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的生活里总是有着看似巧合却又顺其自然的规则。同行的摄影师梁子一直在跟拍一位生活在印度几十年的意大利人阿德里亚诺,我们在背后称他为老阿。老阿已全然是印度人的样子,每天赤脚行走,吃饭习惯用手而非刀叉。二十多年前,意大利人阿德里亚诺离开故乡到印度旅行,不过是因为旅行本身。也是老阿带着我们来到了阿仲在乡间的家,和这位前军官一起过了几天的田园生活,是我们这次旅行最浪漫而深刻的记忆。
元旦期间正是当地节日最多的时候,原来印度人就有无穷的热情,到了节日,这种热情更是可想而知,那是绝对的满城尽带狂欢色。
退伍军官可仲的田园生活
阿仲(ARJON)是老阿在当地的一个朋友。阿仲出生在婆、罗门种姓家族。曾在部队服役15年,服役期间每两年转一个地点。1975年他在与中国西藏亚东的乃堆拉相接,的边境、服役了两年,几年前他又回,到那里去探视了一次,在他眼中,中国军人纪律严明,甚至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军人乱扔过哪怕一张巧克力纸一估计那时的中国军人还吃不到巧克力这种东西吧。而走在印度的街上扔个纸片实在是太小意思了,你不扔地上基本上也找不到该扔的地方。因为我、梁子、还有他,三个人都到过乃堆拉这个地方,所以相互为这个地点着实兴奋了一下。
三年前阿仲在这里买了4000平方米的土地,做起了真正的“地主”,在大片田地的中间,他建起了两间相对的大房子,一问是厨房,一间是卧室。中间作为休憩之所,也是每天晚上他的六条狗睡觉的地方。除了这六条狗,他还养了数只猫。他亲自开着已经锈迹斑斑的车来,小镇接我们,穿着一身雪白的传统印度服装,风度堪称翩翩。在印度很少有卖烟和酒,啤酒比之于中国那就是很贵,一瓶折合人民币约十六元。所,以我们假以狂饮为目的,也只是买了六瓶酒。酒一到车上,阿仲就打开了一瓶边开车边仰头频饮,他的一只手握方向盘,一只手扶着酒瓶子。我和梁子都觉得这位阿仲实在是太不一般了,禁不住欢笑连连。印度的公路基本都是双车道,路边就是土基,没有专门的骑行道,公交车通常都超载又开得飞快,我总是担心那车随时会撞到一起,但据来了数次印度的梁子说,就是这样的路况,她基本上就没见过车祸——好像骑行的少,汽车也并没有汇成流——起码我们的行程中是这样。
经过一个小镇,临街几个陶罐摊,下面开口的陶罐是当地人用来烧柴做饭的,圆罐是用来烧水的。老阿现在已磨练成了一个简约生活的高手,一看这质优价廉的罐子立刻就买了一个,阿仲也抱了两个。
阿仲的家在一个被青山环绕的村庄里,他的手下有几个工人,名叫拉什米的妇人是他的厨师,负责给阿仲做饭,而阿仲自己负责给狗和猫做饭——它们是单身的阿仲最好的伴。车刚穿过村庄进入阿仲的领地,他的狗就已经遥遥摆着尾迎来。阿仲跳下车唤着每条狗的名子与它们相拥。我们怯怯而悄悄打量着他这建在大片田地中间的家,转回头,却发现阿仲的白衣已褪去,身上只有少到不能再少的那么一点或许可以称为衣服的衣服。
经过了一个紧张难眠的夜晚——因为阿仲说他的家在田野里,四周的蛇非常多,有时还会爬到屋里来。我天生最怕蛇,阿仲的大卧室根本没分区,就是一个四人间,而且绝对的夜不闭户。窗子不多却四处透光,我在最角落里,既防着蚊子又担心蛇。
当太阳升起,鸟在窗外鸣叫,绿色的味道飘来,空旷的气息涌现。一个工人从树上采了一个椰子,拉什米用小勺子慢慢地挖出椰肉,然后,我们吃到了椰酱米糕,很清新的味道。
这几天正是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阿仲专门买了礼物,而且为每一位工人发了钱。村子里的几个人也许是得到了口信,一早过来领礼物。阿仲给一对母女一人一件礼物,还让工人给每人切了一块瓜。他站在一边,双手抓着自己的胡子给它们做造型,然后就以这样的姿态目送着母女离开。
早饭过后,阿仲开车带着我们去村子里看他的房子。先到他的“管家”家里去叫人开门,一家人对他充满敬重之意。房间内非常简单,但像每一户印度家庭一样,无论如何要有一台电视机的。
经过大片自然成长的田野,阿仲带我们去了一个印度教的寺院。这里的女萨杜一见到他就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然后互相揽着腰走向了房间。进寺院是不允许穿鞋的,阳光正浓,地上全是细沙,我穿着一双飞机上给的特别粗糙的袜子也被拒绝了,赤脚走在这样的路上对于我确实是个考验。
在供奉着神灵的门前,萨杜的弟子先出拿出白色的粉末放到我的左手心里,然后让我把它们抹在脑门上,这里每个人的脑门上都有这样的白色粉末,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赐福或避邪吧,等同于去藏传佛教寺院的哈达或者抹在孩子们鼻梁上的一抹烟黑。之后,他往我的手心里倒了一捧水,里面有一片极青绿的叶子,并示意我喝下去,我不知如何处理这枚叶子,站在一边的老阿,就是阿德里亚诺老兄拿起那片叶子吃将下去,嘟囔着:这是好东西。经过后来一反思,我想那是一片薄荷叶。
元旦期间正是当地节日最多的时候,原来印度人就有无穷的热情,到了节日,这种热情更是可想而知,那是绝对的满城尽带狂欢色。
退伍军官可仲的田园生活
阿仲(ARJON)是老阿在当地的一个朋友。阿仲出生在婆、罗门种姓家族。曾在部队服役15年,服役期间每两年转一个地点。1975年他在与中国西藏亚东的乃堆拉相接,的边境、服役了两年,几年前他又回,到那里去探视了一次,在他眼中,中国军人纪律严明,甚至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军人乱扔过哪怕一张巧克力纸一估计那时的中国军人还吃不到巧克力这种东西吧。而走在印度的街上扔个纸片实在是太小意思了,你不扔地上基本上也找不到该扔的地方。因为我、梁子、还有他,三个人都到过乃堆拉这个地方,所以相互为这个地点着实兴奋了一下。
三年前阿仲在这里买了4000平方米的土地,做起了真正的“地主”,在大片田地的中间,他建起了两间相对的大房子,一问是厨房,一间是卧室。中间作为休憩之所,也是每天晚上他的六条狗睡觉的地方。除了这六条狗,他还养了数只猫。他亲自开着已经锈迹斑斑的车来,小镇接我们,穿着一身雪白的传统印度服装,风度堪称翩翩。在印度很少有卖烟和酒,啤酒比之于中国那就是很贵,一瓶折合人民币约十六元。所,以我们假以狂饮为目的,也只是买了六瓶酒。酒一到车上,阿仲就打开了一瓶边开车边仰头频饮,他的一只手握方向盘,一只手扶着酒瓶子。我和梁子都觉得这位阿仲实在是太不一般了,禁不住欢笑连连。印度的公路基本都是双车道,路边就是土基,没有专门的骑行道,公交车通常都超载又开得飞快,我总是担心那车随时会撞到一起,但据来了数次印度的梁子说,就是这样的路况,她基本上就没见过车祸——好像骑行的少,汽车也并没有汇成流——起码我们的行程中是这样。
经过一个小镇,临街几个陶罐摊,下面开口的陶罐是当地人用来烧柴做饭的,圆罐是用来烧水的。老阿现在已磨练成了一个简约生活的高手,一看这质优价廉的罐子立刻就买了一个,阿仲也抱了两个。
阿仲的家在一个被青山环绕的村庄里,他的手下有几个工人,名叫拉什米的妇人是他的厨师,负责给阿仲做饭,而阿仲自己负责给狗和猫做饭——它们是单身的阿仲最好的伴。车刚穿过村庄进入阿仲的领地,他的狗就已经遥遥摆着尾迎来。阿仲跳下车唤着每条狗的名子与它们相拥。我们怯怯而悄悄打量着他这建在大片田地中间的家,转回头,却发现阿仲的白衣已褪去,身上只有少到不能再少的那么一点或许可以称为衣服的衣服。
经过了一个紧张难眠的夜晚——因为阿仲说他的家在田野里,四周的蛇非常多,有时还会爬到屋里来。我天生最怕蛇,阿仲的大卧室根本没分区,就是一个四人间,而且绝对的夜不闭户。窗子不多却四处透光,我在最角落里,既防着蚊子又担心蛇。
当太阳升起,鸟在窗外鸣叫,绿色的味道飘来,空旷的气息涌现。一个工人从树上采了一个椰子,拉什米用小勺子慢慢地挖出椰肉,然后,我们吃到了椰酱米糕,很清新的味道。
这几天正是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阿仲专门买了礼物,而且为每一位工人发了钱。村子里的几个人也许是得到了口信,一早过来领礼物。阿仲给一对母女一人一件礼物,还让工人给每人切了一块瓜。他站在一边,双手抓着自己的胡子给它们做造型,然后就以这样的姿态目送着母女离开。
早饭过后,阿仲开车带着我们去村子里看他的房子。先到他的“管家”家里去叫人开门,一家人对他充满敬重之意。房间内非常简单,但像每一户印度家庭一样,无论如何要有一台电视机的。
经过大片自然成长的田野,阿仲带我们去了一个印度教的寺院。这里的女萨杜一见到他就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然后互相揽着腰走向了房间。进寺院是不允许穿鞋的,阳光正浓,地上全是细沙,我穿着一双飞机上给的特别粗糙的袜子也被拒绝了,赤脚走在这样的路上对于我确实是个考验。
在供奉着神灵的门前,萨杜的弟子先出拿出白色的粉末放到我的左手心里,然后让我把它们抹在脑门上,这里每个人的脑门上都有这样的白色粉末,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赐福或避邪吧,等同于去藏传佛教寺院的哈达或者抹在孩子们鼻梁上的一抹烟黑。之后,他往我的手心里倒了一捧水,里面有一片极青绿的叶子,并示意我喝下去,我不知如何处理这枚叶子,站在一边的老阿,就是阿德里亚诺老兄拿起那片叶子吃将下去,嘟囔着:这是好东西。经过后来一反思,我想那是一片薄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