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当时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一个个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生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需要多少钱”一课时,我在教室前面用几张桌子设置成一个柜台,用硬纸板制作一些泳圈和球,又让几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创设了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在一场与数学有关的买卖之中。这样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形式出现,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兴趣也被激发,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在,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中“购物”一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发“买3张桌子多少钱?买3个书柜多少钱?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多少钱?我还根据身边实际情况创设其他的生活情境,如买电器、买衣服,再让学生当堂一起解决。这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数学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适当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让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一吨有多重”的课后练习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一听到教师要讲故事,情趣高涨,兴趣一下都来了,一起喊到:“喜欢、喜欢”。于是,我安排一个熟悉“曹冲称象”故事的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再根据教材列出的表格数据,分别算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以及计算后的想法。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四、创设实践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观察立体图形”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搭一搭”的两个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积木等学具,跃跃欲试。此时,我顺水推舟,说明游戏规则和游戏目的,然后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同学们表演得是那么认真细致,表现得是那么积极自然。这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等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这样,既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性质的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搭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创设游戏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乐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有多重”的这节课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一个“背一背”和“掂一掂”的游戏。请三个学生到台前,让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再让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有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这样充分利用直观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同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有意识创设情境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和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生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需要多少钱”一课时,我在教室前面用几张桌子设置成一个柜台,用硬纸板制作一些泳圈和球,又让几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创设了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在一场与数学有关的买卖之中。这样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形式出现,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兴趣也被激发,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在,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中“购物”一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发“买3张桌子多少钱?买3个书柜多少钱?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多少钱?我还根据身边实际情况创设其他的生活情境,如买电器、买衣服,再让学生当堂一起解决。这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数学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适当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让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一吨有多重”的课后练习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一听到教师要讲故事,情趣高涨,兴趣一下都来了,一起喊到:“喜欢、喜欢”。于是,我安排一个熟悉“曹冲称象”故事的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再根据教材列出的表格数据,分别算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以及计算后的想法。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四、创设实践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观察立体图形”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搭一搭”的两个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积木等学具,跃跃欲试。此时,我顺水推舟,说明游戏规则和游戏目的,然后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同学们表演得是那么认真细致,表现得是那么积极自然。这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等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这样,既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性质的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搭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创设游戏情境,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乐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册数学“有多重”的这节课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一个“背一背”和“掂一掂”的游戏。请三个学生到台前,让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再让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有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这样充分利用直观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同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有意识创设情境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和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