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被誉为“日本的莎士比亚”的近松门左卫门,出身没落的武士家庭,长期生活在商人阶层中间并从事甚或低于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戏剧艺人工作。因关注平民的情感与思想,洞察平民阶层的义理人情,近松门左卫门的戏剧创作上也烙印上了“平民痕迹”。
关键词:近松门左卫门 戏剧 义理 人情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日本著名戏剧家,原名杉森信盛,又名左卫门,通称平马,号巢林子等,近松门左门卫是他的笔名。日本文艺界将近松比作是“日本的莎士比亚”。 近松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戏剧作品,无论是历史剧或者社会剧都展现出他所诠释的平民的义理人情,表现了处于下层平民的情感与思想,以及用平民的悲剧体现的社会的矛盾与腐朽。近松在戏剧创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作品中的平民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探究他作品中平民的义理人情,对我们认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与他达至巅峰的具有特色的戏剧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戏剧创作者,近松在戏剧中的平民意识的流露绝对不是偶然的、不自觉的,而是与他的生平与思想息息相关的。文为心声,近松门左卫门的平民意识也渗透在其剧作中。
一 近松门左卫门的生平与思想
1 生平
近松门左卫门出生于武士家庭,其父杉森信义流离到京都,沦落为浪人(失去俸禄的武士)。近松门左卫门作为浪人的儿子,为艰辛的生活所迫,15岁就当了公卿的侍从。他居住在京都市井之中却不懂商卖,喜欢学作俳谐,二十五、六岁时拜京都净琉璃界的名角宇治加贺掾为师,学习写作净琉璃本,开始了剧作家生活。1678年,近松曾在自己的记录里留下了这样的话:
“过去又当别论,现在既然生活成了重要问题,既然决心把一生献给戏剧,那么,决定把作者近松的名字公开出来,让人们都知道,甚至还担任了剧团里修理道具的工作。”
关于这段经历,近松在《辞世文》中有一段描述:
“我虽生在‘甲胄之家’,却脱离了武家的身份。尽管曾侍候于高位公卿近旁,但并无官位,虽然过着流浪的生活,却不懂得经商之道,看上去像个隐士,却不是隐士,像个贤者,却不是贤者,像个知识渊博者,其实也没有什么知识。这一切,简直是表面上看似是,实则非也,我就是这样一个‘赝品’者。”
我们可以从此描述中对近松门左门卫的生活了解一二。近松虽然过着没有官职的浪人生活,但却有机会接触公卿家的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都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平民思想
近松的生活经历,使他了解平民的境遇,体会到平民的情感,在生活与思想上与平民靠拢。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近松自身就是一个平民,而这样的“平民痕迹”同样体现在他的戏剧创作上。因为,戏剧家的创作与他生活的环境、生活的社会是分不开的。
近松生活的元禄时代,正值商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渐衰落,商人阶层的势力开始抬头并渐渐发展壮大,而武士阶层渐趋贫困化、走向衰败。应该说,近松门左卫门是个与城市武士生活决裂的人,但对他生活的具体生活环境来说,武士道还并未变得徒有形式,武士的英雄时代还存在于思想精神之中。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商人阶层中间并从事甚或低于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戏剧艺人工作的经历,使得近松能从武士和商人阶层两个不同的立场洞察社会,从而使他不仅创作出了70多篇优秀“历史剧”,还创作出了24篇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反映时代精神的“世话物”。
商人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不再愿意被禁锢在武士阶层保守的传统文化中,而要追求适合自己的文化,这样就导致了以商人、平民为中心,包括武士、学者等各个社会阶层对近世文化的追求。当时的剧场可以说就是这种近世文化集中体现的场所,木偶净琉璃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戏剧文学的代表。可以说,以近松门左卫门为代表的木偶净琉璃剧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期的平民烙印。
净琉璃是一种戏剧形式,它是一种在三味线和净琉璃配合下的木偶剧,它的出现迎合了近世文化,受到庶民的热烈欢迎,取代了贵族武士的能乐、狂言的统治地位。由于净琉璃本是顺应着城市文化的兴盛而产生的戏曲文学剧本——它产生于市民中间,并且是最能代表市民生活意识的文学,因此近松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戏剧形式又将之发展壮大,从而让净琉璃剧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获得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二 平民义理人情在近松门左卫门戏剧中的渗透
近松门左卫门本人不仅研究宗教、研究儒家思想 ,还对日本的多种艺术形式能融会贯通,这使得他的剧本创作的艺术表现方式多样化。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松的作品,无论是社会剧还是历史剧,都渗透着近松本人平民意识的创作思想。
1 社会剧《曾根崎心中》。在这部剧本中,对于创作对象的选择上,《曾根崎心中》颠覆了以往的净琉璃作品中以历史上著名英雄和武将为创作对象的模式,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平民来塑造。作品的情节是这样的:天满屋青楼女子阿初与平野屋酱油铺小伙计德兵卫在观音堂邂逅,阿初诉说自己的辛酸苦命,德后卫也坦白自己银钱百般窘困,还有数不清的麻烦纠纷。两人同病相怜,增进了感情。此时酱油铺的店东看中德兵卫是个忠诚老实的人,就决定赔上二贯银,交给德兵卫的继母,强要德兵卫娶他的侄女。但德兵卫心中只有阿初,拒绝了店东的要求。于是,店东将德兵卫赶出酱油铺,不许他再踏进大阪。阿初得知后,含泪用说书带腔唱出:“君为我心都碎,感荷你浓情云沛,我只是又喜又悲。你又不是放火强盗贼,逍遥大阪谁管得?”但是,当德兵卫想从继母处取回二贯银给店东时,不料这笔钱已被九平次骗走,德兵卫去索回时,反被九平次当众反咬一口。德兵卫蒙了不白之冤,不想活在世上遭凌辱,愿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于是,德兵卫来到了有关自己的谣言纷飞的天满屋,准备与阿初私奔。岂料此时九平次也出现在天满屋,凶相毕露,威逼要与阿初交欢。阿初坚拒,并以说书形式愤然唱道:“德郎与我死同时,我与德郎死同地。”她向德兵卫传达了殉死的决心,并在黑夜中掩护德兵卫,两人摆脱九平次的纠缠,一同到曾根崎森林殉情。
可以看出,该剧从主人公的选择到戏剧的创作思想,其平民意识凸显。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那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典雅与俚俗并存,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近松的经历又使他的剧作中的内容极其丰富。剧作触及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人物,在描写了武士英雄的历史人物之后,又将平民阶层的商人作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处于下层平民的情感与思想,用平民的悲剧来体现社会的矛盾与腐朽。在日本社会,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要受他人的影响,自己的行为要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才有价值;从世人的眼中来得到评价,强调“外辱”而知耻。德兵卫违背继母的意愿而拒绝婚姻的安排,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孝的表现,是置养育之恩于不顾。在现在看来,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当时就连主人公德兵卫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孝。中国的儒教文化对日本有较大的影响,但日本人眼中的“孝”主要针对的是家庭内部,孝就是要对长辈严格服从,哪怕长辈德行有失,事情做得不恰当,也要对长辈无条件服从。那么,剧中德兵卫的行为,无疑是没有达到这种要求的。德兵卫与阿初之间的人情与义理发生矛盾,无法两全,他们只好用死来捍卫自己纯真的爱情。
从《曾根崎心中》的创作上可以看出,近松门左卫门的社会剧和他的历史剧相比较,在作品的现实性、题材的广阔性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他的历史剧都由故事的开端、矛盾的诱因、矛盾的焦点、转折、解决等五部分组成;而社会剧则压缩为开端、矛盾、解决三部分。同时,历史剧使用的是文言,而社会剧则完全改用口语。他的戏剧语言极为丰富、生动,典雅的古文和俚谣俗谚交错使用,各尽其妙。但是,由于统治者禁止上演情死戏,观众也更欢迎历史剧,因此,他的社会剧从未单独上演过,只是作为历史剧的附属节目演出。
2 历史剧《景清出家》。即使在表现武士精神的历史剧中,我们看到的武士精神同样也体现了平民道德及人情义理。《景清出家》是近松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之一,它取材于《平家物语》,描写了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复仇故事:平景清是平家的后代,他企图刺杀源赖朝以报世仇,不料情人阿古屋受哥哥唆使告发了他。他虽可逃走,但为了妻子小野免遭迫害,选择了自首入狱。阿古屋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到牢里乞求宽恕,但没能得到平景清的谅解。绝望的她将自己和平景清所生的两个孩子刺死,然后自杀。其兄十藏得知后来到牢房大骂平景清,平景清一怒之下冲破牢门打死了十藏,而后回到牢中。源赖朝命人砍下平景清的头,可拿出来示众的却是观音的头,源赖朝受到神祗感召,终于释放了平景清并授以俸禄。平景清虽深感源赖朝宽大之恩,但世仇未报又不甘心,内心极其矛盾,最终挖掉了自己的双目,然后出家为僧,以断绝复仇之念。
在该剧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景清和阿古屋这两个主人公一直在进行着思想矛盾的斗争,并在矛盾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悲剧性格。他们的内心冲突,推动了事件和戏剧动作的发展。近松不仅把木偶戏的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使它增强了戏剧因素,而且将两位平民主人公的爱怨情恨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诠释了平民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将视觉指向平民的义理人情。
在日本文化中,义理人情是一种非义务的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的无形力量有时甚至比法律效力还要强大百倍。
在历史文化发展中,武士社会的思想以“义理”为中心,到了町民社会,近松戏剧思想逐渐被以“人情”为中心的思想所取代,从《曾根崎心中》演出后的民众的热烈反响上可以看出,人们一方面对剧中的人物命运充满了同情之心,一方面对其中展现的忠贞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又憧憬至极。那个时代义理的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伦理的道德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其伦理道德的认识必将有所发展变化,当个人的要求与之发生冲突时,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江户时代的学者富永仲基曾说过这样的名言:“若论国民性,印度人是‘幻’,中国人是‘文’,日本人则是‘质’或‘绞’”。所谓“绞”就是说日本人在处理事物时,容易失去理智而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曾有“情绪动物”的称号。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男主角德兵卫也体现了日本最典型的平民情感:他原本憧憬着美好的爱情生活,力图将事情做得完美,但努力奋斗的结果却与他自己的愿望大相径庭。当德兵卫被养父母不耻,忠于自由恋爱但又无法保持自己的名誉时,他就产生自我怨恨的情感,而在感到耻辱的同时,他也失去了理智,变得情绪化。
三 结语
近松门左门卫关注平民的情感与思想,洞察平民阶层的义理人情,并在其戏剧创作上深深地烙印上了这种“平民痕迹”。“近松门左门卫的社会剧更多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处于庶民阶层的下层市民的思想与情感,他的殉情剧中的人物以死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对抗,将社会上的种种阴暗腐朽的现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生活世相,这无疑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近松门左门卫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与他作品中的平民意识的展现是分不开的。只有对社会底层的深入了解、对平民阶层的深刻关注,才能将素材转化成作品,才能将平民意识融入到创作思想中诠释平民的义理人情,而这也正是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张舒:《日本传统戏剧“文乐”源流考》,《中国戏剧》,2006年第12期。
[3] 唐月梅:《日本戏剧——东瀛艺术图库》,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 歌膺:《近松门与净琉璃》,《戏剧之家》,2003年第6期。
[5] 沈婉蓉:《日本古典净琉璃戏剧“耻文化”特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龙升芳,女,1973—,浙江嵊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学,工作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关键词:近松门左卫门 戏剧 义理 人情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日本著名戏剧家,原名杉森信盛,又名左卫门,通称平马,号巢林子等,近松门左门卫是他的笔名。日本文艺界将近松比作是“日本的莎士比亚”。 近松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戏剧作品,无论是历史剧或者社会剧都展现出他所诠释的平民的义理人情,表现了处于下层平民的情感与思想,以及用平民的悲剧体现的社会的矛盾与腐朽。近松在戏剧创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作品中的平民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探究他作品中平民的义理人情,对我们认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与他达至巅峰的具有特色的戏剧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戏剧创作者,近松在戏剧中的平民意识的流露绝对不是偶然的、不自觉的,而是与他的生平与思想息息相关的。文为心声,近松门左卫门的平民意识也渗透在其剧作中。
一 近松门左卫门的生平与思想
1 生平
近松门左卫门出生于武士家庭,其父杉森信义流离到京都,沦落为浪人(失去俸禄的武士)。近松门左卫门作为浪人的儿子,为艰辛的生活所迫,15岁就当了公卿的侍从。他居住在京都市井之中却不懂商卖,喜欢学作俳谐,二十五、六岁时拜京都净琉璃界的名角宇治加贺掾为师,学习写作净琉璃本,开始了剧作家生活。1678年,近松曾在自己的记录里留下了这样的话:
“过去又当别论,现在既然生活成了重要问题,既然决心把一生献给戏剧,那么,决定把作者近松的名字公开出来,让人们都知道,甚至还担任了剧团里修理道具的工作。”
关于这段经历,近松在《辞世文》中有一段描述:
“我虽生在‘甲胄之家’,却脱离了武家的身份。尽管曾侍候于高位公卿近旁,但并无官位,虽然过着流浪的生活,却不懂得经商之道,看上去像个隐士,却不是隐士,像个贤者,却不是贤者,像个知识渊博者,其实也没有什么知识。这一切,简直是表面上看似是,实则非也,我就是这样一个‘赝品’者。”
我们可以从此描述中对近松门左门卫的生活了解一二。近松虽然过着没有官职的浪人生活,但却有机会接触公卿家的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都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平民思想
近松的生活经历,使他了解平民的境遇,体会到平民的情感,在生活与思想上与平民靠拢。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近松自身就是一个平民,而这样的“平民痕迹”同样体现在他的戏剧创作上。因为,戏剧家的创作与他生活的环境、生活的社会是分不开的。
近松生活的元禄时代,正值商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渐衰落,商人阶层的势力开始抬头并渐渐发展壮大,而武士阶层渐趋贫困化、走向衰败。应该说,近松门左卫门是个与城市武士生活决裂的人,但对他生活的具体生活环境来说,武士道还并未变得徒有形式,武士的英雄时代还存在于思想精神之中。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商人阶层中间并从事甚或低于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戏剧艺人工作的经历,使得近松能从武士和商人阶层两个不同的立场洞察社会,从而使他不仅创作出了70多篇优秀“历史剧”,还创作出了24篇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反映时代精神的“世话物”。
商人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不再愿意被禁锢在武士阶层保守的传统文化中,而要追求适合自己的文化,这样就导致了以商人、平民为中心,包括武士、学者等各个社会阶层对近世文化的追求。当时的剧场可以说就是这种近世文化集中体现的场所,木偶净琉璃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戏剧文学的代表。可以说,以近松门左卫门为代表的木偶净琉璃剧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期的平民烙印。
净琉璃是一种戏剧形式,它是一种在三味线和净琉璃配合下的木偶剧,它的出现迎合了近世文化,受到庶民的热烈欢迎,取代了贵族武士的能乐、狂言的统治地位。由于净琉璃本是顺应着城市文化的兴盛而产生的戏曲文学剧本——它产生于市民中间,并且是最能代表市民生活意识的文学,因此近松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戏剧形式又将之发展壮大,从而让净琉璃剧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获得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二 平民义理人情在近松门左卫门戏剧中的渗透
近松门左卫门本人不仅研究宗教、研究儒家思想 ,还对日本的多种艺术形式能融会贯通,这使得他的剧本创作的艺术表现方式多样化。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松的作品,无论是社会剧还是历史剧,都渗透着近松本人平民意识的创作思想。
1 社会剧《曾根崎心中》。在这部剧本中,对于创作对象的选择上,《曾根崎心中》颠覆了以往的净琉璃作品中以历史上著名英雄和武将为创作对象的模式,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平民来塑造。作品的情节是这样的:天满屋青楼女子阿初与平野屋酱油铺小伙计德兵卫在观音堂邂逅,阿初诉说自己的辛酸苦命,德后卫也坦白自己银钱百般窘困,还有数不清的麻烦纠纷。两人同病相怜,增进了感情。此时酱油铺的店东看中德兵卫是个忠诚老实的人,就决定赔上二贯银,交给德兵卫的继母,强要德兵卫娶他的侄女。但德兵卫心中只有阿初,拒绝了店东的要求。于是,店东将德兵卫赶出酱油铺,不许他再踏进大阪。阿初得知后,含泪用说书带腔唱出:“君为我心都碎,感荷你浓情云沛,我只是又喜又悲。你又不是放火强盗贼,逍遥大阪谁管得?”但是,当德兵卫想从继母处取回二贯银给店东时,不料这笔钱已被九平次骗走,德兵卫去索回时,反被九平次当众反咬一口。德兵卫蒙了不白之冤,不想活在世上遭凌辱,愿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于是,德兵卫来到了有关自己的谣言纷飞的天满屋,准备与阿初私奔。岂料此时九平次也出现在天满屋,凶相毕露,威逼要与阿初交欢。阿初坚拒,并以说书形式愤然唱道:“德郎与我死同时,我与德郎死同地。”她向德兵卫传达了殉死的决心,并在黑夜中掩护德兵卫,两人摆脱九平次的纠缠,一同到曾根崎森林殉情。
可以看出,该剧从主人公的选择到戏剧的创作思想,其平民意识凸显。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那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典雅与俚俗并存,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近松的经历又使他的剧作中的内容极其丰富。剧作触及到社会中各种阶层的人物,在描写了武士英雄的历史人物之后,又将平民阶层的商人作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处于下层平民的情感与思想,用平民的悲剧来体现社会的矛盾与腐朽。在日本社会,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要受他人的影响,自己的行为要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才有价值;从世人的眼中来得到评价,强调“外辱”而知耻。德兵卫违背继母的意愿而拒绝婚姻的安排,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孝的表现,是置养育之恩于不顾。在现在看来,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当时就连主人公德兵卫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孝。中国的儒教文化对日本有较大的影响,但日本人眼中的“孝”主要针对的是家庭内部,孝就是要对长辈严格服从,哪怕长辈德行有失,事情做得不恰当,也要对长辈无条件服从。那么,剧中德兵卫的行为,无疑是没有达到这种要求的。德兵卫与阿初之间的人情与义理发生矛盾,无法两全,他们只好用死来捍卫自己纯真的爱情。
从《曾根崎心中》的创作上可以看出,近松门左卫门的社会剧和他的历史剧相比较,在作品的现实性、题材的广阔性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他的历史剧都由故事的开端、矛盾的诱因、矛盾的焦点、转折、解决等五部分组成;而社会剧则压缩为开端、矛盾、解决三部分。同时,历史剧使用的是文言,而社会剧则完全改用口语。他的戏剧语言极为丰富、生动,典雅的古文和俚谣俗谚交错使用,各尽其妙。但是,由于统治者禁止上演情死戏,观众也更欢迎历史剧,因此,他的社会剧从未单独上演过,只是作为历史剧的附属节目演出。
2 历史剧《景清出家》。即使在表现武士精神的历史剧中,我们看到的武士精神同样也体现了平民道德及人情义理。《景清出家》是近松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之一,它取材于《平家物语》,描写了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复仇故事:平景清是平家的后代,他企图刺杀源赖朝以报世仇,不料情人阿古屋受哥哥唆使告发了他。他虽可逃走,但为了妻子小野免遭迫害,选择了自首入狱。阿古屋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到牢里乞求宽恕,但没能得到平景清的谅解。绝望的她将自己和平景清所生的两个孩子刺死,然后自杀。其兄十藏得知后来到牢房大骂平景清,平景清一怒之下冲破牢门打死了十藏,而后回到牢中。源赖朝命人砍下平景清的头,可拿出来示众的却是观音的头,源赖朝受到神祗感召,终于释放了平景清并授以俸禄。平景清虽深感源赖朝宽大之恩,但世仇未报又不甘心,内心极其矛盾,最终挖掉了自己的双目,然后出家为僧,以断绝复仇之念。
在该剧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景清和阿古屋这两个主人公一直在进行着思想矛盾的斗争,并在矛盾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悲剧性格。他们的内心冲突,推动了事件和戏剧动作的发展。近松不仅把木偶戏的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使它增强了戏剧因素,而且将两位平民主人公的爱怨情恨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诠释了平民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观众将视觉指向平民的义理人情。
在日本文化中,义理人情是一种非义务的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的无形力量有时甚至比法律效力还要强大百倍。
在历史文化发展中,武士社会的思想以“义理”为中心,到了町民社会,近松戏剧思想逐渐被以“人情”为中心的思想所取代,从《曾根崎心中》演出后的民众的热烈反响上可以看出,人们一方面对剧中的人物命运充满了同情之心,一方面对其中展现的忠贞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又憧憬至极。那个时代义理的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伦理的道德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其伦理道德的认识必将有所发展变化,当个人的要求与之发生冲突时,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江户时代的学者富永仲基曾说过这样的名言:“若论国民性,印度人是‘幻’,中国人是‘文’,日本人则是‘质’或‘绞’”。所谓“绞”就是说日本人在处理事物时,容易失去理智而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曾有“情绪动物”的称号。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男主角德兵卫也体现了日本最典型的平民情感:他原本憧憬着美好的爱情生活,力图将事情做得完美,但努力奋斗的结果却与他自己的愿望大相径庭。当德兵卫被养父母不耻,忠于自由恋爱但又无法保持自己的名誉时,他就产生自我怨恨的情感,而在感到耻辱的同时,他也失去了理智,变得情绪化。
三 结语
近松门左门卫关注平民的情感与思想,洞察平民阶层的义理人情,并在其戏剧创作上深深地烙印上了这种“平民痕迹”。“近松门左门卫的社会剧更多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处于庶民阶层的下层市民的思想与情感,他的殉情剧中的人物以死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对抗,将社会上的种种阴暗腐朽的现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生活世相,这无疑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近松门左门卫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与他作品中的平民意识的展现是分不开的。只有对社会底层的深入了解、对平民阶层的深刻关注,才能将素材转化成作品,才能将平民意识融入到创作思想中诠释平民的义理人情,而这也正是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张舒:《日本传统戏剧“文乐”源流考》,《中国戏剧》,2006年第12期。
[3] 唐月梅:《日本戏剧——东瀛艺术图库》,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 歌膺:《近松门与净琉璃》,《戏剧之家》,2003年第6期。
[5] 沈婉蓉:《日本古典净琉璃戏剧“耻文化”特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龙升芳,女,1973—,浙江嵊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学,工作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