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口才不输文才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f2l3x4j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这位有着从军和从医双重特殊经历的知识女性,曾被王蒙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不仅文才出众,颇受读者赞赏,而且口才超群,多获听众好评。
  让我们摘取她在各种场合的一些精彩讲话的片段,领略一下这位才女独特的口才魅力。
  
  实言谈生活
  
  在社会现实中,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在人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它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当记者问毕淑敏是否对生活产生过厌倦情绪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毕淑敏首先通过对生命和生活的辩证分析,表明了本人的人生态度。接着,具体地讲述了自己青年时代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感受,从而论证了形成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最后揭示出“生活的核心”就是善待生命,同时用假设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并再次深刻揭示了生活与生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此实言相告,真实而又深切,既给人启示,又令人信服。
  
  坦言讲自己
  
  一位名人应当怎样看待自己呢?这个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所以常常引起公众的兴趣,并受到媒体的关注。例如,当记者要求毕淑敏给自己一个定位的时候,她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事业上会积极努力,我不会在意最终的结果。在家庭里我会爱我的亲人,孝顺我的父母,关爱我的朋友。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我有一个很稳定的朋友圈子,这是我的支持系统。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嘛……有一个我所热爱的事业,在我从事这个工作时会充满创造性的喜悦。我对外界的评说,采取一种比较宽容比较镇定的态度,它不会强烈地干扰我的内心,我不会突然间就情绪很高昂或突然间就很沮丧,我已经基本平稳了。我当然也会有许多不高兴的事情,但它们持续的时间已越来越短了。年轻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件事一个星期闷闷不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这种不快基本上不会超过一天。
  毕淑敏的回答是非常坦诚的。她联系自己的实际,先讲对待事业的感受,再说对待亲人、父母和朋友的情意,最后又谈了工作体验。同时,她还着重讲了自己对待外界评说的态度。这一番朴实而真切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一位经历苦难的女作家博爱的胸怀和淡定的品格,充满了强烈的亲和力。
  
  警言解死亡
  
  作为一位曾经长期从医的女作家,毕淑敏对死亡有着强烈的关注和独特的思考。这种关注和思考形成的感悟,一旦通过这位女作家之口,用精警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会给听众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例如,她在大连大学与青年学生谈生与死的时候,这样解释死亡:
  死亡是什么呢?死亡它是一个自然的现象,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就像现在是秋天,我们在大连大学校园里走,你会看到黄色的树叶飘然落地。当春天的这个叶子发芽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欣欣向荣,但是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秋天到的时候,它就无声无息地飘在大地上,最后它回归于泥土。
  毕淑敏首先通过设问,概括地揭示了死亡作为一种自然的现象的必然性。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把死亡比喻成秋天飘落的黄叶回归泥土。这样用一种自然现象来解释人的生命过程的终结,十分生动而又形象,充分体现了一位女作家情思的美好和语言的精妙。
  
  哲言谈婚姻
  
  婚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当他们对婚姻感到困惑的时候,往往希望得到名人的引导和指点。毕淑敏是一个对婚姻问题特别关注并有着独到见解的知识女性,面对记者的提问,她这样表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婚姻并不仅仅是快乐,是两情相悦,是生死与共;它还是考验,是煎熬,是一种熟悉生活的破坏和一种崭新模式的建立,是包含了智慧、勇气、人格意志的双方重新组合。就像进入一块陌生的大陆,所有的事件都可能发生,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
  这段关于婚姻问题的言论,显然融入了毕淑敏独特的人生体验,包含着透辟的哲理。这位女作家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婚姻既是快乐与相悦,也是考验和煎熬,它是“一种熟悉生活的破坏和一种崭新模式的建立”。这就从内涵和实质上揭示了婚姻的真谛,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妙言话性别
  
  作为一位女作家,毕淑敏在许多公开场合都会面对记者或听众从性别的角度提出的问题,这无疑体现了公众对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的关注兴趣。例如,她在湖南电视台发表演讲时,这样回答观众关于性别意识的提问:
  男性和女性由于先天生理构造的不同,会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非常确切的一件事情。未来的那种崭新的人类,他是将这些优点集合于一身的,就好像我们这间房子,男性从这个窗户射进阳光,女性从这个窗户射进阳光,我们这个房间才会有更多的阳光和更多的明亮。我希望将来无论是男性和女性,我们都有这种双重的优点。
  这位有着从医经历的女作家,首先从生理构造的角度,直言不讳地指出男性和女性会“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事实,接着预示未来人类将男性和女性的优点“集合于一身”的前景,并用精当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希望。显然,这番有感而发的妙言,鲜明地体现了毕淑敏作为女性的直率个性和真诚感情。
  
  直言论文学
  
  毕淑敏是一位既有知名度又有影响力的作家,所以免不了会有许多记者要求她谈谈对文学的看法。每当这样的时候,她都会毫不掩饰地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例如,她曾这样回答一位文学期刊记者的提问:
  有一位搞金融的年轻人对我说过,他以前是看文学刊物的,后来觉得里面写的东西,要么是太虚假,作家对新的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在那里瞎编,他不愿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受骗上当;再有就是写农村的事很多,而城市的变化的流动的生活很少涉及。他说,我不反对写农村,但要写得有新意,以前一批优秀的作家把农村写得入木三分,今天的作家要是还那样写,也就没有人读了。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话,但我讨厌文学刊物要么封闭、清高、重复和小圈子;要么做出乞讨的样子,求财政拨款富人捐款,求着大家来看。我绝不相信文学作品这种艺术样式已经过时,我觉得当前的文学创作界和期刊界,更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我希望文学刊物进取开放,有蓬勃的生机,不要沾染“惟我独尊”的习气,好像只要谁不喜欢读它,就是没文化,自封自己是试金石。文学长青,文学刊物要有变革,要谦虚和有创意。
  毕淑敏首先引述一位年轻人的话,以此作为议论的依据。然后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刊物的看法,并断言“绝不相信文学作品这种艺术样式已经过时”,同时还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界和期刊界的希望。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议论,无疑体现了一位当代女作家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时代使命感,真可谓发人深思,催人警醒。
其他文献
谢霆锋的儿子呱呱落地,“叛逆少年”转眼间为人夫为人父,曾经的叛逆和不羁哪还寻得到半点踪影?  和谢霆锋一样,如今全球年轻人做的最“酷”的事,并非“对着干”,而是向传统道德回归。千千万万个“谢霆锋”,不再盲目追捧性感、耍帅、玩世不恭、挑战世俗,女孩们在吊带衫外穿上了小外套,男孩们则带着心爱的她出去喝杯泡沫牛奶。就连永不过时的潮流——对父母的反抗,也改以温情脉脉的博客沟通方式呈现。  或许,为叛逆披上
期刊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但每月都会做的一件事,便是领了工资后,从邮局给他寄500块钱回去。每次当我工工整整地在收款人姓名一栏里,写下他的名字,而后又在下面,附上我的名字,我的记忆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回到每月收取他的汇款的大学时光。他从不会像别人的父亲,一次给我打上半年的花费。我能够想象到那时的他,将每月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放到邮局柜台上时,服务人员略带鄙夷的神色,他们会说,下次能不能麻
期刊
在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最发达的现象是:擅长演讲的人比比皆是——不仅律师、记者、政治家和节目主持人具有一流的口才,普通民众也有口若悬河的本事。本文主人公马晶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公立中学任汉语老师期间,亲身感受到了美国中学生的伶牙俐齿、能言善辩……    措手不及,美国学生能说会道    2005年2月,经过一轮严格的招聘测试,原为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语文教师的我,终于成为马萨诸塞州贝勒蒙特一所公
期刊
著名作家莫言小时候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孩子,但言多必失,也曾因为说话招来过麻烦,还因此受过家人的惩罚。后来他就自觉少说话,取莫言这个笔名就是警戒自己少说话,他甚至还专门以《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为题接受过一次访谈。但他作为一个在国际上也有影响的作家,演讲是少不了的。他的成功路上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对曾给予自己帮助过的人说声谢谢也是少不了。莫言虽不想言,但言起谢来,却常有巧招,常使听者为之动容。    
期刊
【案例】    大学生张畅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积极性很高。财务经理拿了一叠报表给他:“小张,这些数据明天就要交,你看今晚加个班,能赶出来吗?”其实张畅对处理报表还不是很熟练,但他想大不了熬个通宵,于是把胸脯拍得山响:“交给我一定没问题!经理,你放一百个心好了。”张畅埋头苦干了一个晚上,可惜由于业务生疏,再加上忙中出错,还是没有及时完工……经理不断埋怨:“小张,你真是的,没有金刚钻,休揽瓷器活啊!”
期刊
相比同乡和同行郭敬明,他的经历似乎更为坎坷、神秘而丰富。1993年底,高考落榜的他背起青春和理想的行囊,化作西藏边防的一枚普通绿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成为“千里走单骑”的“藏漂”一族;2003年,凭借散文《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入选全国春季高考阅读试题,他开始蜚声华语文坛。去年和今年,他的散文《风过可可西里》又成为了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五六单元试卷阅读试题,《最后一片绿叶》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
期刊
我和老公计划在双休日大吵一架。  老公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开始谈恋爱时都只有18岁。说来好笑,那时对男女之事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这“恋爱”应该“谈”些什么。看人家成双结队地压马路、看电影,我们便也仿而效之。约会了无数次,彼此竟然手都没有牵过!当时大学里的校规校纪很严格,谈恋爱属于“非法”。有学生发生越轨行为而被校方“擒获”的,轻者留校察看,重者开除学籍。所以,我们迫于压力也转入“地下活动”,约会偷
期刊
2006年10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学的邀请,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赵丽宏作了题为“阅读、回忆与思考”的演讲。这次演讲在学子们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赵老师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著,让他们深深感动。    亮色一:袒露心迹触动人    赵丽宏老师十分乐意与年轻学子对话,所以,他能尽情地、毫无隐藏地、完全公开地把自己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发自内心的话语在他的演讲中随处可见:“再这样下去我会忘记怎样说话
期刊
如果我们把“让他人心动”的能力界定为感染力,那么“让他人行动”的能力则为穿透力。如何让演讲者的感染力、穿透力走得更远呢?那就得保证演讲者能消除演讲者、受众之间的心理隔膜,拉近感情距离,让自己的演讲感染力、穿透力直捣受众心扉。    套近乎,拉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生人”时,往往存在戒备心,这是正常的。所以受众面对眼前演讲的是一位“生人”的时候,开始很自然免不了有些隔
期刊
●主打星  有风的风景  http://gooften.spaces.live.com    版主温馨推荐:博主GoOfen,自称学人,上海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为英语讲师。参与编著《与巨人对话——中外名著导读》,原创诗歌曾在上海举办的爱尔兰文化节诗歌研讨会中获优秀奖。因为担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外汉语老师,GoOfen和很多生活在上海的外籍家庭建立了深厚友谊,由此了解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