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的爱情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24日,我以广州援建者与社工老师的身份进入灾区第二天,也就是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2天,第一次遇到芙妹。她的两个孩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对此,她愤怒、痛苦,陷入对孩子生前种种的追忆中,食难下咽,夜不成寐。相遇不到一分钟,她就从胸前的口袋里摸出孩子的照片给我与我的同事们传看,含着泪花不停讲述孩子的故事。吃晚饭的时间到了,芙妹仍然没有停止诉说的意思,反而主动提出送我们回住地,那是离她的帐篷大约一公里之外的临时安置区。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路芙妹讲述的主题居然偏离了孩子,而谈起了她的离婚、前夫的外遇、她与前夫及其情人的纠缠。主题偏离的最主要诱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路上撞到了她前夫,这个一直游移在芙妹与情人两个女人之间的男人。然而,在这之后,我与芙妹的频繁交往中,她几乎每次都会聊到前夫,不时夹杂着对于男人女人、婚姻爱情精彩的言论,比如“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呢?不结婚也不住一套房,喜欢在一起就在一起,不喜欢就各过各的”。联想到震后灾区一片忙乱的状况,还有芙妹痛失两个孩子的心境,她在这样的时候仍然陷入与前夫的关系纠缠中,不能不让我们醒悟:其实,对于像芙妹这个年龄、这个生活阶段的女人来说,性关系与性别关系、心灵创伤与生计困难,这些都与她的日常生活密切绞合,是她难以挣脱的现实困扰,也是我们社工不能回避的实践议题,不管我们当初进入灾区的目的是什么,以后的目标又如何设定,我们都必须介入她们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性,回应她们独特的需要。
  纠结的爱
  地震前两年,芙妹发现丈夫有外遇,外遇对象是他们共同的朋友,一位新近离婚的女人。丈夫说,他爱芙妹超过这个女人,可是因为同情,他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女人。芙妹给丈夫一个选择,要么回家,要么离婚。丈夫却两样都要:离婚了,但还住在家里。对外的理由听起来很充分—孩子需要照顾。就这样,他们离婚了,孩子判给了丈夫,房子判给了芙妹,一家四口人却仍然像原来那样,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方式几乎不变。唯一的变化是,家中的那个男人,时不时会消失几天,而后又重新出现在这个家里,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样的生活自然无法获得平静。前夫的外遇对象愤怒之下去了外地,大概也是想逼这个男人做出了断。地震当天,芙妹冲到倒塌的小学寻找自己的孩子,小学进不去,她遇到了那个女人的孩子,混乱中彷徨无助。那天晚上,暴雨倾盆,电闪雷鸣,芙妹抱着那个女人的孩子在山上坐了一夜。地震二十多天后路才通,那个女人赶回来见到她的孩子。芙妹不想理那个女人,也没有办法面对失去两个孩子的现实,她走出水清镇(化名),到外面的朋友亲戚家散心。我见到她的那天,她才从外面回来没两天,却发现前夫又跟那个女人住在同一间板房。芙妹怒不可遏,将前夫扣留在她的板房内质问:“你还是人吗?孩子走了几天?你就跟那个女的睡!你不怕报应吗?”前夫赌咒发誓他跟那个女人没在一起,只是那个女人刚从娘家回来,没地方睡,暂时借住在他的板房内。半夜一点,那女人频频发短信喊芙妹前夫过去,芙妹不让,前夫说他给那女人送点药,去去就来。凌晨四点,前夫还没有回来,打电话关机。芙妹走到前夫的板房前(两个人的板房只相距十来米远),听了半天不见动静,她就拍着房门喊前夫出来。许久,前夫出来了,乖乖跟着芙妹回到她的板房。
  芙妹与我们相识之际,这件“板房事件”发生了没几天,她的心情十分跌宕。十几天后“水清刺绣小组”成立,芙妹积极参加小组的各项工作,成了负责人之一。她前夫仍然住在河边板房区,芙妹则搬到半山上自己家搭的帐篷里居住。每次我去帐篷找芙妹商量事情,总能遇到她前夫—刘老大,一个看起来精悍而又沉默的男人。他不是来给芙妹送电饭锅、水果、蔬菜,就是通知她去办各种各样的手续,一般都是关于孩子的善后事宜的。这让人感觉,虽然婚姻不在了,孩子不在了,但曾经共同拥有的各种关系,依然可以成为他俩之间某种纽带。芙妹也通常是在这种时候,聊起那些纠结往事。
  随着小组的进展,还有灾区不断变动的生活状况,芙妹与刘老大的关系也在变化,依然是她内心焦虑的根源。灾后3个月,因为板房重新分配,芙妹和刘老大成了紧挨的邻居,那个女人则分到他们前面一排,窗口正对着刘老大的门。看起来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因为刘老大是村干部之一,分配板房他说得上话。我们到芙妹家串门,刘老大常在那里,时不时还有几个朋友,明显是把芙妹的板房当成自己的家。或许他们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我问芙妹他们是不是住在一起的,芙妹说:“高兴就住在一起,不高兴就各住各的。”那个女人呢?芙妹说:“她不要他了,见了面也不说话。其实说说又怎么啦?都是朋友。”听起来很大度。
  我们都认为“芙妹赢了”,一场“家庭暴力”事件却又发生了。那天,妇女小组内有人说,刘老大与芙妹半夜里吵架了,刘老大还打芙妹耳光,她们全都听见了。听说此事第二天,我即到芙妹板房探望,拐弯抹角问起此事。芙妹没有避讳,讲起这件事的起源:芙妹的婆婆,也即刘老大的妈妈,将芙妹的一块抹布给了那个女人,芙妹知道后立即让婆婆把抹布要回来。婆婆觉得没面子,不去要,跟芙妹吵起来。晚上,芙妹跟刘老大就此事理论,刘老大认为芙妹不讲理,芙妹认为刘老大心里有鬼,就打起来。芙妹不承认挨了耳光,替刘老大开脱说:“他就推了我一下。”但她随即又强调说,“我芙妹的东西,就是一块抹布,也不能给她。”
  紧张的人变成了他
  妇女小组不断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芙妹这个小组代言人也忙活起来。香港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省市县各级电视台,都来小组采访,芙妹总是被邀在镜头前讲话,有时还会被跟踪拍摄日常生活场景。她也获邀去省里省外一些纪念场合,还经常参加一些NGO组织的培训项目,回来后兴奋地跟小组成员说着见闻,嘴里不时冒出一些新名词,比如“NGO”、“项目计划书”之类。她还买了一只可拍照的新手机,一件真丝透明的睡衣,是在高档百货公司买的,价值198元。妇女们都咂嘴说芙妹太舍得花钱了,什么钱都敢花,芙妹有自己的理论:“要钱做什么,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你知道人在什么事情上花时间最多吗?在床上!睡觉,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你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要睡觉,为什么不买个舒服的睡衣?”但芙妹的睡衣可能不只有“睡觉舒服”这个功能,她开始越来越多谈论跟前夫再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的确,随着她“社会地位”的提高,芙妹在刘老大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那个女人也加入了小组,芙妹跟她有说有笑,看不出从前有过任何瓜葛。据说,前夫已经做出了彻底的抉择。现在不是芙妹担心他出轨,而是他担心芙妹出轨,因为芙妹老在外面跑,圈子大了,眼界也宽了,他担心自己拴不住她了,有时候反而要我们社工出面,向他解释芙妹在外面的工作性质,让他放下一颗忧虑的心。   同时,芙妹的家务分工也有了变化。以前刘老大带朋友在板房里吃饭喝酒,芙妹要做饭、服侍吃喝、陪说笑,等朋友走了再收拾残局,不然,刘老大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妇女小组让芙妹有很多机会和借口外出,即便朋友来了吃喝,芙妹也可以用“有活动”或者“老师找”为理由逃掉一些家务劳动,刘老大只好自己动手收拾一下。慢慢,刘老大积累了一些不满,有时候是对芙妹社会活动价值的否定:“你那么积极做什么?他们又不发你工资。”有时候是对芙妹活动企图的怀疑:“你老往外面跑,是不是想在外面找野男人?”芙妹对于刘老大的不满和吃醋,有时候采取对抗的态度,有时候则妥协,比如买有照相功能的相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向刘老大报告行踪。但倘若刘老大惹得她生气,她也有可能把手机一关,什么都不理了。一度,他们的关系陷入新的紧张状态,可“庆幸”的是,那个更紧张的人换成了刘老大,而不再是她。
  变身“职业女性”
  在灾区,除了女人们纠结于男人的不忠,我还有一个印象强烈的文化观察,那就是比在城市地区更明显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这里是羌、藏、汉混居区,地震前旅游、水电业发达,成年精壮男人普遍在家庭之外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不管是做村官还是经商(两者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是个体经营、打工,他们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或者更为明确地说是唯一支柱。因为女人,不管是山区还是乡镇,她们婚前有可能在镇上、外面的城市打过工,一旦结婚,立刻回归家庭,做家务、带孩子,山里的妇女往往还要到田里劳作、喂养家畜。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妇女的这些劳动都被看成是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工作,因为并没有可见的收入来衡量这些劳动。妇女们也称自己在家是“耍”,并不像城市里的女人那样辩争“家务也是有价值的劳动”。
  虽然把在家的劳动称之为“耍”,妇女们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性别分工。我们接触到的妇女们,几乎每个人都曾试图打破这种性别分工,将自己从“家庭照顾者”,变成“家庭经济贡献者”,或者变成一个彻底的“职业女性”。参加妇女小组是尝试为家庭经济做贡献的一个例证。而之前,很多女人,尤其是那些好强的女人,几乎都在外面打过工,那些打工经验往往成为她们“不靠男人”的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我在城市里也访问过少数民族的女性打工者,她们总抱怨城里的工作“累”“苦”或者“没意思”,但在灾区,那些妇女们提起自己的打工经验,总有一种美化那些经验的倾向,并特别愿意突显自己的“成功”。比如,芙妹总爱提自己在外地城市卖保险的经历,她说那时候好高兴,每天回来跟4个女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聊,做得最好的时候她一个月能赚两千多块呢。每次刘老大让她烦乱,她总爱这么跟我说:“有什么啦?惹急了我就回去卖保险。”
  参加妇女小组,对妇女们来说,最直观的收益是经济收入,不仅可补贴家用,还可增加自己的经济决定权,将自己作为消费的主体来进行考虑,而不是永远第一考虑家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妇女小组还为妇女们带来她们最为看重的一种身份:家庭之外的工作。妇女们在震前也有刺绣的传统,一向被视为婆婆妈妈的工作,年轻小姑娘甚至以“不会刺绣”为荣,这是她们极力想与刺绣所象征的那种“家里的”、“女人的”、“没有价值的”身份划清界线的表现;地震后,刺绣小组成立,妇女们乐在其中,连在外面读大学的女孩子回家来也向老人们学习古老的羌藏绣法,妇女小组的7位负责人更是自信满满,她们不管在哪里,不管是面对媒体还是官员,都会非常清楚地自我介绍:“我是妇女小组负责人。”社工一直在向她们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她们不仅仅在为自己增加收入,她们还在为灾区妇女“自立自强”的信念与对外形象而劳动,而她们劳动的成果,有一部分是要拿出来为整个社区的公益事业服务的。她们十分理解并认同这样的理念。芙妹就曾经提出,扩大妇女小组的覆盖村落,让更多的妇女加入到这个自立自强的组织中来。其他妇女小组负责人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想法。
  跟大多数妇女不同,芙妹一直强调自己加入妇女小组不是为了钱,因为“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我就一个人,一个人饱了,全家人都饱了”。我们可以看到,她加入妇女小组,疗伤和纪念孩子是一个最主要的动机。之后,因为成了妇女小组的领袖与代言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和帮助,尤其是一些草根公益组织邀请她到外地参加的一些能力培训项目,让芙妹的责任感与公益心越来越强。每当妇女小组坐在一起议价,商量每幅绣品该定什么价,芙妹总坚持以质论价,而不能利用外面好心人“救援地震”的心理抬高物价;到外面参加活动,有人给妇女小组捐款,现金送到妇女代表的手里,芙妹坚持不能分掉这些钱,而应当做妇女小组发展的基金;小组发展到一定程度,成员达一百多名,受惠一百多个家庭,芙妹仍然不满足,认为应该扩展到更多的乡镇,因为“那里的人比我们更艰难”。
  芙妹的这种公益心,不仅让她在小组中更有公信力,更让她有信心介入到当地政治权力的运作。比如,芙妹敢于在大街上拦住镇长之类的人物,要求他考虑在重建的政府办公用房里规划一间妇女小组的绣坊。“我不是为了自己赚钱,我是为了小组和社区发展。”在外面的参观和培训让芙妹有了与政治话语对话的信心与能力。
  地震后两周年,芙妹的生活又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她跟前夫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他们3个人住在一起,尽管芙妹仍然不想结婚。
其他文献
奥斯卡·王尔德、特鲁门·卡波特、田纳西·威廉姆斯和艾伦·金斯堡的书挤在一个书架上,旁边一个书架则展示着西班牙网球明星纳达尔、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的最新传记,两个容貌俊美的店员在柜台后轻声交谈,收银台前摆着一些彩虹色的钥匙圈和书签,我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我走进的是一家男同性恋主题书店。  虽然早已知道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的玛莱区(Marais)是宗教人士、艺术家、犹太人和同性恋的聚集之地,拥有号称全
期刊
作为一位罕有的跻身西方上流社会的华裔女性,邓文迪无疑是一个神话。但是对她的是非争论却从来没有休止过,而最近的离婚传闻又将这位奇女子推到了风口浪尖。  邓文迪取得的地位和财富,让无数国人称奇和艳羡,而她的传奇经历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她生命中的一个个机会关口,她经历了怎样的思考才做出了这些改变人生的决定?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男人,又是如何看待情感与婚姻的?她是否真的具有非凡的远见、
期刊
北京神奇时代网络公司坐落在北京东边靠近大望路的一家创意园区中,这家公司的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讲很陌生,但如果提到一款名为《忘仙》的手机游戏,对手游行业有最基本了解的人都会露出“原来是它”的表情。自2012年6月上线之后,《忘仙》连续数周蝉联各大应用平台人气榜首位,成为时下最热门的手机网游。这家公司也是最早跻身月收入千万元第一梯队的游戏公司之一。  月收入千万元级是一个什么概念?对比在2012年之前以功
期刊
Q=《全球商业经典》  A=王勇  当用户风闻运营商要针对微信收费的时候,几乎是一边倒地抵制与讨伐。可见传统的互联网并没有培养起用户主动付费的意识,他们早已习惯了享受免费的午餐。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不付费,必然有人在为你付费。互联网的精神并不是免费,而是当移动技术已经解决了支付、物流与流量计算等问题的时候,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将用户想要的“免费”尽可能实现。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
期刊
2013年8月,蓝港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港)拒绝A股上市公司朗玛信息提出的价值18亿元收购邀约的消息占据了互联网媒体的头版头条,也将蓝港在线的创始人王峰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建议王峰接受收购,拿了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做一个时髦的平台公司,说不定比游戏公司价值更大。  但王峰的回应是“我爱金钱,更爱蓝港”。  自2013年手机游戏市场全面爆发,经过资本爆炒、A股疯狂收购,很多游戏公司
期刊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思想的自由,但是为什么没有创新?”  2012年8月4日,桔子酒店创始人、CEO吴海在一次名为《思想没有枷锁》的演讲里向观众抛出了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壁垒—你是自由的,但你没法突破这样的壁垒。”吴海说。站在聚光灯下,他语调高亢,越说越兴奋,最后索性摘下麦克风,脱掉上衣为创新挥臂高呼:“思想没有枷锁,思想自由!”  现年44岁的吴海完全有资格呼吁创新—他自己就是思维突破
期刊
什么是“我眼中的好产品家”?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先请读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男性朋友,你最喜欢的手表品牌是什么?  第二,女性朋友,你最喜欢的化妆品品牌是什么?  第三,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什么?  对于事业有成、尊显荣耀的男性而言,宝玑(Breguet)、宝珀(Blancpain)、格拉苏蒂(Glashutte Original)等顶级腕表品牌备受推崇;对于高薪阶层、内外兼修的
期刊
我背包里常年装着:一部笔记本电脑,一部Kindle。其实创业这一年以来,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除了跟人谈事儿,就是对着电脑,以致于Kindle常年被打入冷宫,无暇打开。但是我仍然一直装着它,走哪儿——去饭馆、坐地铁——都会随身带着,心里想着:或许就有十分钟时间呢、或许某一刻就想看一看呢。是的,Kindle给了我阅读的安全感:只要我想,它就立即能给——用最轻薄简省得多的方式。  就像今天手机给绝大多数人社
期刊
Q=《全球商业经典》执行出品人、执行总编辑王涌  A=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 雷军  我没想到,对话刚一开始,雷军就沉浸到了自己的小米世界里,在他不容打断又多少有点絮叨的讲述中,我脑子里只归纳出了唐伯虎的那句话:“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三年来的争议和吐槽,我发现他习惯于向人解释而不是对话,为了让他短暂游离出解释的语境,探讨下小米的成功别人是否也学得会,我向他请教做杂志产品如何向小米
期刊
“你的第二部电影产品《箭士柳白猿》何时上映?”  “不知道,没人愿意发行!”  “为何?”  “说演员都没名气。”  “他们不看你的产品吗?”  “他们在乎演员的名气,并借此来判断市场。我300万小投资的电影,做好发行的话,他们要投入500多万,他们不愿意冒险。这就是现实。”  我的心咯噔一声,放下酒杯。徐皓峰淡然地说,他在筹拍第三部电影作品。我说,你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我建议编辑部同事都认真看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