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数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初衷和关键所在。本文就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问题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认知结构;生活;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革新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文化,要求教师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与实践,而探究总是围绕各式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及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
一、根据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简言之,学生总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和探索新知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
以“轴对称现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我先是运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些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的图片,有风筝、剪纸、脸谱、中国结等。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以上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果将其沿一条直线对折,会出现什么情况?沿着哪条线对折,才能出现这种情况?”鉴于上述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便自然而然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但以上问题却是大多数学生之前从未思考过的,由此便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了对以上图形特征的猜想和探索活动中。于是,我顺势引出了新课:軸对称现象。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虽然数学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但数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这样学生才会倍感亲切,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展示了可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表的相关图片,播放了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定成绩的视频。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比赛的背景,并提问道:“在这样的比赛中,是如何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以后计算其余得分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此,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且还拉近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更无从谈起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以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刘鹏在逛商场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需要到玻璃店配一块与此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如果你是刘鹏,你会带哪块玻璃去?”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块玻璃碎片,其中一块只留有一个角,一块只留有一条边,一块留有一条边和两个角。待学生针对上述问题简要讨论过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进行合作探究,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创设何种问题情境,都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为主线,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爱探究、乐求知的良好心理倾向。
参考文献:
[1]陈耀华.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探索[J].中国高新区,2017(18):105.
[2]李继良.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27):28.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认知结构;生活;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革新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文化,要求教师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与实践,而探究总是围绕各式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及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
一、根据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简言之,学生总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和探索新知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
以“轴对称现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我先是运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些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的图片,有风筝、剪纸、脸谱、中国结等。之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以上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果将其沿一条直线对折,会出现什么情况?沿着哪条线对折,才能出现这种情况?”鉴于上述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便自然而然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但以上问题却是大多数学生之前从未思考过的,由此便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了对以上图形特征的猜想和探索活动中。于是,我顺势引出了新课:軸对称现象。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虽然数学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但数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这样学生才会倍感亲切,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展示了可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表的相关图片,播放了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定成绩的视频。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比赛的背景,并提问道:“在这样的比赛中,是如何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以后计算其余得分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此,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且还拉近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更无从谈起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以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刘鹏在逛商场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需要到玻璃店配一块与此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如果你是刘鹏,你会带哪块玻璃去?”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块玻璃碎片,其中一块只留有一个角,一块只留有一条边,一块留有一条边和两个角。待学生针对上述问题简要讨论过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进行合作探究,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创设何种问题情境,都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为主线,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爱探究、乐求知的良好心理倾向。
参考文献:
[1]陈耀华.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探索[J].中国高新区,2017(18):105.
[2]李继良.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