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本文分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的作用,并就其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大都感觉初中历史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历史课的气氛,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的错误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认为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课的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通过过去的事实去获得基本的历史信息,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规律。一般来说,历史教师讲授历史课程,首先就要向学生传播一定的包含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历史事实,所以,老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必然会伴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情节性。因此,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是一种比较省事又高效的方法,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2.初中学生的身心尤其是认知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呈现出一定过渡性: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依靠直观的经验感觉认知事物。另外,他们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对某一事情或某一任务很难长时间地关注。
3.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材除一般的正文(宋体)外,还特意编排了许多插图和图片,同时为了对相对简单的正文作一些补充和解释,教材还安排了多以历史故事出现的篇幅较重的小字(楷体字)。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真正的正文总共才579字,小字和导言部分却有787字,而且全是以历史故事出现;另外,课文中还有以烽火戏诸侯、城濮之战为主题的历史故事插图。这样一来,整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这就说明了历史故事的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以往的历史课程都是在简单的回顾和提问后直奔主题,大部分学生还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迅速进入正题,不仅不能节约多少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如果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使思维自觉进入“历史范畴”,可以提高学生对之后课程的学习效果。比如讲唐朝安史之乱时,会讲到安史之乱的原因,其原因之一是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沉迷酒色,会提到杨贵妃这个人物。那么就可以借助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内容。古诗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命人千里迢迢将荔枝送入宫中,可见对杨贵妃是十分纵容和宠溺的。通过这个故事导入课堂主题,学生在听故事中进入“安史之乱”这一课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接受。
2.利用提问的方式开启课堂。当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就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他们就会主动翻开课本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跟利用历史故事导入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老师提出课本中的关键,另一种则是以引导学生为关键。比如在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这样开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并没有出现人类,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许多男男女女。于是人类就产生了。当然这些传说都是不可靠的,没有真实的依据,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怎样诞生?我国境内的远古人又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看书,学生就会很积极,思维也会变得很活跃。
3.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无聊,其原因之一就是单纯讲历史人物学生是不太可能记住的,这个时候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是要把“上课”这一严肃的环境,变成一场“故事会”,让历史人物穿插其中,学生听一场故事肯定会比上一堂课更为轻松,在老师和学生都放松的情况下,所讲的历史人物和时间学生就能很好地记忆。比如讲“鸿门宴”“四面楚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讲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种种磨难。
4.教学内容与历史故事的衔接性。初中的教学对象是13到15岁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是从感性的方面来看待问题的,如果理论讲得太多,他们就不容易去理解,甚至干脆不能理解。有些抽象的概念在他们脑海里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如果运用故事的方式他们就容易接受。比如在讲“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时,如果只是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老师不仅无法讲清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学生也会无法理解。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讲邓世昌的故事,叙述邓世昌的成长经历,从怀着救国的理想留学到回国从军,最后壮烈殉国的人生。學生通过个人来了解那段历史,体会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而分析破产的原因。这种故事的方式比起理论的讲述更具有说服力。
三、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辅助。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的要求可以保证故事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应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此外,教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还应注重其针对性,对于历史故事必须经过慎重的筛选,最终保留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大都感觉初中历史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历史课的气氛,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的错误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认为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选择历史故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课的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通过过去的事实去获得基本的历史信息,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历史的规律。一般来说,历史教师讲授历史课程,首先就要向学生传播一定的包含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的历史事实,所以,老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必然会伴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情节性。因此,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是一种比较省事又高效的方法,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2.初中学生的身心尤其是认知特点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呈现出一定过渡性: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依靠直观的经验感觉认知事物。另外,他们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对某一事情或某一任务很难长时间地关注。
3.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决定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材除一般的正文(宋体)外,还特意编排了许多插图和图片,同时为了对相对简单的正文作一些补充和解释,教材还安排了多以历史故事出现的篇幅较重的小字(楷体字)。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真正的正文总共才579字,小字和导言部分却有787字,而且全是以历史故事出现;另外,课文中还有以烽火戏诸侯、城濮之战为主题的历史故事插图。这样一来,整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这就说明了历史故事的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以往的历史课程都是在简单的回顾和提问后直奔主题,大部分学生还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迅速进入正题,不仅不能节约多少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如果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使思维自觉进入“历史范畴”,可以提高学生对之后课程的学习效果。比如讲唐朝安史之乱时,会讲到安史之乱的原因,其原因之一是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沉迷酒色,会提到杨贵妃这个人物。那么就可以借助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内容。古诗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命人千里迢迢将荔枝送入宫中,可见对杨贵妃是十分纵容和宠溺的。通过这个故事导入课堂主题,学生在听故事中进入“安史之乱”这一课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接受。
2.利用提问的方式开启课堂。当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就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他们就会主动翻开课本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跟利用历史故事导入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老师提出课本中的关键,另一种则是以引导学生为关键。比如在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这样开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并没有出现人类,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许多男男女女。于是人类就产生了。当然这些传说都是不可靠的,没有真实的依据,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怎样诞生?我国境内的远古人又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看书,学生就会很积极,思维也会变得很活跃。
3.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无聊,其原因之一就是单纯讲历史人物学生是不太可能记住的,这个时候教师发挥的作用就是要把“上课”这一严肃的环境,变成一场“故事会”,让历史人物穿插其中,学生听一场故事肯定会比上一堂课更为轻松,在老师和学生都放松的情况下,所讲的历史人物和时间学生就能很好地记忆。比如讲“鸿门宴”“四面楚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讲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种种磨难。
4.教学内容与历史故事的衔接性。初中的教学对象是13到15岁的学生,他们一般都是从感性的方面来看待问题的,如果理论讲得太多,他们就不容易去理解,甚至干脆不能理解。有些抽象的概念在他们脑海里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如果运用故事的方式他们就容易接受。比如在讲“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时,如果只是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老师不仅无法讲清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学生也会无法理解。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讲邓世昌的故事,叙述邓世昌的成长经历,从怀着救国的理想留学到回国从军,最后壮烈殉国的人生。學生通过个人来了解那段历史,体会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而分析破产的原因。这种故事的方式比起理论的讲述更具有说服力。
三、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辅助。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的要求可以保证故事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应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此外,教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还应注重其针对性,对于历史故事必须经过慎重的筛选,最终保留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