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齐尔品对中国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影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当时以专门弹奏自己的作品而享誉欧关。他来中国本来只打算停留数周,然而在他抵达中国后的几个礼拜之中,他却对中国当时的音乐情况与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感情。这种情感使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延长到约3年之久,一向以专弹自己作品出名的齐尔品,居然向中国要求一首供他在“其他各国演奏”之用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在当时上海的《音乐杂志》上出现一则“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启事。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等奖。从此,钢琴小品《牧重短笛》排入了齐尔品演奏会上的节目单上,每场音乐会必然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在张已任著的《谈乐录》中《齐尔品与中国音乐》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齐尔品对中国音乐发展所起的作用。而本人认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也起着极大作用。
  20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占统治地位的西方音乐似乎走到了边缘,各种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原因是: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社会动荡,矛盾加剧。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从而在音乐创作中得以充分的反映。我们可以在巴托克、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人的某些作品中感觉到,他们的音乐所表现的不是恬静的田园生活,不是充满幻想的内在世界,也不像印象主义那样追求瞬间飘忽不定的感觉,更多地表现为真实的、渴望自由的人类思想感情。
  20世纪的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在音乐上,追求新的材料、新的的语言、新的技法、新的内容,即流派繁多,更迭迅速,而且许多流派之间关系十分复杂,既有矛盾冲突,又相互交叉、影响和吸收。在音乐观念上出现了新的特点,一些作曲家摆脱了浪漫主义的束缚,大力进行创新的倾向:作曲家采用现代工业化的题材取代浪漫时期音乐的题材,有的作曲家采用东方音乐语言,从印尼、印度、日本、朝鲜等非西方国家和民族音乐中汲取素材,借鉴音乐的表现手法,用现代技法创作,除了在欧洲音乐基础上增加一点“异国情调”,还采用了新的调式、新的和声、新的音程、新的织体以及新的记谱法、作曲法和表演形式等。而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汇、彼此冲撞融合中,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进程。当时的中国音乐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中的音乐向现代工业文化中的音乐转型。“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各西方音乐借鉴学习的开端,新办的中小学校成了西方音乐向中国传播的重要渠道。当时的音乐人士纷纷攻击中国的传统音乐,提倡欧美音乐,他们认为西方音乐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民志气。一些喜爱音乐的爱国青年,跑到日本去“取经”,将日本引进欧美音乐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美留学的马思聪、冼星海、谭小瞬、丁善德等音乐家带来了西方的现代音乐。此时的中国,却是西洋“古”乐流行,中国本身的音乐传统备受冷落,“音乐”逐渐成了西乐的代名词。
  此时,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欧美音乐家、钢琴家齐尔品的“欧亚合璧”的创作理念,对中国作曲家有看深刻的影响。此时的齐尔品正处在西方音乐的创新时代,“寻找音乐的新资源”是他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他认为一位作曲家的创作不应在音乐学院里,而应该在乡间、市井小民聚集的地方,他希望在各地的旅行中能寻找一些在欧洲已经消逝了的东西……在抵达中国几个礼拜后,他就已经注意到当时的中国音乐缺乏对20世纪音乐的认识。他认为:中国已经吸收了许多我们现代文化的产品,而县城与他们仍类似中古时代的社会结构融合得很好,在音乐上,必须有中、西方共同的语言来进行交流,这个共同的语言就是20世纪的音乐语言。齐尔品认为中国本国音乐与20世纪欧美的音乐语法融会贯通后,中国音乐自然可以与欧美的音乐并驾齐驱,而不需要在后头追赶。他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风味的乐曲:OP5SIN03中第九首江南的《紫竹调》、第十首河北的《探亲家》、OP71中的第四首云南的《新年》、第六首内蒙的《虹彩妹妹》、OP95中第二、六首新疆的《马车夫之歌》、《青春舞曲》、五首音乐会练习曲,OP52成功地用钢琴来模仿中国的《古琴》(N02)《敬献中华》(N03)及中国的木鱼《歌谣》,中国的琵琶代表作《敬献中华》就是齐尔品在研究中国音乐与中国乐器之后的作品。而《牧章短笛》是一个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音乐与西方乐器之后的成果。这两首乐曲都是把中国音乐的特色与中国乐器的语法,在西方乐器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2()世纪西方音乐“民族乐派”的创作途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音乐民族性的觉悟,指明了中国音乐发展的道路,一条中国音乐创作的可行之路,中国传统音乐重新被重视。台湾作曲家江文也在他的影响下创作了许多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在这以后的17年间,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继承民族民间音乐优秀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音乐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与世界先进国家发达的音乐文化并驾齐驱的现代中国民族乐派。
其他文献
一、谈话导入,资料激情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课前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查阅了一些资料。相信你们对法布尔都有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他写了一本书《昆虫记》,共十卷,全世界有名呢!  生:我知道法布尔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上过正规学校,靠自学成才的,后来还考上了硕士学位。  师:你还知道他的身世,真不错!  师:是呀,法布尔的一生是与昆虫
低年级的语言表达是学生今后说话及写作的基础,如何使他们通过语言关,是许多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愉快教学理念的启示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充分让他们亲自感受,促使其思维不断发展,进而调动其通过自己的头、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利用听、说、看、想、读、做等方式,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将愉快教学渗透在低年级语言表达能力上,加强语言训练。    一、
这天,我与孩子们愉快地品读着张晓风写的抒情散文《我喜欢》这篇课文。  课即将结束,看着孩子们那意犹未尽的眼神,我心里不由一动,不如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也来写一篇小小的散文,于是,便轻声说道:“看来,大家非常喜欢这篇课文呀,那么,能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吗?”话音刚落,黄旭东同学就举起了手,说:“我喜欢它,因为这篇课文的结构很特别,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以‘我喜欢’开头的,这应该叫做排比段吧!”我赞许地点了点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把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好,单纯地靠教师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并有效利用,从而推进家校共育,发挥教育的合力,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注重引导,转
“忽如一夜春风来”,短短的几年时间,电脑迅速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上网已在学生中成为一股热潮,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有了网友,学会了聊天。这引起了许多老师、家长的种种担忧:学生上网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会不会结交了品行差的网友?  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它、理解它、运用它,就能充分发挥它的存在价值。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喜好,充分利用网络上
为改变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后状况,更快地缩短与先进地区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4年我县部分小学参加了区重点课题——“构建‘激趣·自主·实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尝试用“激趣·自主·实践”新模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果:喜欢上口语交际课的学生由45%上升到98%,学生们乐于参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表达习惯。我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小学高年级
关于阅读,新的课标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当今的信息时代,许多同学更易被网络、电视困住,拿到一本书,常常是走马观花。到了第三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每学期至少25万字。所以单靠学生自觉是不够的。见我校少先队的争章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受此启发,我在班上开展了“争阅读章、激阅读情”活动,收获颇丰,现将活动过程简述如下:    一、争章动员,制定目标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我们学校2003年经过布局调整后,成为宁国市农村首家寄宿制学校,住校生有280人。今年我带的这个班的学生是由三个村小转来而组合成的。三个村小转来的学生都是住校生,年龄小,第一次远离父母,每到夜晚来临,我先是跟他们谈心,然后送到宿舍,交给生活指导老师。第二天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问问这些住校生晚上睡得香不香。通过几次与生活指导教师的配合,平静地度过了一个月。  第二个月上旬,一位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笔者就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做一些说明。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现象,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