的变频器,有过流、过压、过载等保护功能;变频表扬的“放大”或“缩小”,中间也有“过流”“过压”“过载”,这些,对学生的积极性、可持续发展,有保护效能。
  奖励“无作业日”
  周五下午外出,个别同学的订正没完成。周日,我去办公室,门缝里塞着东西。开门,一张纸条:
  管老师:
  您不在办公室,我和张智慧只好把作业本从门缝里塞进来,请你谅解。我的“每日素材”本,双休日要写作文,后天给您。
  您可爱的学生:翁
  “我们班,连续两天没做到当日作业,当日完成,不能为‘无作业日’积分。”周一早上,我遗憾地宣布,说到大家的情绪萎下去了,“不过,今天我要送大家一个‘无作业日’。”
  大家很开心,很兴奋。管老师怎么这么大方了?我讲了翁和张智慧的事,“她俩感动了我,鼓舞了我,我又充满信心了。”
  当场,不少同学冲着翁、张智慧感谢起来。后来,我从翁和张智慧的“每日素材”里了解到,大家对她俩的友好与热情。   翁、张智慧都是默默的、没啥声响的人,两人的作业完成状况一直不太好,这次的“放大”,对她俩会有较大的触动,或许,会成为她们的小学生活里的一个关键事件。
  想改变一个人,必须要出现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有两类,一类,事故性的;另一类,成就性的。最好用第二类,只是第二类不大会出现在中后等学生身上。怎么办?放大。戴着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就有无数的关键事件等着我们去表扬。
  设“某某某日”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班的“顾颖颖日”。
  还得从上个星期说起。
  《天游峰的扫路人》,学文中的写法,不知不觉下课了,有同学直呼“不过瘾”。
  “这么好的课文,语文书中并不多。《天游峰的扫路人》跟《三亚落日》一样,值得全文背下来。”《三亚落日》要求背诵三、四节,当时我说,难得的好文章,三位同学背出了全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句也不要求背,我刺激大家:“谁能全文背出来,奖励‘期末考试加分券’。”
  “谁这么傻啊,去背这么长的一篇课文。”金俊昊说了句大实话。
  早上,顾颖颖跑过来,要背给我听《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来到走廊上,起初,有点疙瘩,越背越顺,终于一口气背到了终点。
  我很兴奋。
  表扬课上,我宣布了顾颖颖背出《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消息,她的同桌抽顾颖颖背第三节。顾颖颖不负我望,只错了一个字,将那长长的第三节,背出来了。
  金俊昊惊叹:“真的有这么傻的人啊!”
  “是的,金俊昊,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人,大都是有一股傻劲的人。”我转向大家,“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班是‘顾颖颖日’。”
  下午,宋溢鸿、沈睿宸都来背《天游峰的扫路人》。“期末考试加分券”上,我写了句口号:——让我们一起来做某人口中的“傻人”吧!
  好几个同学来问我,全文背诵《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截止日期。我说明天。
  “×××日”,成为“放大”表扬的一个重要形式。
  小悦的作文发表啦
  小悦,穿着朴实,为人老实,长得厚实。排座位,男女生混坐,男生都不愿跟小悦坐。班主任发了脾气,那男生才不服气地闭了嘴。好些男生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嗨,哥们,你倒霉了。
  《吴江日报》刊登了小悦的《吃喜蛋》,我请小悦上台全文朗读她的作文。小悦读,我依据她的作文,画了一张“情节曲折图”。前一阶段,分析了好几篇课文的“情节曲折图”。小悦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用到了自己的作文里。《吃喜蛋》结尾——
  看来,外貌恶心、可怕的,并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相反,外貌美丽、漂亮的,也不一定是好东西。
  我说——
  好作文,要有好故事,还要有思考,自己对故事的思考。吃个喜蛋,思考到了“外貌”和“内心”;又那么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好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我说——
  这阶段,我们的作文训练点是“思考力”,课文《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也都是“故事+思考”的。小悦的作文,也是。
  我说——
  小悦说得真对,好的东西,外貌不一定好看。很多外貌不怎么样的人,一心放在长本领上。而有一些人,只顾着自己的外貌,结果,本领反而没了。
  小悦呢,脸上闪烁着成功的光芒,一个人的脸上有了这样的光芒,绝对是一种不能小看的美。
  第五阶段的人
  “前天,程无尽看到我的热水瓶里没有水了,拿起烧水壶打了水,烧水。这一幕,很温暖。程无尽,一个体贴人的男生。”我晃了晃手里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转了话题,“这本书的作者是雷夫,美国最有名的老师。雷夫老师的学生,学习好、人品好。该安静的时候安静,该踊跃的时候踊跃,文明、绅士。”
  “雷夫老师怎样教育他的学生的呢?——有六步。”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教育学生不给家长、老师、伙伴添麻烦,做一个不添麻烦的人。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为了奖赏而努力。朗读比赛,参赛的、想获奖的,都是好样的。有一个小组没推荐出同学,白白丢失了奖赏的机会,可惜。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二阶段的努力,为了自己的开心,第三阶段的努力,为了别人。如,为班级荣誉而努力,为家长开心而努力,等等。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教室里很安静,有些同学可能想,管老师的课,不能乱说话,别让管老师生气。等到了别的老师的课上,管不住自己、也不管自己了,那你还没有进入第四阶段。上课遵守纪律,不随便讲话,这是规则,无论谁的课,都要这么做。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程无尽烧水,就是第五阶段。全班同学,每人都做一次程无尽,管老师将会收获多少的幸福啊。
  说到这里,一些同学忍不住扭头看了程无尽一眼。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有我自己的规则,我要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做事。
  “我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有。”
  我点击鼠标,出现了卢熙来的照片。
  “昨天,无作业日。卢熙来依然写了‘每日素材’,他想早点写完这个本子,拿到500积分。卢熙来有自己的准则,为着自己的准则而做事。”
  程无尽的后面,我故意安排了卢熙来。卢熙来很有人气,大家公认的学习好也玩得好、有号召力的男生,放一起,无形中抬高了程无尽。
  课后,朱曦岚找我:“管老师,昨天的每日素材我也写了。”
  “告诉我,你为什么而写?”
  “我不想日记里缺一天,将来找不到这一天。”
  我朝她竖起了大拇指:“为将来的幸福回忆而写,这是你的准则。”
  我们的“复活节”
  “昨天,什么节日?”
  大家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迷惘地看着我。   “昨天,一个你们不知道的重要节日:复活节。”
  “管老师,西方的复活节,好像是上半年的?”一同学怀疑道。
  我没正面回答,轻点PPT,画面上出现了吕琪、陆锦丰、牛牧青的身影。
  “男生里,三个人经常扣作业分,吕琪、陆锦丰、牛牧青。”大家很意外,管老师怎么突然当众点名批评起了,“昨天,三人的作业全部交清了,不欠任何一个作业了。吕琪、陆锦丰、牛牧青复活了!”
  我请吕琪、陆锦丰、牛牧青上台,他们以为要合影。不。每人发到一张纸,纸上写着:拖拉作业。
  脑子转得快的同学,明白了,喊道:“撕掉,撕掉。”
  “复活节,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狠狠地撕掉这张纸,撕掉!”听了我的话,三个人都狠命地撕起来。有同学喊:“管老师,拍照,拍照。”
  我给他们的“撕”,拍了照。
  “把你们手里的撕掉的纸,狠狠地扔到垃圾桶里。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
  三人走向垃圾桶,狠狠地扔了进去,大家鼓起掌来。掌声里,复活节告一段落。
  第二天放学,吕琪的订正还没交来。我前脚跨出办公室的门,准备去教室找他,后脚又缩了回来。正忐忑着,吕琪来了。
  复活节,“放大”表扬的有效形式。
  小凯,父母离异,爸爸跟着老板,香港、澳门,一去个把月,据说,陪老板豪赌。小凯随着70岁的爷爷奶奶,老人能照顾好他的日常生活,已经不错了。
  小凯拖拉作业厉害,盯一点,好一点,一松又回到原点。养成一个稳定的好习惯要三个月;一个坏习惯要变成一个好习惯,要坚持六个月。六个月里,没有家长的配合,不可能,双休日、国假日,最致命的,寒暑假。小凯在“反反复复”中“复复反反”。
  昨天,小凯留言:管老师,这个月,有人写完一本“每日素材”本了吗?请回答。
  我一留神,啊,小凯的本子,只剩下一页了。我答:你,第一名!
  第二天,小凯的“每日素材”本写完了。按规定,写完一本,得500奖励积分。小凯的课堂笔记,十分潦草,我给了他一个新本子,整理一遍。放学前,小凯交给我抄写工整、清晰的笔记本。
  第三天,我给小凯举办了“复活节”,奖励给他一块饼干、一本我写的书。他兴奋得不得了。只要抄1 4遍的词语,他抄了10遍;快读,只要求一次家长的签字,他读给爷爷听三次,爷爷签名三次。
  或许,复活节,会成为小凯的成长路上的关键事件。
  不会做怎么办
  不会做的回家作业,我同意学生上网查。也有担心,粗看题目,不会,上网查,一点脑筋也不动,渐渐地,一遇难题,脑子短路,问题就大了。
  批到季力雨的作业,他在答案边写:这是我自己做的,可能不对。
  我夸了季力雨的做法,引申道:“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大致有这么几种做法——”
  1.一看不会做,空着。这最糟糕,0分。
  2.一看不会做,立马上网查。自己不动脑筋,不好。有答案,没进步,20分。
  3.一看不会做,立马上网查。作业边上注明“上网查的”。实事求是,提醒自己。50分。
  4.一看不会做,自己用心思考,写了答案,尽管不一定对。80分,答案不一定对,脑子得到锻炼。
  5.一看不会做,自己用心思考,写了答案,又没把握,嗯,查资料校对。我最满意的做法,100分。怎么用网络?怎么用参考答案?这么用,才是每个人要追求的。
  “季力雨的行为,属于第四阶段,我欣赏。”这一放大,不得了,好一个阶段,季力雨的作业都完成得特别好、特别快。
  中午,我在教室里批作业,季力雨没去食堂,订正交给我了,正确了,才一溜烟去吃饭:“订正好了,再去吃,才有滋味。”
  吃好午饭,我回办公室,楼梯口,见季力雨一路小跑,拿着本子,去数学老师那里。
  “一个人,看重了作业,作业会善待他,不扣作业分,成绩也越来越好。”我说了季力雨的事,“我从季力雨的行为里,看到季力雨看重作业了。”
  我重复了季力雨的“订正好了,再去吃,才有滋味”,“才有滋味”几个字,咬得重些。其实,那四个字,我加的。季力雨呢,也记不清楚到底有没有讲过。反正老师说的是好话,学生不会追究的啦。
  我向“王石”鞠个躬
  不作要求的“作文魔神·大学士”,卢熙来获得了。
  “作文魔神”前,有个“作文状元”,获“作文·状元”,期末作文可免考。“作文·状元”后,《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作文,获得的积分,可以换取不作要求的“作文魔神·大学士”,也可以换取“期末考试加分券”,2000积分换一张。
  前几天,卢熙来问我:“‘作文魔神·大学士’,有什么好处?”
  “没什么好处,一个荣誉而已。”我如实相告。
  过了两天,卢熙来拿了3000作文积分,换了“作文魔神·大学士”称号。
  “卢熙来为什么换一个称号,而不是很有用的‘期末考试加分券’,我没问过他。”从大家的眼神里,我看出,大家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不过我知道,世上总有人做着很多没有实在好处的事。”
  马洛里是个登山爱好者。一次,他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攀登珠峰是一件危险的事。据统计,全球10%的攀登珠峰的人,最后永远地留在了冰天雪地的珠峰。
  《纽约时报》的记者问马洛里:“你为什么要去登山?”
  正在系鞋带的马洛里头也没抬,脱口说道:“因为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所以马洛里要去攀登;‘大学士’的称号在那里,所以卢熙来要换取。”我说,“我猜想,卢熙来就是这样想的。”
  中国也有“马洛里”。中国的“马洛里”叫王石,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亿万资产。好好的“亿万富翁”不当,喜欢登山,要去征服珠穆朗玛峰。   “你说王石登山,有什么好处呢?很多事情,没有好处可言。山在那里,所以要攀登。”
  我朝卢熙来鞠了一躬:“卢熙来是我们班的‘王石’,我们班的‘马洛里’。”
  最美女生、最美男生
  沈星煜站在凳子上,往墙上贴照片。哦,墙上的照片掉下来了。
  “我们班46个人,一周5天,每周每人有一个小小的、沈星煜样的举动,每天就有9个温暖的举动。”我对大家说,“像沈星煜的举动,班里有很多,书柜上的书,不齐了,整理一下;课桌椅不齐了,整理一下;地上有废纸了,弯腰捡一下;黑板忘擦了,赶紧擦一下……那样,我们班会多么令人向往!”
  “沈星煜,今天,四(1)的最美女生!”我宣布。
  发了语文单元卷,几个学生问:“管老师,要不要订正?”我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们一眼,没有作答。
  表扬课上,我问:“你们认为,要不要订正?”
  “要!”很多人齐声回答。
  我拿出沈卓炜的试卷,他全部订正了,说“全部”,他的作文扣分较大,作文也重写了。
  “沈卓炜,2012年11月15日,四(1)班的最美男生。”沈卓炜的基础差,字,东倒西歪不说,错别字多,不会写的,写了拼音,拼音都是错的,“沈卓炜的态度,一定会转化为他的好成绩、好本领。”
  我打开了PPT:
  第一张,罗丹,黑白照。他三次没考上巴黎美术学院,不气馁、不放弃,最终成为了艺术大师。
  第二张,爱因斯坦,黑白照。爱因斯坦小时候,老师要同学们做小板凳。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最丑,老师问:“世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板凳吗?”天真的爱因斯坦从课桌里拿出了两个更丑的小板凳,那是他之前做的两个。
  第三张,沈卓炜,黑白照。“很多伟大的人,小时候看起来很笨拙。沈卓炜,只要坚持,你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我说。
  第二个沈诞生了
  沈的字,全班公认的工整、美观。我曾用一本自制台历,换取她的旧作业本:“沈的作业本,我要留着,给以后的学生看。”
  批到裴容琳的本子,误以为是沈。我掏出手机,将裴容琳的作业,拍了下来;又找到沈的同一作业,也拍了下来。
  两张作业照,哪张是沈的,哪张是裴容琳的。有的说,这张是裴容琳的,有的说,这张是裴容琳的。真假“沈”难辨。
  大家服气了。
  “你真了不起!进步那么大!”我朝裴容琳竖起了大拇指,对沈、裴容琳说,“我任命你们,一个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个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两个小姑娘,还当真了,课间,手挽着手来看我。
  “正副主席来啦,不胜荣幸!”
  两人咧开嘴笑啊。
  三分钟的桌面人物
  小伦课文没背出来,我让他放学后,来办公室。
  他眨巴着眼睛,一副要哭的样子。
  一会儿,有人来报告:“管老师,小伦哭了。他怕爸爸打。”
  上次,我跟小伦说过,爸爸来接他,我不留他,以免爸爸发脾气。我对抹眼泪的小伦说:“你不用留下来了。回家好好背啊。”
  小伦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小伦背出来了,挺流利的。
  “管老师,体谅你,怕爸爸打你。你也体谅我,课文背熟了,不用老师操心。人和人之间,要有相互的体谅,生活才温暖,知道吗?”
  小伦理解地点了点头。
  按说,这事里有闪光点,答应老师回家背,真背出来了,守信。我没当众表扬,放大了,反而不好。我只私下夸小伦:“守信的男孩,我喜欢。”
  昨天放学,小然主动关了门窗。我见了,拍了照片。
  早上,我到班级,小然已在。大家安静地看书,小然东张西望,神情不定。我把他关门窗的照片,放在班级电脑里,做成“桌面人物”。小然乐得不得了。乐,正常反应。反应了两分钟,该安静下来了,他不,无所事事地坐着,东张西望地坐着。
  我对小然说:“好好看屏幕上的照片,三分钟后我会换成别的。”
  三分钟后,我换了桌面,小然安静下来了,悄悄拿出了课外书,心无旁骛地看了起来。
  起初,小然心神不定,或许想着昨天拍的照片。等我用了他的照片,他又沾沾自喜,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看。缩小了表扬,效果出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本文连载完毕,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
其他文献
转眼已经把这批孩子带到了六年级,本以为五年的相处,我已经对孩子们了如指掌,跟家长们相处融洽,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们一定会互相珍惜,互相配合,顺利地迎来毕业。没想到开学不久,一个孩子就出了状况——他不想读书了。  是学习任务加重而厌学?对老师有意见?与同学相处不顺?家庭原因?还是其他?  一、认识这个孩子  洋洋(化名),男,12岁,六年级,头脑尚好用,学习不费力,也不够努力,成绩中上,书写端正;
期刊
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2012年7月4日,我和陌生而又熟悉的他见面了。忘不了在那漫长的10多个小时里,我是那么痛,那么痛。但我相信,他也并不轻松:他要绕开那卷着脖子的脐带,遭受几分钟一次的强烈宫缩,还要卯足劲儿冲出狭小的产道。他,一定也疼痛了10多个小时吧……  我还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喜欢带着孩子们狂奔在校园中,喘着气找草地打滚,看蓝得不知所踪的天和肥大松软的白云,过好久才想笨重地翻一个身。累的
期刊
有人说,班主任是法官,常常义正词严、铁面执法;有人说,班主任是清洁工,常常卷起袖子扫里扫外;有人说,班主任是会计,收费、点钞技术娴熟;有人说,班主任是编剧,写剧本、排节目样样在行……班主任究竟是什么?要我说,班主任就是一位魔术师,每天都要想着心思、变着花样施展魔法,不然怎能吸引住自己身边这群天真活泼、好动好玩的孩子们?  红色手环——发出挑战。  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班上到底有多少孩子会跳,跳得怎
期刊
读了崔久霞老师的教育案例《播种之后就能收获吗?》,笔者尘封的记忆也被打开了。因为在十多年前,笔者也曾经有过一次类似经历,所以能感同身受。是什么让满车学生竟几无一人给老师让座呢?沉吟良久,我也没有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心病终须心药治,要想对症下药,首先还是要弄清楚学生们是怎么想的,意识到这一点,我计上心来——  第二天的班会上,我有意抛出崔老师的案例,引导学生“实话实说”: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你是否遇
期刊
学生该不该给老师让座?学生该不该给病人让座?案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教师的心理期待,对于这两个问题,都给予肯定的答复。  然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是,这几天里教师行走不便,在坐车时,天天接受学生的冷漠以对。  在我们面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人际冷漠现象时,所愤怒声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金钱至上的思想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今,案例所指,是学生与其老师之间,也客观存在感情的疏离,这让人不太好理解。 
期刊
当我细细看完崔老师的经历后,脑海里闪过一个词——感同身受。我遭遇过在公交车上偶遇所教学生见到我时依然稳坐泰山的尴尬,也感受到了外班学生执意让座的欣慰。孩子让座永远是美德,可是为什么案例中仅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四五年级的大孩子怎么就纹丝不动?为什么自己班上的孩子只会侧目?究其原因,是教育的缺失还是另有隐情?其实通过崔老师后来的叙述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孩子们都非常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期刊
《教育的道与术》,越是深入地阅读,便愈加感觉自己被书中诸多的文字牢牢抓住,尘封已久的记忆也随之被唤醒。王开岭的《消逝的放学路上》就是这样一篇千字文,将我带回到那个自由散漫且充满无限欢乐的童年时代。  “放学路上”,对于作者成长而言,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是一段风和日丽的生命成长的美好时光。对于我而言,它还是一块释放热情的舞台,展开想象的有力翅膀。那个时候的我,可以在放学路上背着轻飘飘的斜挎帆布包拼命奔
期刊
小组长沙龙制度,即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组长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中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这样,每个组长甚至组员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小组乃至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密切了组长的交流学习,也真正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下面选取某班组长沙龙的几个花絮与各位共享:  花絮一:  六组组长刘芸:“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帮助那些组员呢?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很多时
期刊
有两份工作摆在你的面前,一份是挖掘一口深井,而且要保证挖出水来;另一份是燃放烟花,只要保证绝对安全。朋友,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个?你是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烟花”?  对不起,我漏掉一个参考条件。那就是,这两份工作的酬劳:前者的酬劳是那口井及井中的清水,后者的酬劳是那一地的纸屑和空中的硫黄。朋友,请问你的选择会因此而不同吗?你会犹豫吗?相信明智的你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一个譬喻,任何譬喻都
期刊
儿子语录  儿子读二年级,时常有一些有意思的话从他嘴里蹦出来,下面记录一二:  儿子完成作业后整理书包。我看见他把几枝铅笔放在书包的侧袋里。我说:“那是铅笔的家吗,铅笔的家不是文具盒吗?”儿子说:“妈妈,我忘了告诉你了,它搬新家了。”  儿子准备做“读卡片”的作业。首先得找到卡片。卡片就在书架上,但凡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见。结果这小家伙怎么也找不到。眼睛在书架上来回搜寻也没发现目标。最终,在我的暗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