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思”之匙,开“疑难”之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527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教学要求是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感受公理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许多疑难问题,本文归纳了四种类型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疑难;反思
  使用浙教版数学教材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了,在经历课改的过程当中,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转变,在教学当中有一些新的探索.在这些可喜的变化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新理念的实施的困难,在教学中碰到了许多新的疑难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这块内容中,知识的呈现有“杂乱”的感觉,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一些知识点对学生要求过高,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数学语言的运用训练习题太少,导致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论证时,条理不清,言不由衷;学生解题时,往往找不到突破口,或考虑不全面,欠缺临门一脚,如同一叶障目.
  疑难一:不合时宜——教材编排顺序乱
  新教材过早地出现几何论证推理,只不过把“证明”换成“说明理由”罢了.对初一学生来说,要求其规范缜密推理难度太大,但若不要求其规范缜密推理,会给后续学习造成隐患,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正;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出现在习题之后的现象,对应知识点还没学习,而习题中有相关要求.
  案例1在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和下册第一章中的课内练习和作业题就大量出现几何说理题,有的习题还有一定难度,如,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五节作业题第5题:如图,E是直线AC上的一点,EF,EG分别是∠AEB,∠BEC的平分线,求∠GEF的度数.然而,要在八年级下册才能学习证明的方法、步骤和推理过程,现却要求刚开始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理,会不会过高一点呢?所以,从这一点上讲,说理过程成了七年级学生的难点.
  案例2七年级下册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时,教材安排了充分的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活动,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后,经过比较分析,再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就需要“作三角形”的知识,才能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而“作三角形”的知识则是下一节的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的教学思路去教学时,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本节课的重点则发生迁移,转移到如何画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呈现出一种“杂乱”的感觉,效果欠佳.此外,例2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规范尺规作图题,等学生画好图后,也不知道这就是尺规作图法.因为尺规作图法的概念却在下一节“作三角形”才予以阐述,其编排顺序有点乱.
  反思新教材编写时考虑了很多新课程的理念,如,探索图形的基本性质,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然而,教材中很多知识点、很多习题出现的时机不当,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教材的编排顺序欠妥,笔者建议有必要做一些调整.除去教材中的客观问题外,也从另一层面上對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教师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碰到类似问题时,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对学生提出一个适当的要求,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避免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生.
  疑难二:无从下手——尺规作图难操作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操作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其他的教学内容有时就完成不了,而且许多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尺规作图中,标准的统一、作图工具的选择,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案例1“勾股定理(2)”中,画三个边长分别为3 cm,4 cm,5 cm;5 cm,12 cm,13 cm;8 cm,15 cm,17 cm的三角形,学生在实际画图中画边长为8 cm,15 cm,17 cm的三角形许多学生有困难,同时,也不容易操作.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先让学生画一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没有要求用什么工具,学生也会有疑惑.
  案例3作一个直角边长为a,斜边长为c的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应怎样作,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要求,而参考答案中的作法是先作AC⊥BC,但作垂线不属于基本作图.
  反思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设计操作题时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让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来节省时间;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小组成员互帮互学;有些只有数据不同的操作题,让学生分组操作得出结论,共享学习成果.在尺规作图中,教师要着眼于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并在掌握了一定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探究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不要过分地在意一些细节.
  疑难三:言不由衷——语言叙述不严谨
  七、八年级数学教材和作业的设计中对简单推理的训练不多,导致许多学生的条理性不清楚,在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中,感到言不由衷,表达不准确.
  案例1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用几何语言叙述时,很多学生叙述成“因为CD是△ABC的中线,所以CD等于AB的一半”,漏了直角的条件.
  案例2已知:如图1,∠A=∠CDF,∠C=∠E,且AD=BF,请说明AE=DC.很显然这里要先说明△AEF≌△DCB,学生在叙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会把AD DF=BF DF作为全等的条件,表述上欠规范.
  案例3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如,已知:如图2,在△ABC中,∠C=∠B.求证:AB=AC.学生已学过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因此,作辅助线时学生就会出现过点A作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D.又如,已知:如图3,AB=AC,∠C=∠B,则BD=CD,请说明理由.有许多学生这样作辅助线:连接AD使AD平分∠BAC.学生在叙述辅助线时经常出现不规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反思新课标指出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显而易见,数学语言的熟练准确运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数学语言有自身的简洁之美,能充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叙述证明过程的练习,加强对图形性质的格式化训练,如,运用性质说明理由时,一定先弄清条件;强调说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理有据;熟记性质定理等等.为了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能完整地有条理地表述,教师要多尝试.   疑难四:一叶障目——解题思路不清晰
  在空间几何图形中,需要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具备图形间的相互转化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局限于现实生活,受困于经验不够,能力不足.常常被遮挡了双眼,影响了解答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案例1一个台阶如图所示,阶梯每一层高20 cm,宽40 cm,长50 cm,一只蚂蚁从A点爬到B点,最短的路程是多少?
  解按照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知识,最短距离为
  AB=502 (20 40 20 40)2=130(cm),
  但在作业中却出现了
  AB=50 (40 40)2 (20 20)2=50 405(cm).
  事后,我问了这名学生,他说:“是沿着侧面走过来的.”
  案例2(1)有一个立方体纸盒,立方体的棱长为2 cm,在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蜜糖,蚂蚁想吃到蜜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只要将1平面和3平面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从A到B最短路程就是线段AB=25 cm.
  (2)有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的长为2 cm,宽为3 cm,高为1 cm,在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蜜糖,蚂蚁想吃到蜜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分为3种情况讨论知:
  将1平面和2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20 cm;
  将1平面和3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26 cm;
  將2平面和5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18 cm.
  两道题都属于蚂蚁爬的问题,都是通过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来求最短路程.在教学立方体时,由于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就把三种情况归结为一种情况,并未做分类讨论,从而导致了将立方体改为长方体时,学生也未进行分类讨论,学生还是想当然地认为最短路程还是将1平面和2平面展开.
  案例3如图,矩形ABCD中,AB=3 cm,AD=6 cm,点E为AB边上的任意一点,四边形EFGB也是矩形,且EF=2BE,则S△AFC=cm2.
  刚开始我认为用直接法来完成,可发现用直接法完成,学生在计算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于是我想到了代数中有特殊值代入法,那么几何中是否也可以有这种特殊点代入法呢?
  由于点E为AB边上的任意一点,所以将点E转化为特殊的点,即AB边上的中点或运动到A点或B点,这时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学生也容易理解.
  反思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性质,学会分类、转化、归纳,欣赏体验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适当地增补说明,如,案例1中要对图形做一个补充规定,不考虑从侧面的路径;内容的补充扩展,如,案例2中,就要补充长方体的题型,利用第二节课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不管是立方体还是长方体,都是三种情况,必须先做分类讨论,再进行选择;解题技巧的归纳,如,案例3中,常规解法存在运算量大、运算复杂、学生难掌握的问题,采取特殊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需用强调的是此种解法只适用于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而不适用于解答题.
  新课程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而,在教学中我们碰到疑难问题远不止这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正视问题,研讨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其他文献
一、疑难及困惑提出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接触的第一种材料,其基础性与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也是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材料.但是由于教材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而且局限于篇幅,所列的阅读材料还是有限的,有些题目和扩展阅读材料缺乏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且数学一直以来就给人以枯燥、难懂的印象,学生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数学题目和文章、以什么途径得到有关的文章、用什么方式阅读数学文章都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掌握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应用题;数学思维;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工作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
【摘要】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賴登塔尔强调,现代数学在建立数学概念的方法上,已从典型的通过“外延描述的抽象化”转向实现“公理系统的抽象化”……以这样的观点指导中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不在于只要求学生理解概念的表层含义,还应该着眼于定义概念的过程,了解定义形成的方法和依据,理解蕴含在定义背后的规定与意义,以获得可靠的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关键词】学习基点;类化抽象;促进建模;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在进一步推行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的振奋人心的新形势下,根据学校总体规划,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以“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为课题的创新型探索,研修及尝试,现已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数学教育教学的名为“先学后教,当堂落实”的数学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说明: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改
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解析几何解答题在江苏高考中看似变化不大,在六道
【摘要】 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中,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知识难懂、枯燥,导致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作为一名高中生,我非常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尤其是在准确解答一道道数学题后,我会有一种成就感.但很多学生在解答数学立体几何知识中,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基于此,本文浅谈了我对如何学习好立体几何知识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习思考;立体几何  在新课标体系下,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空
最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1月第1版)中明确提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2017全国卷高考多渠道渗透优秀传统数学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高考命题必将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统领,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弘扬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人文素
【摘要】从认知结构理论以及在四边形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结合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分析出了四边形认知结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五个策略,并以四边形教学为例做了分析说明.提出了对于认知结构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的思考.  【关键词】图式;数学认知结构;四边形;教学策略  一、引 言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
【摘要】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教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在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因为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学习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正是教师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黄金时期.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当前的教学现状,分析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做好相关教学的工作,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思维;高中数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理论的初始印记.数学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思维能力的大小就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所以教师有必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去寻找事物的本质.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述.  【关键词】数学运算思维;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举例;明理引思  一、提高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