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交通运输作为天津市品牌专业,主要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意义重大。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经验。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1-02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汽车与交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交通运输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未来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作为天津市市属院校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其于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改革目标与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交通运输与载运工具学科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筹学、管理学、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内,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在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共生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依托我校“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更具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方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共生双赢,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突出创新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开发,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完善“产-学-研”体制建设,建立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良性、有序、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跨度、广度、深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习领域紧密衔接,以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为目标,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双赢共生的动力机制;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方向,形成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根本,对合作内容、人才培养、设备利用进行统筹优化;科学配置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实施方案,形成产业发展有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专业建设有企业需求和知识积累,科学研究有成果转化和专业引导的良好合作氛围。先后形成三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交通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工程研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与本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了一支以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为塔顶,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为塔体,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科研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动合作为措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证书”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先后与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天津市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热力机车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每学年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先后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并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构建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与交通运输(城轨运营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使工科与管理融合,着重处理好理论、实践、岗位管理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
以市级精品课汽车理论,校级精品课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以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为特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建设“发动机构造一体化教学”。开设校企共建特色讲座课程,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专业建设特色
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行业发展为导向,拓展交通运输专业的新方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铁道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完成“车站值班员”中级工培训,拓展我校双证书种类,培养出了全国首批具有双证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与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深度、全方位、高效、互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凸显“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和专业为平台,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了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与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成果应用范围及成效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首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使用,成果加速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高校以汽车运用为平台的专业辐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课程设置、实训模式、校企合作等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及成果在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中尚属首例,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2] 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1-222.
[3] 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4] 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3.
[5] 寻新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01-202.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1-02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汽车与交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交通运输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未来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作为天津市市属院校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其于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改革目标与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交通运输与载运工具学科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筹学、管理学、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内,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在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共生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依托我校“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更具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方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共生双赢,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突出创新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开发,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完善“产-学-研”体制建设,建立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良性、有序、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跨度、广度、深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习领域紧密衔接,以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为目标,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双赢共生的动力机制;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方向,形成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根本,对合作内容、人才培养、设备利用进行统筹优化;科学配置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实施方案,形成产业发展有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专业建设有企业需求和知识积累,科学研究有成果转化和专业引导的良好合作氛围。先后形成三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交通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工程研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与本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了一支以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为塔顶,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为塔体,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科研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动合作为措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证书”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先后与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天津市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热力机车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每学年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先后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并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构建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与交通运输(城轨运营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使工科与管理融合,着重处理好理论、实践、岗位管理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
以市级精品课汽车理论,校级精品课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以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为特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建设“发动机构造一体化教学”。开设校企共建特色讲座课程,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专业建设特色
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行业发展为导向,拓展交通运输专业的新方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铁道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完成“车站值班员”中级工培训,拓展我校双证书种类,培养出了全国首批具有双证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与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深度、全方位、高效、互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凸显“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和专业为平台,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了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与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成果应用范围及成效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首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使用,成果加速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高校以汽车运用为平台的专业辐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课程设置、实训模式、校企合作等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及成果在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中尚属首例,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2] 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1-222.
[3] 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4] 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3.
[5] 寻新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01-20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