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有”班会课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是鼓舞士气的催化剂,是凝聚班级的“集结号”,是心灵的“疗养院”。但很多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滔滔不绝地讲校纪校规,成了学生反感的校方的“说客”。如何把班会课开出成效?我认为一堂好的班会课应该具备“四有”:引入要有冲击,学生要有反思,问题要有对策,探究要有收获。
  
  一、引入要有冲击
  
  中学生由于青春期成长危机和长期的学业压力造成心理偏差,对其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学业成绩产生诸多影响。一堂成功的班会课应该像一场及时雨,给学生以思想的冲击、震撼和滋润。
  在《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班会上,我一边播放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横坐标,告诉大家原点表示一个人刚出生,横坐标表示一个人的寿命,然后让大家在坐标上标出自己哪个年龄段最美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什么。最后我用电脑展示了周杰伦刚出道时艰难、不被人理解的奋斗历程,让学生们感受到时不我待,青春是资本,但只是打拼的资本。
  
  二、学生要有反思
  
  在主题班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
  针对部分学生逃避劳动任务,并对班干部的工作冷嘲热讽的现象,我特意举办了《吃苦是福》的主题班会。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大学生参加招聘会的照片,烈日下,黑压压的队伍拉得很长很长,其中有支队伍里一个家长正在替孩子排队。我抛出问题:“假如你是老板,你会招这种让父母替自己排队的大学生吗?为什么?”“在竞争中取胜需要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要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做班干部、为他人付出等方式锻炼能力,要能吃苦,要愿意奉献才能有所收获,对班干部要给予支持、配合、体谅。
  
  三、问题要有对策
  
  班会课应根据班级的共性问题,及时为学生做好心理导航。
  比如,青春期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主题班会《一路同行》中我首先让学生演小品《瞌睡宝宝》,再现了一个课堂上瞌睡不断、什么问题也不懂、下课后就抱怨老师水平太差的学生。然后又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先是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已满还在继续注入。“水满了,倒不进了!”教授高声喊道。“你就像杯子,”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用小品和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然后我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如果我们对别人满是偏见,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别谈学习了。我们只有做到虚怀若谷,才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次要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方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把困难写出来,一个一个找办法去解决,或者找好朋友、老师诉说等。有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想退学去打工,我首先肯定他对我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然后让他写一份材料交到学校,申请免除学费,最后我在班上开展了主题为“对学生来说储备知识重要还是积累工作经验重要”的辩论会。不仅解决了这位学生退学问题,而且也引导全班认识到储备知识的重要性。
  
  四、探究要有收获
  
  开学不久,为增进师生的了解,我举办了一次《梦想拍卖会》。假设班上每人都有拍卖资金10000元,可供拍卖的梦想总共10个:1、一个幸福的家;2、有美丽的外貌;3、有充裕的金钱;4、一张周游世界的机票;5、一座小岛;6、有丰富的知识;7、一个知己;8、勇敢善良的性格;9、与家人共度周末;10、一份可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在主持人的“煽风点火”下拍卖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有人希望自己有一份合适的工作,有人选择有一个幸福的家,有人把所有的钱都押在一张机票上,最后却发现自己最想要的是一个知己。还有人把自己的钱捏得死死的,不借给别人,一分也没有花出去,更多的人则后悔机会越来越少,钱越来越贬值。最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这个梦想是你真正想要的吗?”“你愿意为你的梦想做点什么?”通过拍卖后的反思、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面对人生的机遇该如何选择。此次班会学生的拍卖和作文也让我大有收获:了解到班上有大概30%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他们渴望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注。于是我有了下一次班会的主题:打开心中千千结。我要告诉他们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又是怎样成为美国总统的,世界是不公平的,但世界是公正的,只要你努力付出,幸福就像花儿开放……
  班主任工作是无止境的,让我们以班会课为平台,用智慧和爱去点亮那一盏盏心灯……
其他文献
岁月无痕,时光飞逝。无论你是不把升学当回事的云淡风轻派,一路勤勤恳恳努力前行的吃苦耐劳派,还是趾高气扬舍我其谁的天之骄子派,高三真真切切地向我们走来了。你得好好盘算盘算自己该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三。  有同学就会问了:高三和高一高二有什么不同呀?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对我们而言,整个高中的学习就好像是在做一个木桶。高一高二是在做前期的准备,选好了木材,锯好了木板。而我们在高三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木板给箍
期刊
下午第一节课,我刚进班就发现班上学生有点“快”,精神状态普遍不是很好。学生可能是刚睡完午觉头脑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也可能是期中考试刚结束正处在心理调整期。不管原因如何,现在要紧的是让他们振奋起来并在今后以饱满的干劲投入学习中。  我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学生很是惊奇和高兴。我让学生拿出纸和笔,要求学生按指令操作并宣布游戏开始。  游戏步骤如下:  1.同学们猜想自己30秒钟能鼓掌多少下
期刊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故事:妈妈和孩子一起去郊游,当他们又累又渴休息的时候,妈妈发现身边只剩下两个苹果。她就对孩子说:“宝宝,咱们的水都喝光了,只剩下两个苹果了。”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孩子赶紧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妈妈当时非常失望和生气,但是她还是想知道孩子为什么那样做,于是她耐着性子说:“宝宝,你为什么要把两个苹果都咬了呢?”孩子仰起那稚嫩的小脸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尝尝哪个更甜,我想把那个最甜的给你
期刊
仰视和俯视    他出生于埃塞俄比亚,父亲是位农场主。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长跑。他崇拜的偶像是埃塞俄比亚伟大的长跑运动员格布雷希拉西耶。为此,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田径训练。  为了激励自己,他将格布雷希拉西耶的明星照放大,悬挂在墙上,每天早上都要仰视几分钟。  有一次,他正在训练场上,格布雷希拉西耶走了过来,说,听说你家里悬挂着我的照片?他说,是的,你是我的偶像。格布雷希拉西耶说,一起吃顿饭吧,我
期刊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年龄,应该是扯着妈妈的围裙,等待即将上桌的可口饭菜;应该是缠着父母,撒着娇买下心爱的玩具;应该是遇到烦恼,向慈爱的爸爸妈妈尽情倾诉。可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使他们感到父母之爱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他们只能每天在村口守望,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爸爸妈妈。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一个人徘徊在街头及其他地方,人们就给他们起了一个时尚而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而
期刊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从大处来说,可以适用于社会,从小处来说,也可以浓缩于校园。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校园的主体——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在全社会产生微妙效应的潜规则同样有其妙用。本文拟在阐述“人际互动效应”“鲶鱼效应”“共生效应”这三种效应的同时,试图通过营造班级的三个“圈”——“互动圈”“竞争圈”“共生圈”来优化班级环境,提高班级管理实效。    一、运用“人际互动效应”营造师生、生生“互动圈”
期刊
在追逐教育梦想的路上,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条河,一条不断奔流的河。也许这条河会走得很远;也许这条河走不出山峦,甚至走不过一段小小的坎坷与曲折。但始终能保持奔流的态势,始终把河的向往藏在心里,即使不能纳百川,入大海,但同样能成就海一样的梦想。  一条小河,成就海一样的梦想,是我在教育这方天空下,永远的追求。在奔流的途中,携着一股清流,一路欢歌,但也带着泥沙,夹着杂草,负重前行。我曾经用十六个字揶揄自
期刊
毕业四年,我首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一群嘻嘻哈哈的文科班学生,我决定把班主任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做一个酷一点儿、前卫一点儿、新潮一点儿的班主任。    一、羞答答的E-mail静悄悄地开放    在《新年的礼物》一书中,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学生是未成年人,但是在人权和人格上,和成年人是同等的。不过,他们的权利是否能够真正享受得到,人格是否能
期刊
如果说,人生是一所学校,那么,等待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呱呱坠地时,你用响亮的啼哭等待甘甜乳汁的滋养;蹒跚学步时,你用张开的小手等待亲人的搀扶;金色童年里,你用纯真无邪的笑容等待春天里每一缕阳光的照耀;蓬勃青春里,你用绚丽的梦想等待人生的大船隆重启航;青年时光里,你用真情而执着的歌唱等待爱情的花朵在生命枝头绽放;厚实的中年,你糅合起成熟的心智和责任的汗水锻铸成锋利的宝剑等待一次又一次笑傲人生赛场
期刊
我始终相信,书是有香味的。这种香味需要你仔细品味,不然很容易将它忽略。手捧着一本书,轻轻翻开,那股香味就会从字里行间弥漫出来,浓得如同陈年的老酒,沁人心脾。薄薄的纸张印着浓黑的铅字,你可以看见神话传说从古老的山崖走来,可以听见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的刀剑声;你可以沉醉于一纸的荒唐言,也可以彷徨在悠长的雨巷……几张纸翻完,余味无穷。  高中时候我喜欢八九十年代冒出的新生作家的书,在贾平凹的《天狗》中品读乡
期刊