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代夫:中国人很行
前段时间到马尔代夫公干,小小的机场入境厅黑压压的一片,一眼看去,似乎80%是东亚人,其中80%应该都是中国人。毕竟,这里是全球极个别的持我国护照不要签证也不要落地签就可以入境的地界。
在首府马累上街溜达一圈,一对或一队的中国同胞很显眼。中国人的影响在酒店中也处处可见:自助早餐中有粥,各种食品都有中英双语标示,各酒店工作人员中都有中国人,而且还提供打印的“今日中国”中文消息集锦。
入夜,商店不遗余力地招揽中国客人。这不,一家商店的门脸儿上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别错过这个店!我们这里有此镇上最低价格的旅游纪念品。”另一家旅游纪念品店的中文招贴(明显是国人手笔)更加给力:“欢迎光临中国之家,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欢迎还价,5折以上,多买多折扣,进来看看,不后悔!”
小店要赚钱,政府也缺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欧美专家严格监督预算,不让马尔代夫随便举债,这外汇收入就指望“中国人民很行”了。
BBC榜单:年度“女人花”里的中国面孔
岁末,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在进行年度评点,中国的通讯社则特别关注在人家的评选中有多少与中国相关。新华社以“英国媒体评出年度‘女人花’”为题,转发了BBC(英国广播公司)发布的2011年度女性榜。
所谓“女人花”,就是分别挑出一年12个月中最受关注或最具代表性的女子。BBC特别搞了两份榜单,一份是为英国人准备的“国内版”,还有一份是考虑其他国家人民感受的“国际版”。国际版的6月之花,是当月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捧得冠军奖杯的中国网球选手李娜。而在“英国版”中,6月的“女人花”名叫Jelena Lecic,是一位住在伦敦的克罗地亚女子,她的故事很神奇:今年初以来的“阿拉伯之春”中,Facebook上出现了一个名为A Gay Girl的ID,据称是叙利亚女同性恋Amina Arraf;这个ID因为以第一人称现场揭露叙利亚当局的种种暴行而在互联网上走红;但是住在伦敦的克罗地亚女子Jelena Lecic却发现Amina Arraf在Facebook上使用的是自己的头像!此事曝光,世界网民才发现上了当,Facebook上这个所谓的叙利亚女同性恋Amina Arraf,其实是住在爱丁堡的美国男生Tom McMaster!
不过,最传奇的还是12月的当选“女性”。无论英国版还是国际版,12月的“女人花”都是“甜甜”(英国人称Sweetie)—来自中国、目前在爱丁堡定居的一只雌性大熊猫。甜甜的风头和综合影响力,貌似还要超过李娜。部分英国舆论对BBC把中国大熊猫与其他11位女人并列颇有微词,对此BBC的解释是:把甜甜加入“年度女性榜”,主要也是出于轻松玩笑的考虑。
CNN讨论:为啥中国人不待见宫保鸡丁
国外中餐馆有一道必不可少的招牌菜,非常受外国顾客欢迎,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道菜简直就不能算是中餐馆,上座率绝对会受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宫保鸡丁”。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常常进出中国的老外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宫保鸡丁并不受中国人青睐。前一阵子CNN旅游频道专门有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题目就是:Why do Chinese hate kung pao chicken (and foreigners love it)? —为啥中国人不待见宫保鸡丁(而老外却特喜欢)?
是啊,为什么呢?
相关方面特别请教了在上海的三位美食专家—两位华人和一位意大利人,综合一下他们的观点,中国人之所以不待见宫保鸡丁,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第一,鸡肉本身的问题。中国人喜欢吃连皮带筋骨的部位,有嚼头,有汁有味,但宫保鸡丁的主料是鸡胸,吃起来有味同嚼蜡之感。而在国外,鸡胸肉卖得最贵,其他部位都是下脚料,不上大雅之堂的。
第二,调味汁的问题。老外喜欢吃宫保鸡丁,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道菜调汁厚重,是典型的中国餐馆酸辣模式。但对中国人而言,这个调味就有点重得可疑,会不会是在掩盖不太新鲜的鸡肉?
第三,自尊的问题。早些年中国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鸡肉是好东西。现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国家也崛起了,鸡肉就不上档次了,甚至成了贫穷的象征—只有没钱的人才会点宫保鸡丁下饭呢。
但是,专家们也说了,宫保鸡丁在中国的命运说不定会逆转。目前鸡肉的价格在上升,花生的价格也跟着涨,哪天小鸡贵似大闸蟹,那么中国人可能就会对宫保鸡丁另眼相待了。
流行的中国风,考验人的中国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接触到中文,“什么叫中文?(What is the Chinese language?)”也成了一个话题。最近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博客文章就以此为题,作者表达了外国人的一个观点:因为中文使用方块汉字,而汉字又过于复杂,所以中文要走向世界也难上加难。说起来,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汉字确实够熬人的,就说这个“熬”字,光是这一个字的结构和发音,在法汉词典上就要解释这么多内容—简繁体、偏旁部首、笔画顺序、发音(普通话、粤语)、输入法(拼音、仓颉、五笔、四角),等等。
尽管有难度,学汉语的热度却并没减退。据法国某媒体报道,法国孩子学中文的人数猛增,采访中,一个孩子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会中文太好了,我能够跟班里的朋友说悄悄话而爸妈却听不懂!他们为了不落后于我,现在也开始学习中文……”
在中国话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碰撞出不少有趣的火花。
中文翻译与英文“反译”
翻译是用本国文字解读外国文字,而“反译”则是把翻译成本国文字的外国文字再还原为外国文字。这么倒腾两次,当然很难保证原意不走样了。举例来说,Cappuccino 这款咖啡因饮料,在汉语中一般译为“卡布其诺”,中国达人每天挂在嘴上,久而久之,还以为就是咱博大精深的中文词,所以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想不到或者不知道Cappuccino,而把“卡布其诺”译为the card cloth its promise。再举个咖啡的例子,“拿铁咖啡”本名是café latte,曾被反译为一个有动词、有宾语的祈使句:take the coffee of iron,成为中式英语的极品。
现在西方人也开始对这种“反译”游戏感兴趣。2011年11月,《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一篇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品牌命名的学问(The Science of Chinese Branding),其中反译了不少有趣的西方品牌,比如(品牌原名/中文翻译/英文“反译”):Coca-Cola(饮料)/可口可乐/Tasty fun;Nike(运动鞋)/耐克/Enduring and Persevering;BMW(汽车)/宝马/Precious Horse; Marriott (酒店)/万豪/10000 wealthy elites。
画龙点睛,文章还以充满崇敬的语气写道:Coca-Cola的中文名“Kekoukele”不仅在发音上接近英语原文,而且传递了“好喝、愉悦”的含义,这是原文所不可企及的。
“三克油”的证明
话说有一个组织叫Global Language Monitor,专门跟踪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趋势,对互联网、博客、全球7.5万个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进行统计。不久前,该组织公布了2011年最流行的十大单词、词组和姓名,像“占领”(occupy)、“赤字”( Deficit)、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些词或名字上榜,乃是意料之中,值得瞩目的是,榜单上,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名字排在了奥巴马前面,同时,让老外感到匪夷所思的,是中国网民发明的“3Q”进入十大单字,再次铁证了中国的崛起,不仅外汇储备多得要去买美债救欧洲,连我们的现代文化也开始反刍,他们不说“三克油”也难。
前段时间到马尔代夫公干,小小的机场入境厅黑压压的一片,一眼看去,似乎80%是东亚人,其中80%应该都是中国人。毕竟,这里是全球极个别的持我国护照不要签证也不要落地签就可以入境的地界。
在首府马累上街溜达一圈,一对或一队的中国同胞很显眼。中国人的影响在酒店中也处处可见:自助早餐中有粥,各种食品都有中英双语标示,各酒店工作人员中都有中国人,而且还提供打印的“今日中国”中文消息集锦。
入夜,商店不遗余力地招揽中国客人。这不,一家商店的门脸儿上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别错过这个店!我们这里有此镇上最低价格的旅游纪念品。”另一家旅游纪念品店的中文招贴(明显是国人手笔)更加给力:“欢迎光临中国之家,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欢迎还价,5折以上,多买多折扣,进来看看,不后悔!”
小店要赚钱,政府也缺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欧美专家严格监督预算,不让马尔代夫随便举债,这外汇收入就指望“中国人民很行”了。
BBC榜单:年度“女人花”里的中国面孔
岁末,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在进行年度评点,中国的通讯社则特别关注在人家的评选中有多少与中国相关。新华社以“英国媒体评出年度‘女人花’”为题,转发了BBC(英国广播公司)发布的2011年度女性榜。
所谓“女人花”,就是分别挑出一年12个月中最受关注或最具代表性的女子。BBC特别搞了两份榜单,一份是为英国人准备的“国内版”,还有一份是考虑其他国家人民感受的“国际版”。国际版的6月之花,是当月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捧得冠军奖杯的中国网球选手李娜。而在“英国版”中,6月的“女人花”名叫Jelena Lecic,是一位住在伦敦的克罗地亚女子,她的故事很神奇:今年初以来的“阿拉伯之春”中,Facebook上出现了一个名为A Gay Girl的ID,据称是叙利亚女同性恋Amina Arraf;这个ID因为以第一人称现场揭露叙利亚当局的种种暴行而在互联网上走红;但是住在伦敦的克罗地亚女子Jelena Lecic却发现Amina Arraf在Facebook上使用的是自己的头像!此事曝光,世界网民才发现上了当,Facebook上这个所谓的叙利亚女同性恋Amina Arraf,其实是住在爱丁堡的美国男生Tom McMaster!
不过,最传奇的还是12月的当选“女性”。无论英国版还是国际版,12月的“女人花”都是“甜甜”(英国人称Sweetie)—来自中国、目前在爱丁堡定居的一只雌性大熊猫。甜甜的风头和综合影响力,貌似还要超过李娜。部分英国舆论对BBC把中国大熊猫与其他11位女人并列颇有微词,对此BBC的解释是:把甜甜加入“年度女性榜”,主要也是出于轻松玩笑的考虑。
CNN讨论:为啥中国人不待见宫保鸡丁
国外中餐馆有一道必不可少的招牌菜,非常受外国顾客欢迎,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道菜简直就不能算是中餐馆,上座率绝对会受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宫保鸡丁”。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常常进出中国的老外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宫保鸡丁并不受中国人青睐。前一阵子CNN旅游频道专门有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题目就是:Why do Chinese hate kung pao chicken (and foreigners love it)? —为啥中国人不待见宫保鸡丁(而老外却特喜欢)?
是啊,为什么呢?
相关方面特别请教了在上海的三位美食专家—两位华人和一位意大利人,综合一下他们的观点,中国人之所以不待见宫保鸡丁,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第一,鸡肉本身的问题。中国人喜欢吃连皮带筋骨的部位,有嚼头,有汁有味,但宫保鸡丁的主料是鸡胸,吃起来有味同嚼蜡之感。而在国外,鸡胸肉卖得最贵,其他部位都是下脚料,不上大雅之堂的。
第二,调味汁的问题。老外喜欢吃宫保鸡丁,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道菜调汁厚重,是典型的中国餐馆酸辣模式。但对中国人而言,这个调味就有点重得可疑,会不会是在掩盖不太新鲜的鸡肉?
第三,自尊的问题。早些年中国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鸡肉是好东西。现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国家也崛起了,鸡肉就不上档次了,甚至成了贫穷的象征—只有没钱的人才会点宫保鸡丁下饭呢。
但是,专家们也说了,宫保鸡丁在中国的命运说不定会逆转。目前鸡肉的价格在上升,花生的价格也跟着涨,哪天小鸡贵似大闸蟹,那么中国人可能就会对宫保鸡丁另眼相待了。
流行的中国风,考验人的中国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接触到中文,“什么叫中文?(What is the Chinese language?)”也成了一个话题。最近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博客文章就以此为题,作者表达了外国人的一个观点:因为中文使用方块汉字,而汉字又过于复杂,所以中文要走向世界也难上加难。说起来,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汉字确实够熬人的,就说这个“熬”字,光是这一个字的结构和发音,在法汉词典上就要解释这么多内容—简繁体、偏旁部首、笔画顺序、发音(普通话、粤语)、输入法(拼音、仓颉、五笔、四角),等等。
尽管有难度,学汉语的热度却并没减退。据法国某媒体报道,法国孩子学中文的人数猛增,采访中,一个孩子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会中文太好了,我能够跟班里的朋友说悄悄话而爸妈却听不懂!他们为了不落后于我,现在也开始学习中文……”
在中国话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碰撞出不少有趣的火花。
中文翻译与英文“反译”
翻译是用本国文字解读外国文字,而“反译”则是把翻译成本国文字的外国文字再还原为外国文字。这么倒腾两次,当然很难保证原意不走样了。举例来说,Cappuccino 这款咖啡因饮料,在汉语中一般译为“卡布其诺”,中国达人每天挂在嘴上,久而久之,还以为就是咱博大精深的中文词,所以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想不到或者不知道Cappuccino,而把“卡布其诺”译为the card cloth its promise。再举个咖啡的例子,“拿铁咖啡”本名是café latte,曾被反译为一个有动词、有宾语的祈使句:take the coffee of iron,成为中式英语的极品。
现在西方人也开始对这种“反译”游戏感兴趣。2011年11月,《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一篇发自北京的报道—中国品牌命名的学问(The Science of Chinese Branding),其中反译了不少有趣的西方品牌,比如(品牌原名/中文翻译/英文“反译”):Coca-Cola(饮料)/可口可乐/Tasty fun;Nike(运动鞋)/耐克/Enduring and Persevering;BMW(汽车)/宝马/Precious Horse; Marriott (酒店)/万豪/10000 wealthy elites。
画龙点睛,文章还以充满崇敬的语气写道:Coca-Cola的中文名“Kekoukele”不仅在发音上接近英语原文,而且传递了“好喝、愉悦”的含义,这是原文所不可企及的。
“三克油”的证明
话说有一个组织叫Global Language Monitor,专门跟踪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趋势,对互联网、博客、全球7.5万个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进行统计。不久前,该组织公布了2011年最流行的十大单词、词组和姓名,像“占领”(occupy)、“赤字”( Deficit)、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些词或名字上榜,乃是意料之中,值得瞩目的是,榜单上,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名字排在了奥巴马前面,同时,让老外感到匪夷所思的,是中国网民发明的“3Q”进入十大单字,再次铁证了中国的崛起,不仅外汇储备多得要去买美债救欧洲,连我们的现代文化也开始反刍,他们不说“三克油”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