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处理要“三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语文素养培养的最主要的依托。如何让学生通过教材这一个“点”,继而走进生活这个“面”,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其中的关键。
  
  一、巧裁剪
  
  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细心审议,精心编排的,他们编写的教材在学术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巧裁剪”。
  首先,我们要通读教材,对整套教材的编排了然于胸,这样,我们就能了解编排者的意图,同时会发现教材的某些不足。单以课的结尾为例,在浙教版三、五两册中,《你今天怎么迟到》、《青青长大了》、《我的家乡》、《分橘子》、《我要一本书》、《我们的教室》、《桌椅的对话》、《三只小板凳》、《三味书屋》等十来篇课文有类似的结尾。这种结尾对文章的中心进行了人为的拔高,在语言表达上简单直白,无形中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学生作文很容易出现概念化、雷同化的倾向,甚至出现大话、套话、假话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裁剪,有删有增,予以挪移变化,消除由结尾的类似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还要细读每一篇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进行甄别,避免错误过时的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这样一段话:“每年四五月间,海龟成群结队地爬到海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它们翻一个身,它们就寸步难移了。”很显然,渔业工人的举动跟我们现在倡导的保护海龟之类的野生动物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再如人教版第六册《可贵的沉默》里写道:“‘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和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当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扁,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而我曾经在一次晨会时突然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结果发现55个学生中有48个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且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向父母祝贺过。很明显,文章中写的这一段话并不适合我的学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需要我们对教材重新处理,使之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二、巧设计
  
  同样一篇课文,我们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学得扎实、有趣,有的教师却讲得学生昏昏欲睡,毫无所得,这就是教学设计的价值。教师要运用艺术匠心,设计出切合学生需要的、符合教材特点的有个性风采的语文课。首先,必须选准突破口,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入,最易激发兴趣,最能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其次,必须敢于取舍,突出重点。教材处理最忌逐段讲解,面面俱到,平铺直叙,眉手胡子一把抓。再次,必须十分重视“质疑”与“设疑”,鼓励学生质疑。
  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巧妙,是老师们整个教学生涯中契而不舍的追求。从大处着眼,主要有这么几种设计形式:
  抓重点词句。凡是语言优美的课文,大都适合于抓重点词句来设计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对这一方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如大家所知的课例《荷花》中的“冒”出来,《鸬鹚》中的“抹”等等,都是绝妙的例证。美的内容总是通过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抓住优美的重点词句,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理解内容还能积累优美的语汇掌握巧妙的写法。
  转换角色。对于一些内容浅显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懂,怎么才能教出语文味,教出语文趣呢?如胡君老师执教《落叶》,就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老师问学生“你是谁?”,学生成了课文中的“小蚂蚁、小虫、小鱼”等等角色,然后让学生说出“我把落叶当作 。”在此基础上再说出“自己”在落叶上、落叶下的感觉。这样,学生把语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角色需要的语言,既理解了语文,又进行了口语交际。
  抓住重点内容。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如果平均使力,既繁琐,又吃力不讨好,这就需要我们抓重点段落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少年闰土》,我们可以抓住“看瓜刺猹”这一故事展开;《金色鱼钩》抓住老班长外貌的句子;《草船借箭》抓住“诸葛亮笑着说”及“周瑜长叹一声……”;《我的战友邱少云》紧扣“如千斤巨石”那一段等等。这一类课文容量大,情感丰富,篇幅又长,采取抓重点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还可以有层次的展开教学。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紧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说:“咱娘儿俩,好好活!好好活!””层层推进,如剥笋,如抽丝,一浪一浪,将学生带进母亲的心灵深处,给所有有幸听过这堂课的人都留下了永久的心灵感悟。她这种有层次的展开教学的巧妙设计,充分展示了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风采。这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教无定法,唯心授之。对于教材,我们是应该细推敲,勤琢磨,巧设计,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场所,让我们的教材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摇篮。
  
  三、巧补充
  
  为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要引进课外阅读内容。让教材“厚”起来。然而,如何为学生补充丰富的、有意义的材料呢?这需要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巧抓点,巧补充。
  首先,补充材料的时机要巧。以窦桂梅《晏子使楚》为例(下同)。上课伊始,教师展示旅游中见到的一块“规矩”(其中矩字的右边巨字中多一点)门匾,让学生质疑:此匾有何含义?这一部分导入的材料补充,一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举,二是增长了见闻,三是切合课文的古典气息,营造了学习气氛。可见其时机是非常巧妙的。在教学“不钻狗洞”这一段,又补充了“韩信跨下受辱”这一历史故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个人的“辱”更多的该是“忍辱负重”,而当这“辱”关系到国家时,就该狠狠回击,哪怕浑身碎骨。这段材料的补充是多么巧妙!
  其次,补充的材料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在完成了课文内容的基本后,补充了这样的材料:“晏子以自己的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然而,今天的一位历史学家都这样评价晏子“一个人的智慧并不能代表国家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重。一个人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辱无关。你赞成吗?还是说不清?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又让学生拿起补充的《狼和小羊》,再让学生对比着读“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让学生体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这段材料打破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形成的思维定势。刺激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个人尊严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这份材料的补充及处理充分显示老师处理教材的独创性,让人拍案叫绝。巧选时机,巧添内容,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进行材料补充的两个关键。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推荐阅读的形式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补充这一类阅读材料时,我们要注意“巧激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先读为快。如学了《卡罗纳》,为了让学生细细读读《爱的教育》。我故意设疑:老师细细地把《爱的教育》读了三遍,发现其中有几个孩子是以我们班的同学为“模特儿”来写的,这一个星期,你们好好读读《爱的教育》,看看我们班的哪几个同学是书中哪些孩子的“模特儿?”这一番话大大刺激了学生阅读欲望,一时人手一本《爱的教育》,还对其中的人物指手划脚,兴味盎然。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由课文出发,由节选到全文,由一篇到多篇,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开阔了视野,丰厚了教材,展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之,教师必须把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窗口,锻炼能力的依托,思维训练的纽带,在处理教材时做到“巧裁剪、巧设计、巧补充”,发挥自己的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的终身滋养。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巨人,从古到今,留下许多的文化沉淀使后人享用不尽,其中,大量的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精品,透过这些文字呈现出立体智慧的内涵空间,其价值需重新认识和开发出来。为了培养儿童具有民族文化本色的儒雅,我们应该激活传统,实施以“读经教学”为核心的诵读教学,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通过反复熟读背诵最有价值的诗词。在长期的诵读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陶冶他的性灵,开
期刊
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一、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与感
期刊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书香校园”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欣喜地发现,阅读之花在一小开得格外灿烂,自由写作也成了孩子们真情表达的新天地!在校园里,在工作日志上,我们都能发现新教育实验的光点在闪耀!    光点一:阅读氛围别样浓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创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要发展学生独特的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善于表现真我,写出个性鲜明富有创意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观察,触发想象联想    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践证明,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是不合理的胡思乱想。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
期刊
有位青年老师在《琵琶行》的公开教学课上,像演示理化实验那样让学生在同一高度分别将大小两把珠子撒向瓷盘,让大家明白“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不同听觉效果;还有一位教师则让会口技的学生当堂表演,以理解“间关莺语花底滑”。这几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十分可贵,但他们的这些力气化得并不值得,甚至是弄巧成拙,和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征,“模糊美”正是诗歌最普遍的特征。不可能也不必要把这种“模糊美”的意境讲
期刊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     一、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期刊
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注重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因此,信息的传递往往限于单向交流,而没有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这一局面出现了转变,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引领孩子放飞潜能,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性。  一、营造民主的气氛,激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支持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有了民主的气氛,师生就会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
期刊
写作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用语,它比一般的口语表达更集中、更凝练。人们往往就文章是否文从字顺、有无语病以及语病的多少来评判写作者的水平。因此,评价写作能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无语病,人们对语言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作文内容及思想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都存在语感缺乏、语言贫乏、语句不畅等问题,有的甚至一直到高中阶段仍然未能达到“文从字顺”这一基本要求。写作涉及语感、语法、修辞、逻辑,以及心理、文化、社会
期刊
在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种需要严肃思考、认真对待的创造性阅读随意化的现象。  分析这些创造性阅读所选中的用于创造的文本,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恐怕不是偶然,足以引发我们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为什么会集中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自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范文大多是经典文学作品,在倡导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出现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阅读是必然趋势。这对纠正以
期刊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质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在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