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它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充分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自我意识较差,他们对待学习主要还受兴趣的支配,从这一意义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知识的教授同等重要。情境教学会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入其中,使學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运用教学情境呢?我进行了一下探究。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一听到做游戏,他们就会兴趣高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二、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知识基础有限,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设计故事情境,展现学生的想象力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也是巨大的。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20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8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20+8=28,20-3=17教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四、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一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数学内容,努力创设适合数学教学的情境,就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自我意识较差,他们对待学习主要还受兴趣的支配,从这一意义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知识的教授同等重要。情境教学会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入其中,使學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运用教学情境呢?我进行了一下探究。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一听到做游戏,他们就会兴趣高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二、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知识基础有限,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设计故事情境,展现学生的想象力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吸引力也是巨大的。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20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8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20+8=28,20-3=17教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四、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一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数学内容,努力创设适合数学教学的情境,就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